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党建的思考

2012-04-18张丽霞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网民

张丽霞

(中共辽源市委党校,吉林 辽源 136200)

一、新媒体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的涵义

新媒体的多种形态阐释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成果,其中以网络为媒介的新媒体是传播最广、最为流行的一种形态。作为具有时代创新标志性意义的网络传播载体--新媒体,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网络和卫星等渠道传播各种信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鲜明的开放隐匿性、即时互动性、集成聚合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新媒体在我国的作用,尤其是在表达利益诉求方面的功能,远远超出西方国家,对中国政治生活、党的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党的决策、沟通、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形式,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

(二)网络新媒体有利于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工具,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日益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平台。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有利于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网络的覆盖面大、受众人数众多、范围也比较广,这既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使党员利用手中的民主权力监督党的工作,积极献言献策,充分体现党内监督的重要作用,又便于网民了解党的工作情况,开展党外监督。另一方面,利用网络使党科学的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扩大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

(三)网络新媒体有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网络新媒体使信息交流更为便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加强党风廉政的阵地建设,切实加大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文化的力量培育人,使党员干部的廉政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利用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施行电子党务,利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提高政务活动的效率和透明度,加强对行政行为实施有效监督。新媒体作为监督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发挥其它机构无法实现的监督功能。通过与群众沟通,发展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充分了解舆情,掌握社会最新动态和群众最为关心的事情,更好地解决群众面临的现实问题。不仅密切了党群关系,同时更有利于对党员和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利于提高党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网络新媒体对党的建设的影响与挑战

(一)影响网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媒体的开放性与虚拟性的特点给转型时期的国人的政治参与带入一种非制度性与非法制性,对党的执政安全形成压力。新媒体的应用是四通八达、没有一个中心节点,同时也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这样在网上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是完全自由的,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显示出价值观的多元性、参与的无序性。相当多的网民对一些信息缺乏驾驭的能力,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鉴别这些信息的真伪。网络媒体的存在状态是无形的,网民的身份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利用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传递虚假信息,扩大宣传覆盖面,削弱执政党的凝集力,使“国家意志”与“民间意志”相互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执政党不能有针对性地向民众宣传党的立场和观点,是对社会成员参与国家政治的一种冲击,不能积极主动调动社会成员的注意力,为国家的发展与建设贡献力量,使国家丧失了新鲜活力,人民失去战斗力。

(二)挑战主流意识形态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主体多元、社会价值观多元,新媒体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既对党领导思想建设、控制舆论的传统方式提出直接挑战,也为维护一元的意识形态建设和多元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意识形态就是“指一定社会里的一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1]执政党在任何时期都要注重意识形态建设。网络媒体使得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的虚拟性也使网上的信息不真实的现象大量存在,这就难免有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人、恐怖组织以及国外敌对势力可以利用新媒体散布政治谣言,影响网民的价值观念,西方国家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就是最好的例证。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腐蚀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让觉悟不高的党员转而信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同时不断制造混乱,引发群体性事件,利用高科技有计划、有目的地侵入信息中心窃取国家机密或者破坏计算机和数据保护系统,对党和国家安全都构成了潜在的威胁。通过网上的民意调查,可信度就无从考证,网络上的“民意”是不是真正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更是要仔细斟酌,这就使党的执政工作难度加大。

三、加强党的建设的路径选择

对于当前网络新媒体的独特作用以及给党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我们要善于运用互联网为党的建设服务,为最广大人民服务,不断提高党的执政科学化水平。

(一)要善于把握网络宣传规律,提高网络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互联网的重要作用,善于学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来武装自己,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进一步加强应对网络媒体办公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一是与建设学习型政党结合起来,为党的思想理论的宣传、引导提供工具。地方党委利用党建网自主选学各种课程,为党员学习、组织宣传提供了有效平台,在党员流动性大大增加的背景下,有效解决了党内引导舆论、更新思想观念的手段与途径现实需求。二是主动适应当代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提高驾驭新媒体的能力。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力度宣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特别是网络上各级领导的留言板,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电子信箱,可以使意见直接反映到有关决策机构。可以形成新的联系群众的制度,通过新媒体这种民众表达诉求的载体,把合理的诉求得到治理和解决,以此为契机,促使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和机构解决现实问题。

(二)创新工作理念,增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人类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过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品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把党的建设植入互联网领域。一是以新媒体的工具、手段,传播党的理念、促进党的自身建设的有效平台,准确判断和把握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制定出符合世情国情党情的路线、方针与政策。要深入研究国家互联网发展大势,增强战略性和前瞻性,我们也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改进党的建设好的经验,不断充实自身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强我党的自身建设。

(三)健全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媒体法制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加强网络法制建设。重大问题、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无论党内还是党外,都需要在利益相关者范围内征求意见。网络征询民意是成本低、范围广、易于说真话的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机制之一。确认征求民意的这种方式,既是对社会力量的尊重,也是把新媒体的议程设置控制在特定范围的措施之一。加强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络秩序是维持网络正常秩序、促进公众有序政治参与、体现政党执政权威的重要保障。依法治理网络主要是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坚守网民道德底线,保障网民的合法权益,防止一些部门滥用权力随意关闭影响自身或者小团体的利益的网站,或者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剥夺公民的正当参与的权力。同时也要出台规范网民行为的法律法规,不仅要有可操作性,更要体现网络媒体与网民的主体平等性。为了避免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弊端的重要影响,应该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网上信息公开,以便于网民的良性互动与交流。二是进一步完善地方、基层与新媒体受众的互动机制。根据网民反映集中的问题,地方与基层领导定期与网民交流、互动,解答、解决群众合理合法的诉求。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执政需要法律和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依法管理互联网是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

[1]张亚勇等.互联网时代的执政党政治权威[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网民
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 在线教育用户占34.6%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从运动式清网到常态化治理下的网民政治参与
现代化网民要有“仁心”“学心”“公心”
微博舆论中网民信息互动的扩散模式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