APP下载

熊希龄与清末博览会事业述论①

2012-04-18高翔宇张梓晗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熊希龄陈列馆南洋

高翔宇,张梓晗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熊希龄与清末博览会事业述论①

高翔宇,张梓晗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熊希龄于1909年至1910年间在苏宁、东北担任晚清政府幕僚期间,积极从事博览会事业,是清末推动博览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人物;其对博览会事业的热心不仅仅是受西方和日本实业经验的启发,还出于振兴中国实业、挽回国家利权等多方面的考虑,体现了他关心国运之难能可贵的品格。

熊希龄;博览会;清末;实业思想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湖南凤凰人。他曾担任民国初年的国务总理,组织过“第一流人才内阁”,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1909年至1910年,他在苏宁和东北地区担任晚清政府幕僚期间,曾提出过一系列振兴中国实业的主张。在其实业思想的实践中,熊希龄有过一段从事博览会事业的经历,这段经历为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仅同张謇、陈琪等人一并成为了清末积极推动中国博览会事业的重要人物,其活动还同时构成了清末振兴实业实践的组成部分①。然而学术界对熊希龄与清末博览会事业这一专题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本文拟就熊希龄在清末从事中国博览会事业活动加以论述,以期对熊希龄研究和中国博览会史研究有所补益。

一、熊希龄在清末博览会事业中的活动

1.熊希龄参与筹办南洋劝业会并促成醴陵陶瓷参展

南洋劝业会是清末“合全国之力”举办的一场全国规模的大型博览会,1909年由张謇牵头,在南京设立了劝业会事务所,当时正值熊希龄在苏宁地区担任陈启泰和端方幕僚,熊希龄协助张謇和端方等为南洋劝业会的筹备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熊希龄为南洋劝业会的选址做论证。熊希龄首先比较了各国发展实业的选址规律,他指出“东西各国往往经营荒岛,不数年而臻为繁盛”;其次他谈到“沪宁铁路既通,由沪达苏,瞬息可至”,交通便利的因素使上海经济繁荣可足够辐射南京;熊希龄提议将劝业会选址定在“与下关商埠相接”地带,一方面“南京城北一带空旷荒凉,理应设法振兴”,另一方面城北的南京站为沪宁、津浦两条铁道的终点相交地带,“若不速占先着,则商务又将为外人所攫夺”。[1](P289)

二是熊希龄强调南洋劝业会举办的重要意义。熊希龄上书铁良表示大力支持南洋劝业会的举办,一方面他指出“中国商人昧于世界知识,无冒险进取之志”,商品贸易不活跃,各省之间的特产“虽属工艺精品,亦不过就近发售,各省鲜有知者”;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官僚系统的腐败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采买工作在运道、销场及消费环节出现了大量不合理的消耗现象。因此,他强调劝业会举办的重要性,可以使各省不知名的物产通过博览会的媒介呈现与中外商人交流,为各省缺少商务经验的商人提供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对各省商人“奖给赏牌,崇其名誉,品评报告,励其将来”,给予商人经验指导和精神鼓励。[1](P289)

三是熊希龄促成醴陵陶瓷参展南洋劝业会。熊希龄在苏宁工作期间不忘关心湖南醴陵陶瓷的发展,他还借南洋劝业会举办之际促成陶瓷参展。1909年11月20日,熊希龄特地转发南洋劝业会的电报与薛叔平,“开会日期已定明年四月,贵处瓷业别馆地址业经择定”,通知湖南派专门人员来南京建筑湖南醴陵陶瓷专馆。[1](P281)1910年4月28日,南洋劝业会在张謇、熊希龄等人的努力下成功开幕,成为清末一场罕见的商品盛会,除了本馆、各省馆等外,还设有三个专门实业馆,其中就有湖南瓷业馆。[2]熊希龄推荐的醴陵陶瓷不但顺利参展,而且在评比中力压群芳,赛过了著名的景德镇陶瓷,夺得了一等金牌,此事传颂一时,名声大振,从此“中外皆知有醴瓷矣”[3]。

2.熊希龄设立江苏商品陈列馆

除了积极参与南洋劝业会的举办之外,熊希龄在苏宁上任期间还设立了江苏省商品陈列馆,他为此亦贡献颇多。

一是熊希龄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陈述设立商品陈列馆的必要性。熊希龄回顾中国历史,指出江苏省自古就有着工商业发达的历史,“嘉道以前,称商务者,必道苏杭,其富庶可想见矣”;然而观其现实状况,熊希龄认为苏省的工商业发展情形不容乐观。他通过调查对比海关贸易出口值和苏属农工商局所编物价表发现,号称丝绵出产之乡的苏州,“其出口货物且不及镇江、南京,商业颓败”,物价腾贵,人民负担日益沉重,不仅工业制品毫无进步,而且农业方法也得不到改良。基于此,熊希龄恳切上书,谨依时地之宜,申请创办商品陈列馆,改良产品,扩大销路,拟为“补救之术”。[1](P283-285)

二是熊希龄为苏省商品陈列馆张本设计,奔走努力。熊希龄认为商品陈列馆的选址应该定在城市郊区而非城市中心繁华地带。他指出,“苏省距上海甚近,铁路两时可达,每遇星期,各国绅商来此游历者络绎不绝”。虽然闾门城内街市繁华,但是一方面由于道路狭窄,“车马难行,外人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商品介绍,即便有精良之品,也很难得到人们关注。基于此,熊希龄认为应该把馆址定在郊区,“择于闾门城外马路旁旧有营盘”,再于商品陈列馆西“建屋数楹,以备农工商局迁入其中,庶可兼顾陈列馆、劝工场诸事”。[1](P283-285)

等商品陈列馆正式建成后,熊希龄安排专门人员“采购苏属精致农工各品,分类陈列,俾令中外商民纵览”,这将大大提升苏属产品的知名度。“如有订购货物者,亦由馆员为之介绍,以畅销场,而增制造”,熊希龄称扩大产品销路,提高苏属产品产量才是商品陈列馆建设的目的。[1](P283-285)

关于筹集建馆经费。熊希龄申请建馆经费,“司局先行提拨漕平银二万两,为开办之用,若有不足,另行筹补”;同时他又告诫办事人员“力戒虚靡”;至于陈列馆圈用场地,凡属于民间用地者,均由“农工商局酌发官价,以恤民情而昭公益”。[1](P283-285)熊希龄的建议终得到采纳,据《申报》1908年11月3日报道,“苏省商品陈列馆所其时正处于紧张筹画之中”[4]。

3.熊希龄出席奉天出品协会展览会和奉天全省农业展览会

1909年7 月,熊希龄离开苏宁,到奉天上任,担任东三省清理财政正监理官,期间他也密切注视着奉天地区博览会的举办活动。1910年2月,奉天出品协会会展开幕,1910年5月,奉天全省农业展览会开幕,熊希龄均作为嘉宾应邀出席,并在开幕式上发表激情洋溢的讲演。

首先是熊希龄称这两次会展是连接实业同盟者的纽带。展览会上“东西各国籽种百十余种”,“将以评第其优劣,等差其高下”。博览会上的交流,使得“商界诸君号召联络极为踊跃”,这是“商智发达”的一种有力证明。

其次是熊希龄谈到了举办农业展览会不同于工商业品展览会的意义。他强调振兴东北依赖于振兴实业,然“工之所制造,商之所转输,尤必取资于农,故于该场之组织,独求完备”,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根本;而东三省平原荒野,最宜畜牧,应当鼓励民众“遍设农业公司”,这样可以产生利滚利的经济效应。[1](P305-306)

另外熊希龄提出经营博览会事业要“官与民各当尽其职务”的建议。他提倡官民合作,“官之职务在提倡,如设立学堂及工场传习所,教导子弟以为模范是也。民之职务在推广,如设立农会及各种公司,研究改良,以挽回利权是也”。

在取得可喜成绩的背后,熊希龄注意到了展览会上暴露出的问题,即“农事之粗放,与此前无异”,他提出,只有将农业试验场和农业展览会上所得方法普及于民间才能改变目前农业粗放的模式,若非推广博览会经验和普及农业改良之法,“而试验亦属徒劳”。[1](P305-306)

二、熊希龄热心博览会事业的动机

熊希龄之所以如此热心于博览会事业,是有着充分的现实考虑,笔者认为,熊希龄积极参与博览会事业从根本上说是他出于振兴中国实业的需要,其具体动机有如下几个方面。

1.熊希龄参与博览会事业基于他考察日本和西方国家实业所得的启发

清末新政期间,熊希龄作为清政府幕僚两度出国考察实业,第一次是在1904年到日本考察了自明治维新以来实业的发展情况,第二次是在1905年12月至1906年7月随同端方等游历考察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五个西方国家[5]。这两次出国考察对熊希龄实业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日本实业,熊希龄提出“取西人之长,故主持实业教育”的主张[6],创兴醴陵陶瓷便是他实业思想的一种实践。他比较了各国的商品陈列馆,“内国品,所以引起工业家比较优劣之思想也;外国品,所以引起工业家模仿改良之思想也”,他以日本为例,指出“日本各小工厂,所制物品,穷其渊源,无一不得于商品陈列馆之样式”[1](P148),正是认识到了日本的商品陈列馆起到的示范作用,熊希龄才萌生了在苏省设立商品陈列馆的想法。

对于欧美实业,熊希龄指出发展国家实业更主要的因素是“人为之功”,“土旷人稀之美利坚,天寒地瘠之德意志,经其国家悉力经营,日臻繁荣,遂与伦敦、巴黎并驾齐驱”,因此熊希龄认为当务之急就是振兴和改良中国实业,其中措施之一便是效仿西方“开设国内博览会、家畜展鉴会、工品展览会、商品陈列馆、劝工场、生丝检查所、农产品评会之类”[1](P141-142)。可见熊希龄热心博览会事业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游历西方和日本后受到启发的产物。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当熊希龄论述他的实业教育思想时 ,言论中频繁出现“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词汇[7](P30),西方和日本举办博览会商品和陈列馆的经验理所当然成为了熊希龄取经的对象。

2.熊希龄认为举办博览会是抵制外货,挽回国家利权的现实需要

一是为了调动商人参与博览会的积极性,就要提倡国家在兴办博览会事业的过程中扮演扶助角色,对参展博览会的商人免税。熊希龄认为,华商存在着“魄力最小,知识最浅,苟无把握,即不肯赔钱以从事”的心理。南洋劝业会举办之际,要想达到商贾云集的繁荣,就要坚定地推行免税政策,否则“商人裹足不前”,积极性受挫,很可能导致南洋劝业会“商货不齐,几成虚设”的局面,不但消耗国家财力,更可能“为外人所讪笑”。但若在南洋劝业会期间对商人实行免税政策,就可能扩大商人对博览会事业的参与度。于是熊希龄奏请“照奉天商品陈列所、劝工场免税成案,由出产省分填给免税单,以若干件为限制,运至江南,派员按照单上数目查照,以昭核实”。[1](P289-290)

二是要借博览会的举办之机,促销国货,抵制外货,从而增加国内收益。早在1905年熊希龄考察日本回国后就注意到中国存在着利权丧失的情况,以湖南地区为例,他发现日本于湖南设立了大量的商品陈列所,致使湖南“货物大半日产”[6];以奉天地区为例,日俄战争后俨然成为了“东西各国工商业竞争之中心点矣”,熊希龄感慨,“若不设法维持,振兴工业,恐并此沃美大陆之农产将全供外人工场之原料矣”[1](P141)。

熊希龄兴办博览会事业一开始就有着挽回国家利权的考虑。奉天出品协会展览会举办的动机之一就是提倡国货,改变洋货独霸中国市场的局面,“虽未必递能抵制外货,而精而益上,亦可一洗从前有生货而无熟货之耻”;熊希龄还积极促成奉天出品协会的部分展出品参展紧锣密鼓进行着的南洋劝业会,“使丰镐之奥区卓然表现见于内地行省之中”;熊希龄还认为,举办博览会应当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事业,“今合农工商三界之力,汇集精华,以介绍于内地实业家,将来合十八省之力以经营之,挽回利权,保存壤土,胥视此举”,通过兴办博览会挽回失去的国家利权,从而达到保存国土完整和捍卫国家主权的最终目的。[1](P306-307)

熊希龄还认为举办博览会有助于增加国内收益。他谈到在南洋劝业会上的参展货物有着不同于普通出口土货的财政价值,因其可以提高国货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从而将来带动土货出口,最终增加政府税收,“劝业会若有成效,将来精品出口日有所增,且于钧处税务日有所益也”;熊希龄指出举办博览会要有远大的眼光,不能计较眼前的收益得失,“今劝业会之设,即使官商成本有所亏损,然外商云集,行旅有费,游观有费,购买有费,均于内国收无形之益也”,这种“无形之益”就是通过博览会将国货推向世界。[1](P290)

3.熊希龄认为博览会的举办是激发国人投身于创办实业热情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是利用博览会开展实业考核,以求实业改良。熊希龄认为开展对实业的考核,是改良实业,增进民间竞争的一种有效办法。熊希龄既已提倡兴办博览会、商品陈列馆,则呼请“国家选派精通各科之委员前往考核评鹭”,通过专门人员鉴定考评,选出“劣者指示其疵,饬令改制;优者登之以新闻广告,赐以褒状赏牌”;这种奖惩分明的考评方法,必然使得“民间视此以为荣辱,故企业精神亦因此而奋发也”。[1](P142-143)

二是利用博览会对商人进行劝业指导,规范实业活动的开展。熊希龄指出,中国自庚子以来,所设工艺局比比皆是,但是“观其制品,则数年如一,毫无更其样式”;虽然早已有模仿外国制品的商品,但是非但“其价反昂之一倍”,反而在市场上打不开销路。其中原因,熊希龄认为“此皆由在上者无考核之识,劝勉之方也”。[1](P142-143)而兴办博览会和商品陈列所正是要克服这种实业活动的盲目性。

在当时,一些地方已经兴起了商品陈列所,但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熊希龄还是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奉省商品陈列所仅系游览性质,并无研究之性质,殊失设所之意”,即便“有一二于游览中带有研究之意者,而该所亦无人能以相当知识启发之”。对此,熊希龄提议进一步完善商品陈列所的功能,“增设富于工商学识之人为考核员,并酌添东西文译员二三人”,一方面以便参观游览之人得到咨询和启发,提升服务质量[5];另一方面,陈列馆设立技师,还有助于“专于所陈各处物品尺寸、价值、优劣、得失,一一研究”,提高商品陈列馆的专业化程度[1](P149)。

三是利用博览会开通民智,普及实业知识。熊希龄认为博览会的开办可以“增进工商之智识”,他积极在民众中普及实业知识,为博览会和陈列所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熊希龄效仿美国农部试验场,编辑小册子,印刷出版至三四百种之多,以达到开通民智的目的,他“延揽学人,辑译编纂,并演为浅易白话小说,发布各处人民,劝导改良”[1](P149)。熊希龄非常重视博览会在民众中的普及,认为如果不能将博览会的经验普及民间,则一切关于博览会的努力将成徒劳,因此只有“介绍试验所得于民间,俾实知旧法不如新法之足恃”,才能使得民间旧法改良,“由是而急起直追,力谋增殖改良之效,农政前途遂有蒸蒸日上之势”,这才是“希龄所拭目以俟者

也”[1](P357)。

通过以上利用博览会进行实业考核,对商人进行劝业指导,普及实业知识于民间等手段,必然可以促使广大商人投身实业的热情;在博览会上,将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商品云集于一室,令广大民众“评第其优劣,等差其高下”[1](P357),不失为开展民间商品竞争、实业竞争的一种有效机制。

三、对熊希龄从事博览会事业的评价

应当如何评价熊希龄的这一系列与博览会事业有关的经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待。

1.熊希龄对于博览会事业的执着追求,追本溯源则是对湖湘文化经世致用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熊希龄自幼求学于沅水校经堂,在沅水校经堂里,熊希龄可以说是学到了影响其一生的东西,这便是湖湘文化中的精髓——经世致用思想。他深深了解到本省先贤曾国藩、左宗棠等在晚清中国创下的丰功伟绩,自幼便产生了对他们的崇敬之情,也暗中立下大志,树立起经国济世的抱负;另一位影响他很深的榜样就是他的恩师朱其懿,这些人物的活动和事迹无不闪烁着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熊希龄也自然沉浸于其中。而熊希龄在清末积极从事一系列的博览会活动,正是为国家寻找出路,为振兴中国而努力的一种体现,熊希龄的这些活动深受经世致用这种文化传统的支配。

2.熊希龄视博览会的举办是一种“治贫”的途径,体现了他心系国运之难能可贵的品格

熊希龄在论述博览会事业的兴办之时,时刻把“治贫”放在显要位置,他指出“故‘贫’一字,实为今日莫大问题”,如不解决贫困问题,“既无外患相乘,亦不免有萧蔷之祸”[6];他反复强调举办博览会的目的之一在于“增人民之福利”[1](P142),要借助博览会增加土货出口;在奉省出品协会展览会上,熊希龄也提出“奉省物产丰饶,可以因民之利而利”的观点,即因地制宜“改良满洲之原料”[1](P306)。由此可见,熊希龄参与博览会的动机,从根本上不同于商人和企业家,他没有追逐个人利润的渴望,而是将博览会的举办作为一种强国富民的方法。

1909年,熊希龄曾登上吉林城远眺沉思国运的前途,他曾留词一首:“一水几湾环/山势龙蟠/城楼高处且凭栏/晚渡夕阳风更紧/如此江山/时序已秋阑/转瞬严寒/赛鸿飞去不知还/寄语君休忘故国/恋恋江南”[1](P290),其敬业的精神、担当的精神、爱国的精神跃然纸上,令人顿时心生敬佩。

3.熊希龄为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活动构成了清末振兴实业实践的一部分

应该注意到,熊希龄参与博览会事业是清末中国实业救国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熊希龄参与博览会事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活动,他同张謇、端方等人一起构成了清末推动中国博览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人物。

熊希龄为博览会事业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贡献颇多。参展南洋劝业会的醴陵陶瓷,鹤立鸡群夺得金牌,扩大了醴陵陶瓷在世界的影响力;他设立的商品陈列所汇集了各省土货,促进了各省商品的交流,使广大商人和民众增长了许多见识;他推动的奉天出品协会和农业展览会,也使得农业方法得到改良。

4.关于熊希龄对博览会事业认识的局限性

考究熊希龄参与博览会的活动,我们不难发现他受到西方和日本经验的深刻影响,这些活动从本质上而言仍然是维新思潮、改良思潮实践的继续。熊希龄关于博览会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基于本国国情基础上的对日本和西方经验成果的借鉴。熊希龄未能认识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通过博览会事业振兴中国实业,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设想;他未能认清晚清政府领导下的中国已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发展博览会事业对中国工商业及实业的振兴至多起着小修小补的作用;他未能明确综合国力羸弱是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根本障碍;而通过举办博览会融入世界的做法,究其本质还是晚清政府软弱外交的一种体现。

但我们决不能因为这一点局限认识就将对熊希龄参与博览会的评价大打折扣,我们更应该看到,熊希龄在探索中国博览会事业的过程中,救国思想逐渐走向成熟,这也为他辛亥革命爆发后由立宪走向共和做了有力的铺垫。

[注 释]

①目前对熊希龄与清末博览会事业这一问题略有涉及的研究有:周秋光、贺永田《熊希龄与近代苏宁实业之振兴》,《湖湘论坛》,2011年第4期;贺永田《论熊希龄的实业教育思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4期;宋钻友《熊希龄与近代湖南瓷业发展》,《史林》,1998年第3期。

[1]熊希龄.熊希龄集(上)[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2]张人俊.奏开会礼成办理情形折[G]//南洋劝业会文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傅熊湘.醴陵乡土志[M].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1926.

[4]熊希龄.苏垣商品陈列所之筹画[N].申报,1908-11-03.

[5]周秋光.熊希龄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6]熊希龄.为湘省创兴实业推广实业学堂办法上端方书[J].东方杂志,1905,2(9).

[7]贺永田.论熊希龄的实业教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4).

K252

A

1007-9882(2012)01-0124-04

2011-11-15

高翔宇(1989-),男,辽宁锦州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基础班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华民国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责任编辑:田丽华]

猜你喜欢

熊希龄陈列馆南洋
纽约“东村”的南洋菜
某陈列馆鉴定与改造加固研究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修缮开馆
在“统一战线历史陈列馆”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熊希龄:空负凌云万丈才
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及“南洋”观辨析
《从芷江走出的民国总理熊希龄》序
浙江南洋集团有限公司
此君一出天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