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①

2012-04-18赵立冬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文明农业生态

赵立冬,李 雪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关于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①

赵立冬,李 雪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解决好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不仅能够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还有利于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认知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理论基础,研究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并分析其成功原因,对于全国新农村生态文明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典型范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继“十二五”建设期间,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指向标,引领着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理论基础

(一)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态文明是历史进步的产物,是人类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它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即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如何体现自然本质,和自然如何体现人的本质是一回事。生态文明在注重解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促进“人的解放”的同时,注重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视为人与人和谐的基础和前提。

(二)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一致性,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相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一方面,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态文明,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文明,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另一方面,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人类,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尺。

(三)生态文明建设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结合本国具体国情,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观理念的一次升华。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五大,我们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目标,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三位一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要求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四位一体模式。从这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所取得的成就,丰富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上的宗旨是提倡高度重视保护环境,重视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是广大农民共享社会主义国家所创造的美好幸福生活。

(一)有利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现代高效农业是以后农业发展的重点,现代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这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即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不谋而合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现代高效农业的支撑,二者相互作用,提升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有利于加强民生工程建设,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关键是要惠及民生,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温家宝指出,“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排灌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加固河流堤岸,搞好清淤疏浚,消除水库隐患,扩大防洪库容。”[3]同时农村社区服务、医疗卫生、物流配送等工作也不断推进,农民生活更加便利,更有保障,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努力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胡锦涛提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从而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这是人民的新期待,党和政府工作的新目标,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新希望。

(三)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社会人口的70%以上,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无所谓整个社会的发展;不促进农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很难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市和工业的污染向农村转移,加之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致使我国广大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功能退化等环境恶化。广大农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严重有悖于“以人为本”和“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把弘扬生态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搞好文明生态村建设,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倡导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的升华,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环境五方面的综合概念。

三、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范例及分析

(一)山东省青岛市珠山森林公园周边社区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珠山森林公园周边社区是指由珠山森林公园周边的21个村子所组成的农村社区。[4]过去一直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经济形式较单一,再加上地处偏僻山区,交通闭塞,使之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民生活水平较低。近年来,当地村委积极探索农民致富之路,在凭借珠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特殊地理位置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和现代农业,成为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其具体做法为:第一,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以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建设生态园区,以花卉种植和观光园区的产业集中的优势,提高区域竞争能力。结合当地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珠山茶等高效农业,以规模和质量优势打开市场。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第二,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支持。由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其综合经济实力列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5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多年一直保持在30%以上。第三,创建富有地方特色的社区生态文化品牌。在社区建设中,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组织社区集体文化活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建设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文明特征的社区生态文化品牌。

(二)浙江省义乌市何斯路村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浙江省义乌市何斯路村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和前瞻性,由生态保护转向生态经营,发展乡村生态经济,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其做法集中表现在:其一,以生态资源资本化、经济运作公司化经营乡村生态资源。何斯路村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何斯路公司”,对村集体和村民手中的水域、林园、土地、古林木、古民居等资源进行专项评估测价,并将其折算成股份,以原始股方式入股该公司,即“一草一木皆股份、男女老幼皆股东”;在生态布局规划上实行点、线、面相结合,形成“背靠森林公园、依托交通优势、环形景观轴线,四大功能区块,三个特色基地,七星北斗布局”的空间格局。[5]通过公司化运作,把村民的利益也整合在了一起。其二,以经济与生态双重价值取向发展生态农业。这就要求必须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将农田、荒坡地成生态园、观光园,为何斯路自然生态系统增添了新的元素,做到了农作物经济化与生态化的有机统一,赋予了农作物经济与生态的双重价值。第三,以低碳、环保为经营和消费的价值取向。低碳、环保随着媒体的大量宣传,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为“低碳经济”背景下谋求可持续发展一种必然性和时尚性选择。何斯路生态经济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行都遵从环保、低碳、经济原则,坚持以最低的经济投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效益。

四、结语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着力点,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不仅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随着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在全国的铺开,必将使得我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我们坚持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并付诸于全国新农村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大跨步前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57.

[3]温家宝.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1-03-06.

[4]龚胜利.青岛珠海国家森林公园周边林区生态文明型新农村建设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2008.12.

[5]徐应红.生态文明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新着力点——以浙江省义乌市何斯路村生态经济建设为例[J].理论观察,2010,(5).

F320

A

1007-9882(2012)01-0083-02

2011-12-06

赵立冬(1979-),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责任编辑:陈如松]

猜你喜欢

文明农业生态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