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文精神在医学中的作用

2012-04-18张品南谢璟陈燕

医院管理论坛 2012年3期

张品南 谢璟 陈燕

医学是一门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学科,医学具备的特征中,第一条首要特征是高度的人文性,因为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医学研究和应用对象是人,医学实践的载体,包括医生、护士、辅助诊断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基础医学科研人员也都是人。所以医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类自身,且未知数多,受伦理道德的约束也多。研究人不可以像其它技术学科那样随便拆卸、随心取材或进行这样那样的试验。

生命是神圣的,医学的宗旨恰恰是维护生命。医学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局限性和风险性。医学的局限性源于认知的相对性和片面性,科学并不是“什么都知道”,科学只知道一部分,“包治百病”肯定是谎言。正如美国哲学家Richard所说,“真理不过是我们关于什么是真的共识,我们关于什么是真的共识不过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状态,而并非科学和客观的准确性”。因此,对医学而言,未能大知,或认知不确、不全是难免的。我们对疾病的诊断也往往不能完全到位,所谓医疗并不总意味着治愈各种疾病,多数情况意味着关怀、体恤和减轻病人痛苦。作为医生,作为病人或亲属都应该知道,医疗只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却总是抚慰”(sometime to cure,often to help,always to console)。如是,医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到对患者的关怀和抚慰,而不仅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疾病本身。

早在上世纪初,卓越的医学教育家William Osler就非常尖锐地、切中要害地指出,医学实践的弊端在于“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时至今日,可以说这三条“软肋”愈加孱弱并困扰着现代医学及医疗的发展与变革。历史的洞察是指对医学发展历史的考察与思索,从远古时代人类善良情感本能的表达到文明社会的公民责任,医学发展的科学技术属性和社会人文影响,医学及医疗认知的偏颇和代价,以及生老病死的科学性、生物学性及宗教性、神秘性等都值得我们进行历史的回顾和反思,深刻理解医学的真谛和影响发展的因素。科学与人文的双重性是医学的重要与本质特点,医学不是纯科学,它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结合,是边缘科学或综合科学。关键之点是医疗诊断和处理都是在活的人体上完成的,不可须臾忽略的是医学的诊治对象或患者是有思想、感情、意愿和要求的人!如果将医学与人文分离开来,医学之矢则成为乱射之箭,迷失了方向。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亦非并行不悖。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罹祸于黎民,所谓科学是天使也是魔鬼,看你为何利用与如何利用。而作为医疗技术,无论是有创的还是无创的,均应符合人道主义和伦理学原则,而两者的疏离,则无论是有创或无创的,都殊途同归于伤害,包括身体或精神的。因此,当我们重温先哲和大师们的箴言时,那种“阅读的恐惧”和“深切的忏悔”油然而生,比较与鉴别显然是必要的。现就医务人员必备的哲学理念与人文修养概述如下。

人文关怀的现状医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双重属性,其核心理念是人文精神即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涵盖广泛的概念,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人文关怀是通过知识、情感、心理环境氛围体现的以人为本、温馨服务和人文精神的关怀活动。医学人文关怀除了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还需要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医学人文关怀具体表现为对病人躯体健康的关怀、心理健康的关怀和对生命终极关怀三个层次。医学人文关怀始终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体现“真善美”的完美统一。自古以来,医学就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技术,而医生是最富人情味的职业。“无恒德者,不可以为医”,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医学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物质淹没了人性,科技代替了人文”。生物医学模式的固化使医学界表现出“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医学工作的对象不再是富有情感的人,而是疾病;医生更加关注的是病人的疾病而忽视了病人的情感;病人的痛苦被转化为化验单上的数字和各类影像图片。不断涌现的现代化诊疗技术及名目繁多的药物让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转移到寻找疾病原因、分析检验单上的数值、从细胞或分子水平分析结构或功能的改变,试图以现代技术去消解医学的非技术问题。对“科技万能”、“技术至上”的盲目崇拜使医学逐渐背离了其固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摒弃了科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在现代科学技术洪流的冲刷下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医学与人文脱离的严重后果不仅无益于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还将最终束缚医学自身的发展。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强烈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然而,要扭转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并非易事,实现医学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人文关怀的理论价值人文医学是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精神动力。近年来,医学界的人文关怀并没有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得到相应的改进,反而使二者之间的反差愈加显著。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至少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1)医学会朝着与其初衷相反的方向发展,对人的关心逐渐被轻视;(2)人文医学发展的滞后会成为医学科学整体化趋势的瓶颈。因此,人文关怀已成为医学变革的关键所在,积极探索人文关怀的理念与培训、教育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21世纪的医学正在一个空前的高度上攀升,如果没有充分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准备,医生的处境将更加窘迫。所以,重视医学的人文价值,不仅对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人类健康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也有着不可低估作用。

医学人文关怀的实践意义人文关怀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时代的发展对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代医学并不能解决其面临的所有医学问题,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无限性与医学能力的有限性之间产生了矛盾。生物医学模式的特性使得某些医生缺乏人文关怀,忽视病人的情感需求,缺乏与病人及家属相互沟通和理解,以医生的价值观念代替病人的价值观念,这些理念和行为为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如果将单纯的医疗服务转化为全方位的医疗、护理和人文关怀,将会大大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当今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不再停留于“治好病”,很多患者注重的是就医感受、就医环境、流程等人文服务内容。人文服务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须的治疗技术服务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医疗服务,医疗服务越趋于人性化,医院就越受病人欢迎,医院的竞争力也会随之提升。

加强人文修养,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医生的人文修养和哲学理念包括:如何看待病人,如何看待自己及如何处理自己和病人的关系,也包括医生的品格作风,不仅是技术能力,还有人格魅力。诊断治疗的正确与错误或恰当与偏颇涉及责任心、技术水平、临床经验、思维方法等因素,而思维能力和方法便是哲学。例如一个完美的手术,决策占75%,技巧占25%,决策就是思维、判断和设计,哲学便是其元素。我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说,做事要“通天理、近人情、达国法”。“天理”者,乃是自然规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人情”者指人的思想、意识、情感、意愿;“国法”者,即诊治原则、规范、技术路线、方法和技巧以及国家法规政策。医生的自身修养和哲学理念的树立也如“磨刀”与“充电”,他和一般的知识与技能更新不同,带有“基本建设”性质,是一种“塑造”,往往有益于一生。我们要学习的更多:文学可以弥补人生经历之不足,增加人对社会的体察与理解;艺术可以激发人的想象,给人以心境的和谐与美的熏陶;伦理与法律是各种关系、语言和行为的界定。如此,思忖医学的目的,则不难理解,治疗显然不总是意味治疗某种疾病,而是帮助患者恢复个人的精神、心理和身体生理的完整性。在医患关系中,我们的言行都应表达我们对病人的关爱与负责,体现“以人为本”的准则,不仅注重疾病过程和技术程序,更应考虑病人的体验和意愿。

从医学的本质上修炼职业的智慧、洞察力和职业精神William Osler说:“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不仅仅是一种行当;从本质来讲,是一种社会使命,一种善良人性和友爱情感的表达”。藉此,我们给予病人的首先是关爱、是帮助、是慰藉,通过医疗活动完成的正是这种友爱、善良和使命的交流。如果医生这样做了,病人这样理解了,医患难道还会有矛盾吗?也许双方都还做得不够。让我们大力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医疗环境,建立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庄严、神圣的医疗实践中,将自己塑造成品格优良、技术精湛的好医生。

提高人文素质,做到人文关怀与医疗技术关怀完美结合医者应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典范,是技术精湛、爱心浓烈和人文素养丰厚的完美组合。要培育医学的人文关怀,医生素质的提高与改善是关键一环。现代医学工作者首先必须具备人文素质,其人道主义者的身份应先于医务工作者的身份。要珍视病人的生命,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遵循“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医疗原则;同时对知识充满热情与渴望并追求精益求精与卓越,医务工作者不是医疗机器,而是能与病人感同身受并给予帮助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切实关心到病人的方方面面。医务人员要牢记“以人为本”的宗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给予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做到:(1)提高人文修养。通过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背后的故事,萌生道德情感,并不断强化和提升道德情感,关爱病人、尊重病人的选择,与病人及家属多进行良好的沟通。(2)在为病人检查与治疗过程中,讲求服务艺术与语言、表情技巧。认真倾听病人的主诉,用温和与同情的语言与情感与病人交流,缓解病人的紧张与痛苦情绪,让病人感觉到医生的心与他们很近。适当的鼓励和称赞可增强病人的幸福感,进而冲淡疾病带来的痛苦。(3)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病人服务的全过程,不疏漏每一个细节,处处表现出对病人的热忱和尊重。如面带微笑的问候、把听诊器放在手中捂热后再放在病人身上等动作能使病人在获得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心理上也得到满足。(4)大力加强科普宣传工作,让病人、家属更多地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增强信任感、安全感和信赖感,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总之,现有的医学模式没有把人摆在最突出的位置,而是把躯体疾病当作主体,不可避免地忽略了患者人性、人格等多方面的需求。我国现行的医疗行为并未真正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救治病人,普遍存在只注重躯体治疗而忽视心理关怀的问题。在医院内,除了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外,患者对于医院的服务关注度也逐渐提升,即从单纯的治愈疾病、寻求技术性医疗服务为主逐渐转变为注重就医感受、环境和流程等人文服务内容。因此,在医疗服务中,以人为主体,满足人的需求、强化人的合作,建立和完善渗透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医院文化与制度,并追求制度本身内蕴的伦理、道德原则及价值取向,将理念变成行动,提供更多的人文服务,造福于病人,也造福于社会是我们医务人员的终极目标。

1 刘美虹.浅谈医院诚信与人文医学服务[J].医院管理论坛,2011,28(6):24-25

2 于德华,张一奇.现代医学人文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院,2007,11(3):58-60

3 卢建敏.关于医学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5,26(4):38-46

4 金鑫.论临床医学中的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社会,2009,22(7):37-39

5 邓笑伟,张丹梅,徐铭宝.医学与人文关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3):68-69

6 王东红.人文关怀视野中的医院发展[J].医学与哲学,2005,26(8):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