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卫生需求研究
2012-04-18邓晶蒋事臻
邓晶* 蒋事臻
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通讯作者:邓晶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群患病人数逐年增加,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与两周患病率都大大高于青壮年。这不仅将进一步加大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费用支出,还会加剧医疗卫生资源的消耗。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未富先老”特点突出。主要表现在卫生水平、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势必会给公共卫生体系带来更多的问题和造成更大的压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已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和过程。即是一个地区(或国家)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社会被称为老龄社会或老年型国家[1]。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32亿,其中 65岁以上老年人近9000万,占总人口6.96%,已基本达到国际上公认的老龄化标准线。另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第六次最新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2],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继续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预计10年后老年人口将逐年递增到2.43亿人,占总人口的16.96%。此后的30年将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比例将上升到32.73%,并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在这一高水平上。当前我国人均寿命已达73岁,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63岁,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75岁。可见,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迁。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相当严峻。未来几十年内,年龄结构类型不仅将从成年型转向老年型,而且将向高度老年型发展。
我国老年人医疗卫生需求的现状
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分析一是老年人患慢性病概率。慢性疾病患病率是反映居民健康状况、疾病负担和卫生服务需要量的重要指标。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了2亿人,占到了中国总人口的20%多,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三项慢性病死亡人数就已占到了中国目前因病死亡人数的63.40%。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约为全人群4.2倍,并且人均患有2-3种疾病[3]。其中以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率较高,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更有相关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人有80%患有慢性病。图1是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所汇总的2008年中国不同年龄别慢性病患病率的一个对比分析图。根据图1可知,我国不同年龄别慢性病的患病率是不同的,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15~24岁年龄组、25~34岁年龄组相对于其他较高年龄组来说慢性病患病率较低。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与农村人口慢性病患病率都开始成倍的增长。其中以年龄组≥65岁最为明显。可见老年人群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其潜在卫生服务需要高于一般人群。
二是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两周患病率是反映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常用的指标。它表现为调查居民中两周内患病人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图2是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汇总的2008年中国不同年龄别两周患病率、两周就诊率对比图。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到,65岁以上年龄组的两周患病率竟然高达465.9‰,是25~34岁年龄组两周患病率的4倍以上。同时也可以看到,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两周就诊率也在呈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65岁以上年龄组人群两周就诊率也高达302.9‰[4]。所以不难发现,年龄与居民两周患病率、两周就诊率是呈正相关关系的。年龄越大,居民两周患病率与两周就诊率也越高。年龄组较高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也就更大。
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的种类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健康水平下降。其疾病的患病率、就诊率较高。这也就决定了其卫生服务需求量更大,卫生服务需求的种类也就更加广泛。(1)老年人医疗卫生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神经、内分泌等机能逐渐退化,老年人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增加,这决定了老年人求医的频繁性。同时,由于我国疾病谱的变化,传染病己经不再是患病率与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了,慢性病越来越突出。对老年人影响较大的慢性病有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各种疾病负荷的增加,使得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老年人护理、保健需求。老年人由于慢性病所导致的功能障碍者为数众多,这就对护理产生很大的需求。护理尤其是长期护理是老年保健的一个重点。新的护理模式同时还要求护理工作不仅应提供急性病人的看护,还应提供慢性疾病的预防方法,这是健康系统转变的一个关键。(3)老年人健康教育需求。健康教育是医疗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年人的患病率高,他们对医疗保健知识的需求最大。大部分老年人都希望得到老年卫生保健教育,以加强自身保健能力。医生、护士与老年人接触较频繁,是老年人深得信赖的人,也是最容易激励老年人改变不良健康行为,传播有效卫生知识的人。(4)老年人心理卫生需求。心理卫生服务对于老年人是非常必要的。人进入老年以后,不但生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理活动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易于焦虑抑郁。由于离退休改变了生活方式或是“空巢期”的出现,容易引起心理上的丧失感、孤独感、寂寞感和空虚感。社会应帮助老人振奋精神,维持其心理健康,减少退休后的孤独与失落感。
老年卫生服务需求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影响
我国人口呈现“未富先老”,这会使医疗卫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和工业化呈现出伴随渐进趋势。当65岁以上年龄人口达到7%时,人均GDP一般在2000美元以上。而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国家时,人均GDP仅为840美元。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都是在经济发达时期,经济承受能力强,而且及时建立和完善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对于中国而言,在人均GDP、卫生水平、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这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势必会使医疗卫生面临更大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将导致医疗卫生总费用不断上涨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也在不断增长。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老年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疗费用支出也必然日益增大。近日,卫生部公布《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19603亿元,占GDP的4.9%。2010年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和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按当年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了9.7%和9.0%[5]。抛开原材料价格上涨、物价上涨等因素,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与老年患者增多有关。老年人多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疗程长,预后差,费用大。因此随着老龄化社会加剧,会不断增加整个社会医疗费用。这不仅从宏观上来说对国家卫生经济预算造成巨大的压力,从微观上来说也对家庭和个人造成不小的负担。
将导致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难题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将预示着老年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在社会卫生服务总需求中所占的份额和比重越来越大,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进行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尤其是要重视弱势人群(如老人)的医疗卫生需要。对卫生资源的配置只有做到有效性和公平性的统一,才能称之为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老年人患病种类多,而且往往病情较严重,人均医疗费要大大高于非老龄人口。据预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6],而老年人群往往支付能力较差。为了保证老龄人口获得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性与可及性,在面对日益增加的老龄卫生需求,卫生资源配置中需要适度向老年人群倾斜。但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强调资源利用的效率,即利用同样的资源投入产生更大的健康效果。老年人往往患病病程长,种类多,其卫生服务成本高,而无论是效果还是效用都较差。卫生经济评价的成本效用指标远不如非老龄人群高。由老龄化导致的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对如何使有限的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效率与公平兼顾提出了挑战。
将使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日趋突出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极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年人是当今医疗消费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收入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并且健康状况通常随年龄增大而有所恶化,加之老年期丧偶往往导致孤寡老人精神苦闷,也缺乏照料。这样,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较多,也就意味着对医疗保障的需要将会随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而增多。目前我国真正能享受医疗保障的只是一部分城市老人,一部分城镇老人和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则享受不到有力的医疗保障。眼下,医疗费用的上涨已使不少自费去医院看病的老年人面临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窘境。在农村,一场大病就可能导致全家举债、“砸锅卖铁”。这种情形虽不能说十分普遍,但严重性是不可忽视的。
政策建议
加强老年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伴随着疾病模式的转变,老年慢性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的疾病。国家卫生费用对老年慢性病的防治和治疗资金投入少,个人负担重,老年人看病贵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少老年家庭因病致贫。针对于我国老年慢性病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国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加强老年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国家要加强对老年慢性病防治的管理和监督,开展对老年慢性病的研究。建立老年慢性病的防治机构,加强老年人自我保健和老年慢性病预防的宣传工作。
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在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及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的背景下,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良好途径。应该强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和公众对老年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增加社区医疗服务的投入,以社区为单位,全方位为社区老人提供常规生活照料,预防保健服务,心理咨询服务,文化娱乐服务,临终关怀等。
改进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经济困难是老年人未利用卫生服务的主要原因及就诊的主要困难。老年人是医疗保健高消费人群,同时又是最不具备支付能力的人群。目前医疗保险仅局限于城市和农村的少数人群中。特别是当前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是一个即将面临高速老龄化社会的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在政策上适当对他们倾斜,缩小城乡间的差异,可能就会提高他们对医疗服务的利用,这将有利于早期发现疾病,预防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因此,必须加快改进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以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养老资金的来源老龄化问题,说到底是如何“养老”的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逐渐加重,总抚养比将突破50%[7]。届时年轻人的负担将加重,养老资金缺口也会进一步加大。因此,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把蛋糕做大,才能增加养老资金的来源。
建立和推广“预防为主”新医疗保健观念,健全社区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做好“三级预防”“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使我们认识到,身体健康是可以通过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科学的生活方式来获得。所以我们应积极建立和推广“预防为主”新医疗保健观念,建立健全社区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做好“三级预防”。积极普及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护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加强社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检,经常对老年人宣传医疗知识。使老年人掌握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识别、发生规律、预防方法、康复之道,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8]。同时,开展三级预防,降低老年常见病的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对于老年人来说,加强他们健康知识的普及,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防患于未然,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医疗费用的开支,更重要的是减轻老年人的病痛,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是本世纪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而老年人群又是当今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老年人慢病患病率高,致残比率高,所以他们的医疗卫生需求也较大。但是目前的医疗模式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高额的医疗花费使他们看不上病,看不起病,加上亟待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社会养老制度更使得他们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难以实现。所以针对人口老龄化给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所带来的问题,我们应从各方面着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老年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推广“健康老龄化”理念,加大老年群体卫生知识的普及和根据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社区卫生服务,为老人提供更加方便、经济、综合的服务。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使他们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愉快的心情,安享晚年。
1 季虹.上海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上海综合经济,2002,(6):13-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M].2011,4,28
3 廖淑梅,何丽芳.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利用及需求[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10):47-48
4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统计年鉴2010[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5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M]. 2011,4,29
6 蒋正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求是杂志,2005,(6):41-43
7 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29(6):90-93
8 王灿,陶裕春.从老年人的医疗需求现状看社会医疗保险[J].科技广场,2007,(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