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感染预防相关因素研究*
2012-04-18付海吕笑吹吕美晓李巧丽吴春燕赵凡
付海 吕笑吹 吕美晓 李巧丽 吴春燕 赵凡
随着医学的发展,血管内留置导管已不仅仅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而且已普遍应用于一般患者的实践中。留置针留置血管多日,适当活动不易肿胀,不影响日常生活,从而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便于反复随机用药,也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因此,我们在内科住院患者中进行了推广应用,尤其是年龄大,配合意识差,血管反复穿刺困难的患者应用更多。但是留置针作为异物与体内相通,增加了人体的感染几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为了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感染率,我们采用了改良后的新方法,和原有方法比较感染率明显下降,留置时间延长,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自2010年6月1日至12月30日我院内科住院病人共460例选择了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0人。实验组:男132例,女98例,年龄36~86岁,平均年龄70±3.3岁。对照组:男120例,女110例,年龄32~88岁,平均年龄71±2.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t检验P=0.73;P>0.05)、性别(卡方检验P=0.26;P>0.05)、血管情况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穿刺部位主要为前臂、手腕、足踝及其他部位,分别占76%、10%、9%、5%。
方法穿刺部位均选用弹性好、粗直的血管,避开神经、韧带、关节,无静脉瓣的血管。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碘酊、酒精常规消毒穿刺部位,选用BD公司的Y型18-22号留置针,输液针头连接好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用3M透明贴固定穿刺部位,并注明穿刺时间及穿刺人姓名,有效固定留置针的延长管、肝素帽,宣教注意事项。液体输完后用10ML的生理盐水进行正压封管。为预防和减少留置针的感染,实验组采用了改良后的新方法,对照组采用原方法。
对照组与实验组留置针方法差异:(1)对照组患者针刺入血管后不再消毒针柄、管及手接触到的部位,直接贴透明贴。实验组患者留置针刺入血管后再次用酒精消毒手接触到的针柄、延长管和左手固定皮肤的部位,再贴上透明贴。(2)对照组穿刺后不用实行留置针尾端保护。实验组对留置针尾端实行保护,用输液敷贴中的止血敷贴交叉包住肝素帽和输液针头衔接处。(3)对照组住院期间不用换膜直至拔针。实验组实行每3天更换医用膜或视局部情况即时更换,更换时用碘酊、酒精消毒穿刺点及周边皮肤,消毒范围大于医用膜覆盖处。(4)对照组再次输液时只用酒精消毒肝素帽。实验组再次输液时用碘酊和酒精棉签擦拭消毒肝素帽。对两组患者的拔针时穿刺点皮肤情况、留置天数、留置4天以上的患者拔针后行针尖细菌培养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应用X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拔针时穿刺点皮肤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拔针时皮肤正常率上升了20.44%;皮肤红、肿、痛率下降了14.78%;针眼渗血、渗液率下降了6.52%;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针头阻塞率下降了0.44%,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2 两组患者留置天数情况比较
表3 留置4天以上患者拔针后行针尖细菌培养情况
两组患者留置天数情况比较见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留置针皮肤正常率比较,实验组留置天数4-6天的比对照组高9.56%;留置≥7天的比对照组高17.38%。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留置4天以上的患者拔针后行针尖细菌培养情况见表3。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菌培养阳性率低11.63%,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
讨论
内科住院患者一般年龄大者居多,通过普及静脉留置针,既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方便治疗,又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但是随着留置针的广泛使用,感染率也逐步增加,留置针的感染给患者增加了额外的痛苦和费用。减少留置针的感染是当务之急,既是医护质量的要求,也是防范医患纠纷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关键是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把好操作中的每个细节。
穿刺时手接触过的针柄、延长管、左手固定过的皮肤范围,因手卫生处理不到位,而上述之处都在敷贴的范围,时间一长污染处易滋生细菌,细菌沿着局部皮肤潜入针眼血管造成感染,所以加强上述部位的消毒很重要。经雯[1]等认为敷贴应视污染程度随时更换,既符合无菌操作原则,又减少保护膜导致留置针脱出和局部肿胀发生。张小莉[2]等认为敷贴的更换与季节有关,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汗腺分泌旺盛,若使用的敷贴透气性不好,汗液不易蒸发,存留在敷贴下易滋生细菌;冬春季节汗腺分泌减少,敷贴紧密,不必经常更换,若频繁更换反而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和脱针的危险。本文实验组采用的医用膜一般情况下每三天更换一次,特殊情况(如天气变换、有汗液、血液等污染时)随时更换,更换时重新消毒穿刺部位及周边的皮肤,可进一步减少污染。
输液针头与肝素帽连接处如果不加以固定,患者在活动或躁动时易致针头脱出或移动,针头脱出部位造成污染,细菌易从接口处潜入留置针,进而进入血流造成感染。用输液的无菌止血敷贴交叉包住留置针尾端和针头处既起到了固定针头的作用,又能阻隔细菌的侵入。当再次输液时,输液接口必须严格消毒,才能连接输液导管,原来方法只是用酒精棉签轻轻擦拭,由于肝素帽的特殊材质,其表面粗糙,细菌容易寄居,消毒时要通过一定的机械力才能去除这些细菌[3]。所以我们主张再次输液时用碘酊和酒精棉签两次擦拭肝素帽以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
留置针感染的病原菌一般以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如: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且大多数为人体表面的常见细菌[4]。根据局部皮肤出现的红、肿、热、痛,应高度怀疑穿刺局部的炎性感染[5]。如怀疑有感染,应拔除留置针,对导管顶端应用半定量培养。如培养菌落数≥15cfu,则可确定为感染。本研究中共计有13例细菌培养阳性,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微球菌属、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
我国对静脉留置时间尚无统一标准,李小燕[6]等报道留置针留置时间5天内无1例发生静脉炎。本研究实验组中对130例留置4天以上的患者拔针后行针尖细菌培养,仅3例阳性,阳性率2.31%。所以成人如留置保护较好,无渗血、渗液,可适当延长留置时间。我们建议可将5天作为常规留置时间。
实验证明通过以上改进措施后,静脉留置针的皮肤感染率明显下降,留置时间明显延长,患者的接受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1 经雯,阎秀兰.浅静脉留置针保护膜更换时间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46-47
2 张小莉,王祝芳,李忆慈.留置针引起小儿皮肤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2001,7(7):532-533
3 王超.静脉留置针感染的防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5-8
4 胡洁.留置针感染的检验与诊断[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05,15(4):372
5 吴安华,罗晓燕.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和治疗的循证医学指南[J].中华医学感染杂志,2002,12(11):875-877
6 李小燕,刘洋,陈卫红.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