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窗
2012-04-14
信息窗
中国首创食品缓释技术有望降低餐后血糖升高风险
因餐后导致血糖波动的风险有望 “被终结”。记者从2012年3月27日召开的 “缓释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研讨会上获悉,一种能够延长食物吸收周期从而规避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波动的食品缓释技术,在中国研制成功并完成临床试验。据了解,人体正常的食物分解过程大约维持两个多小时,对淀粉吸收过快过量,很容易导致对脂肪、糖分的过度摄取和沉淀。在糖尿病患者中,升糖作用明显的精米精面等含淀粉的食品,有可能造成血糖波动的风险和胰岛素负担超标,因此延缓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减少餐后出现血糖高峰值,是现在食品研发技术新领域之一。
1999年开始,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红丁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研究人员经过10年攻关,将以前用于药品中的包埋技术,运用到食品领域中,利用包埋技术固定化淀粉,通过淀粉载体网络固化技术,使食物中淀粉与酶之间产生一个天然食物暂时间隔,阻止了酶与肠淀粉的快速接触,从而使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延迟,使得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也延迟,血糖攀升速度减慢,减少餐后血糖高峰值的出现。研究人员根据这一技术已开发出相关降糖食品,临床试验表明,在给予降糖食品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能得到更好的控制。
该研究获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支持。研究人员表示,下一步将在获得更多的临床数据的基础上,开展食品缓释技术的运用。
三种日本食品获准有限制地出口中国
由日本食品企业参加的 “农林水产品对华出口促进协商会”近日透露,福岛核事故后中国暂停从日本进口的大米、奶粉和日本酒已获得中方同意,将有限制地对华出口。
该协商会计划向其在北京开设的日本食品展馆供应840千克大米、88千克奶粉和48瓶日本酒。展馆将于3月底面向商家进行预展,1个月后正式开馆。
此外,该协商会计划今后出口味增酱等加工类食品。据称,福岛县等10都县食品的进口未获中方批准。
美确定对牛肉产品中“6种非O157型大肠杆菌”进行例行检验的时间
据美国农业部(USDA)消息,2012年 2月 21日美国农业部发布通报称,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查局(FSIS)将从2012年6月4日起,对进口或者本土牛肉产品中的“6大非O157型大肠杆菌”进行例行检验。
六种非O157型大肠杆菌为:大肠杆菌O26、O45、O103、O111、O121、O145。 按照美国联邦肉类检验法(FMIA)的要求,自6月4日起,6种非O157型大肠杆菌将被认定为牛肉中的“有害掺入物”。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迁址通知
自2012年3月1日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处将迁至新址办公,原来的电话及传真号码不变。新地址如下: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北三街6号 轻苑大厦三层
邮 编:100048
联系电话:010-65265376
传 真:010-65264731
《中国食品学报》变迁址于此,原电话、传真、电子邮箱均未变更。
从3月1日起,请将杂志等邮寄至新地址。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请您谅解,期望继续得到您的支持!
韩国发现控癌全能酶
韩国研究人员宣布,发现一种酶,可以抑制包括肿瘤癌细胞和血液型癌细胞在内的各种癌细胞生长,可能有助于探索癌症新疗法。
韩国建国大学微生物工程教授安成冠(音译)引领的研究团队说,一种名为“木兰E3”的连接酶可侵入丝氨酸蛋白激酶,而后者正是各种癌细胞生长的关键“组件”。
“我们发现木兰酶可以侵入丝氨酸蛋白激酶细胞的线粒体,进而分解丝氨酸蛋白激酶”,韩联社18日援引研究团队的结论说。
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控制细胞的分裂、生长和死亡。
韩联社说,科学界上世纪90年代便发现丝氨酸蛋白激酶与癌细胞生长之间的直接关联性,但迄今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抑制特性活跃的丝氨酸蛋白激酶。
研究团队说,木兰E3连接酶可控制丝氨酸蛋白激酶的特性为癌症治疗打开一条新的通道。借助这一原理,或可找到治疗癌症的“全能疗法”。
(来源:www.cifst.org.cn)
(来源:www.cifst.org.cn)
(来源:www.cifst.org.cn)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2012年2月16日
(来源:www.cif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