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佛经X然双音词看《玄应音义》的训诂价值

2012-04-14姚红卫

关键词:双音词大藏经音义

姚红卫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人文学院,上海 200438)

语言文字及其应用研究

从佛经X然双音词看《玄应音义》的训诂价值

姚红卫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人文学院,上海 200438)

以佛经X然双音词为个案,比照《汉语大词典》,《玄应音义》的训诂价值主要有以下方面:收释承古而来的双音词、收释新词新义、对佛经用字的考校等。《玄应音义》虽有一些瑕疵,但在词汇发展史、辞书编纂、古籍整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佛经;双音词;《玄应音义》;训诂

玄应是隋唐时沙门,精于字学。《大唐众经音义序》:“有大慈恩寺玄应法师,博闻强记,镜林苑之宏标;穷讨本支,通古今之互体。故能雠校源流,勘阅时代;删雅古之野素,削浇薄之浮杂;悟《通俗》而显教,举《集略》而腾美。真可谓文字之鸿图,言音之龟镜者也。”[1](P.5)由此可知,玄应在佛经文字的勘正、音读、释义上做了大量工作,于贞观末历结成三帙《音义》。[1](P.5)《玄应音义》是属于训释佛经音义类的注释书。其中,训释词义,对汉语语义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玄应音义》在词典编纂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价值。传统训诂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可以包括如今的词汇学、语义学、注释学、校勘学、版本目录、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以《汉语大词典》为参照系,探究在《玄应音义》里以“然”作为词尾的双音词语义的共时历时演变,指出《玄应音义》的训诂价值。

“然”,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状态,由来已久,先秦文献就有用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三国时刘劭《人物志·八观》:“苟赞其志,莫不欣然,是所谓抒其所欲则喜也。”例句中X*X,指“X然”结构双音词中的词根,如“油然”中的词根“油”就是“X”,下同。然系列词 “油然”“沛然”“欣然”,一般可作“某某貌”解。经考察,在《玄应音义》里,大部分由“然”字后缀组成的双音词与该词构成的词根语素义相近,亦可如上解作“……貌”。考察这一类词,尤其重要的是从汉语语义发展、词典编纂、校勘等方面揭示《玄应音义》的训诂价值。

一 《玄应音义》收释承古而来的双音词

“《一切经音义》与前代辞书不同,词目大多是复音节词,可以说颇具词典的形式。然而由于其释义大多采用已有辞书的训释,而古代辞书一般都只训释单字词义,故《一切经音义》释义一般也只是分释词目中的单字词义。”[2](P.189)此段话也适用于对《玄应音义》词目释义的理解。也就是说,词目虽以现代的双音词出现,但训释的往往是该词的一个构成语素;正是这样的历时词语列目,往往为我们提供了考察该词在词汇史上发展的线索。

(一)赧然 奴盏反。《方言》:赧,愧也。《小尔雅》云:面愧曰赧。《说文》:赧,面惭赤也。(《玄应音义卷第二·大般涅槃经第十二卷》,45*本文《玄应音义》引例出自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5为引例位于该书的页码,下同。)

按:经文原文为:[0434c22]有智见已,呵责之言:汝婆罗门种姓清净,何故取是粪中秽果。童子闻已,赧然有愧。(《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2册No.0374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二·圣行品第七之二》,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本文与《玄应音义》配套的佛经用例除说明外皆引自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光碟版《大正新修大藏经》,下同。

“赧”,有因羞愧而脸红、惭愧义。如《说文·赤部》:“赧,面惭而赤也。”经文里“赧然”此词“惭愧脸红”义很早就有。如《韩诗外传》卷十:“孟尝君赧然,汗出至踵。”玄应引用《方言》《小尔雅》《说文》结合经文说解“赧然”之“赧”清晰。“赧然”的核心语素义是“赧”。“赧”义解释清楚了,“赧然”义也就呈现出来了。葛本仪在论造词法时说:“在原有单音词的基础上,附加上语言中习用的虚化成分,从而形成双音化的词,新词的意义和原单音词的意义完全相同。”[3](P.47)经文里“赧然”即惭愧的样子。此义后世历代沿用至今。如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始赧然以愧,又缺然以栗。”“赧然”,现代汉语用为书面语,形容难为情的样子。

(二)恬然 徒兼反。《方言》:恬,静也,亦安也。大论作淡然,徒滥反。案淡亦安也,静也。其训义同。经文作怡,与之反,误也。(《玄应音义卷第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一卷》,57)

按:经文原文为:[0217a07]是时众生等行十善业道,净修梵行,无诸瑕秽恬然快乐。(《大正新修大藏经第08册No.022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序品第一》,后秦龟茲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恬”,安静义。《说文》:“恬,安也。从心,甛省声。徒兼切。”先秦文献多用。如《庄子·缮性》:“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成玄英疏:“恬,静也。”《荀子·性恶》:“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杨倞注:“恬,安也,谓安于祸患也。”而“恬然”即安然貌。如《荀子·强国》:“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淮南子·原道训》:“恬然无思,淡然无虑。”经文“恬然”正用此义,玄应释义甚合。后世也常用此义。如白居易《琵琶引》序:“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方苞《先母行略》:“卧疾逾年,转侧痛苦,见者心恻,而母恬然。”直至现代汉语,常用为“平静、满不在乎的样子”,如“处之恬然”。

(三)淡然 徒滥反。广雅:淡,安也。经文或作憺、淡二形,音训并同。(《玄应音义卷第三·放光般若经第一卷》,62)

按:经文原文为:[0001a08]一切众生皆得同志,相视如父如母如兄如弟。等行十善淳修梵事,无有瑕秽淡然快乐。(《大正新修大藏经第08册No.0221放光般若经·放光般若经卷第一·摩诃般若波罗蜜放光品第一》,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诏译)

“淡”,恬淡义。如《庄子·知北游》:“淡而静乎!漠而清乎!”“淡然”,安静恬淡貌。如《韩非子·大体》:“淡然闲静,因天命,持大体。”玄应此处经文正用此义。“淡然”,现代汉语书面语也用,意义稍近,形容不经心或不在意。

值得注意的是,玄应收释的恬然/淡然这组词,属于异形同义(“心理恬静”类)聚合群。[4](PP.92-120)古人行文时经常对举,如《淮南子·原道训》:“恬然无思,淡然无虑。”其中“恬然”与“淡然”、“思”与“虑”两两近义对文。或语素替换,如上述两例中的经文语境,“无诸瑕秽恬然快乐”“无有瑕秽淡然快乐”。结合古训、佛经翻译、语言实践,可以看出,玄应的观察是细致的,对汉语词汇研究是有价值的。关于同义词辨释原则,黄金贵分专节讨论“一义相同”说是确说。[5](PP.37-45)这对我们研究古汉语词汇同义近义相关问题时是很有启发的。王绍峰认为,在汉语词汇史上,也大量存在着“异形词”现象。它们书写形式不同,读音也可能不同,但意义却是一样的;它们或共时存于一个平面,或历时存在不同时期,应当成为词汇史的研究对象。他着重讨论了同义、相近、相关联语素的更替情況。[6](PP.278-279)

二 《玄应音义》收释的新词新义

语言的词汇要素从古至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玄应在批阅佛经释疑解难时,保留了大量的新词新义。徐时仪在考证后明确指出:《玄应音义》收录的词语中有不少为东汉至唐时的新词新义。[7](PP.258-276)

(四)矗然 敕六反。端,直也,又草木茂盛也。(《玄应音义卷第四·观佛三昧海经第二卷》,91)

按:经文原文为:[0654a02]尔时道场地化似金刚,满八十里其色正白,不可具见。此相现时,菩萨眉间白毫相光,端洁正直矗然东向。长一丈五尺,有十楞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5册No.0643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二·观相品第三之二》,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矗”,本指树木、山崖的笔直。如左思《吴都赋》:“橚矗森萃,蓊茸萧瑟。”《文选·鲍照〈芜城赋〉》:“崪若断岸,矗似长云。”李周翰注:“矗,直也。”谢灵运《山居赋》:“曲术周乎前后,直陌矗其东西。”后喻指“正直”。《汉语大词典》释“矗”义项:3.正直。参见“矗然”。未提供书证。“矗然”,原也是指石等物的直立貌。这是中古出现的一个新词,《汉语大词典》首引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为瑰异。”后转喻指人的端正庄严,也指与人相关的真实。玄应释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的佛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二·观相品第三之二》“矗然”之“矗”为“端,直”,深合经文文意。《汉语大词典》:[矗然]正直;真实。苏源明《元包经传·太阴》:“其旨微,其体正,语其义,则矗然而不诬。”李江注:“﹝矗然﹞直而不妄。”唐·元稹《竞渡》诗:“一气忽为二,矗然画乾坤。”书证偏晚。“矗然”,《现代汉语词典》未收。

(五)沛然 普赖反。三苍:沛,水波流也。亦大也。经文作霈,近字也。(《玄应音义卷第五·未曾有经下卷》,115)

按:玄应所释佛经原文为:[0585c05]诸人得酒,并闻音乐,心中欢乐,忘失仇恨,沛然无忧。(《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7册No.0754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萧齐沙门释昙景译)

“沛”,盛大貌、充足貌。上古汉语就有用例,如《庄子·天地》:“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沛然”,原指雨、水的充盛貌、盛大貌。如《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桓宽《盐铁论·禁耕》:“夫不蚤绝其源而忧其末,若决吕梁,沛然,其所伤必多矣。”引申指德教盛大貌。如《孟子·离娄上》:“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又引申指人心理方面的充盛貌。班固《汉书·五行志第七中之上》:“公子遂如齐纳币。又与诸侯盟。上得天子,外得诸侯,沛然自大。”范晔《后汉书·李杜列传第五十三》:“积敝之后,易致中兴,诚当沛然思维善道。”上述书证里《孟子》的“德教盛大貌”、《汉书》、玄应所列经文“沛然无忧”之“沛然”词目,指心理方面充盛的样子,这是“沛然”出现的新义。“沛然”此一意义,《汉语大词典》未收。*《汉语大词典》:[沛然]1.充盛貌;盛大貌。所举例皆指雨水、河水、江水、海水之大。2.行疾貌。3.感动貌。“沛然”,《现代汉语词典》未收。

三 《玄应音义》对佛经用字的考校

(六)洞然 徒贡反。《说文》:洞,疾流也。亦深邃之皃也。经文作烔,徒东反。热皃也,亦旱皃也。(《玄应音义卷第三·放光般若经第二十六卷》,66)

按:玄应所释佛经原文为:[0125c07]佛告须菩提:我见诸菩萨至四天王及第六天为彼诸天而广说法,以三乘教而度脱之令得泥洹。诸天人眾有著五乐者。菩萨应时令殿舍悉皆烔然。……以为说法言。何况行三十七品事。(《大正新修大藏经第08册No.0221放光般若经·放光般若经卷第十八*据《大正新修大藏经·校勘记》,此卷第十八合卷第二十六、卷第二十七两卷。·摩诃般若波罗蜜住二空品第七十八》,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诏译)

《大正新修大藏经·校勘记》:[0126005]烔=洞[明]。

考经文文意,作“烔”是。玄应释为“热皃也”,确诂。“烔然”,用来形容弘法、受法光亮、火热融融的庄严场面。“烔”字,《说文》未收。“烔”有两读:dòng,火貌。《集韵·送韵》:“烔,火皃”;又音tóng,热气的样子。《广雅·释诂二》:“烔,热也。”王念孙《疏证》:“《众经音义》卷四引《埤苍》云:‘烔烔,热皃也。’广韵引《字林》云‘热气烔烔’。”*烔烔,徒东反。《埤苍》:烔烔然,热皃也。经文作燑,非体也。(《玄应音义卷第四·大灌顶经第十卷》,85)又烔烔,徒东反。《韩诗》云:烔烔然,热皃也。《古今正字》:从火同声。经亦有本作燑燑,非此义。亦有本作煌炜也。(《慧琳音义卷第三十一·大灌顶经第十卷》,1062)可见,在古籍里面“烔”可重迭使用,组成“烔烔”,义同“烔然”。汉语中“XX”、“X”、“X然”语义基本上一致。此种词汇现象,葛本仪说:“在原有单音词的基础上,采用重言的形式产生双音化的词,新词的意义和原单音词的意义完全一样或基本相同。”[3](P.46)查玄应所释经文原文:[0523c20]梵天语汝实,移可安隐耳。其福何燑燑,及致于凤凰。麒麟为汝感,圣王亦来翔。难有世无双,诸天散花香。得报获其功,百事皆吉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1册No.1331佛说灌顶经·佛说灌顶梵天神策经卷第十》,东晋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经文正作“燑燑”,蒸腾盛明义。《大正新修大藏经·校勘记》:[0525002]燑燑=烔烔[宋][元],=憧憧[明]。*“憧”,《说文》:憧,意不定也。从心童声。尺容切。“憧憧”:来往不绝,连绵不断。《易·咸》:“憧憧往来,朋从尔思。”陆德明《释文》引王肃曰:“憧憧,往来不绝貌。”与经文文意稍近。《汉语大词典》认为“烔”“燑”在此意义上可互换使用:烔1,亦作“燑1”。燑1,同“烔1”。[烔烔]热气蒸腾貌。《诗·大雅·云汉》“旱既太甚,蕴隆虫虫。”陆德明《释文》:“虫虫……《韩诗》作‘烔’,音徒冬反。”王先谦《集疏》:“《众经音义》四引《埤苍》:‘烔烔,热貌也。’《广韵》:‘烔,热气烔烔。’‘烔’与‘虫’皆徒冬反,故通用。”[燑燑]1.热气上腾貌。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维扬十友》:“既撒油帊,气燑燑然尚未可辨。久而视之,乃是蒸一童儿。”2.明亮貌。王建《白纻歌》之一:“夜天燑燑不见星,宫中火照西江明。”由此可知,“烔”的本义是“火貌”,引申有“热貌”。在此意义上,“燑燑”、“虫虫”*“虫虫”,灼热貌。《诗·大雅·云汉》:“旱既大甚,蕴隆虫虫。”毛传:“虫虫而热。”《尔雅·释训》作“爞爞”。王安石《酬王濬贤良松泉二诗·泉》:“虫虫夏秋百源干,抱甕复道愁蹒跚。”何景明《忧旱赋》:“惟徂暑之届兹兮,气蒸蕴而虫虫。”钱谦益《祭都御史曹公文》:“天开地辟,阉孽虫虫。”、“憧憧”与“烔烔”、“烔然”通用。

《汉语大词典》未收“烔然”。钱理英指出:《汉语大词典》未收录的有纷然、烔然、哩然、游然。[8](P.328)“烔然”是中古出现的新词,佛经常用。如:

1.[0601b16]七人受祭呪愿讫,踧使上薪,从下放火当烧杀之。烟焰烔然热气直至。……七人见佛,悲喜跳踊,唯愿自归救我痛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04册No.0211法句譬喻经·法句譬喻经卷第三》,晋世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2.[0111b11]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大热地狱。若众生生于彼中,一向与烔然。(《大正新修大藏经第02册No.0099杂阿含经·杂阿含经卷第十六·杂因诵第三品之四(四二二)》,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3.[0015a16]七日并列巨海都索,天地烔然。(《大正新修大藏经第03册No.0152六度集经·六度集经卷第三·布施度无极经(此有十一章)(二五)》,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

上三例译者分别是西晋法炬、法立,刘宋求那跋陀罗,三国吴康僧会。“烔然”在经文中表示说法处场面宏大、“火光光亮引起僧众热感”的含义。玄应所释“烔然”之“烔”义正是此义。*慧琳四释“烔然”。烔然,动东反。《埤苍》云:烔烔,热皃也。《韩诗》:旱热也。音动者非也。(《慧琳音义卷第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百七十九卷》,601)烔然,上动东反。《埤苍》云:烔烔然,热也。《古今正字》义同。从火同声。(《慧琳音义卷第四十二·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灋古文法字》,1235)烔然,上独冬反。《埤苍》云:烔烔,热皃也。《韩诗》云:烔烔,旱皃。《文字典说》:从火同声。(《慧琳音义卷第五十四·治禅病秘要法经》,1463)烔然,上洞东反。《韩诗》云:蕰隆烔烔。《埤苍》:烔烔然皃也。(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校勘记》1946页[一三]《埤苍》:烔烔然皃也。《玄》卷四引《埤苍》:“烔烔然,热皃也。”《广韵》:“烔,热气烔烔。”)《古今正字》:从火同声也。(《慧琳音义卷第八十一·三宝感通传中卷》,1933)皆可参。后世唐、宋、明中土文献用例如:

4.自顾孱钝,无以克堪只受大赐,岂任负戴。精诚之至,烔然如日。拜伏无路,不胜惶愓,轻冐威重,战汗交深。(《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卷之三十五·启·上西川武元衡相公谢抚问启》)

5.所论才说存养,即是动了此恐未然。人之一心,本自光明,不是死物。所谓存养,非有安排造作,只是不动著他,即此知觉烔然不昧,但无喜怒哀乐之偏思虑云为之扰耳。当此之时,何尝不静。不可必待冥然都无知觉,然后谓之静也。(《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六十三·书(知旧门人问答)·答孙敬甫》)

6.我如来设教骋威神妙智之力,示超绝极致之理,视万刼为旦暮。刹那之顷,三际现前。是故以生?为一,虽出入靡常,而真如之性烔然长存。(《宋学士文集·卷第四十四·芝园集卷第四·扶宗宏辨禅师育王育公生塔之碑〔有序〕》)

显然,“烔然”用在文中,不再侧重形容具体状态,而是出现在精神类语境里,具有比喻引申的新意味。它相当于“浩然”,形容精诚、义理、气质类抽象事理。

粗略检索cbeta之后可见,“洞然”比“烔然”使用频率更高;大概在“火光通亮貌”意义上,它与“烔然”通用。“洞然”,玄应1释,慧琳3释。

1 洞然 古文同、迵二形,同。徒冻反。谓洞彻也。经文作烔,徒东反。烔,热也。烔非此义也。(《玄应音义卷第十二·义足经上卷》,260)

2 洞然 徒贡反。说文:洞,疾流也。亦深邃之皃也。经文作烔,徒东反。热皃也,亦旱皃也。(《慧琳音义卷第九·放光般若经第二十六卷》,654)

3 洞然 洞,徒弄反。韵圃称:洞,彻也。谓通彻火然之状也。字或宜作烔,烔音徒东[反]。韩诗传曰:烔谓烧草传火焰盛也。(《慧琳音义卷第二十三·花严经从第五十一尽第八十》,891)

4 洞然 古文同、迵二形,同。徒冻反。谓洞彻也。经文作烔,徒东反。烔,热也。烔非此义也。(《慧琳音义卷第五十五·义足经上卷》,1481)

查经文原文。[0180c05]时持和夷铁,便飞于虚空,见炎烔然*《大正新修大藏经·校勘记》:[0181006]烔=烟[宋][元][明]。可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04册No.0198佛说义足经·佛说义足经卷上·异学角飞经第十》,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作“烔然”是。或许玄应见到的本子作“洞然”。《汉语大词典》未收“烟然”。又[0271a23]如人把干草,置之于劫烧,金刚犹洞然。(《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0册No.0279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7卷第五十一·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制译)经中“洞然”,慧琳释为“通彻火然之状”,甚是。又释“字或宜作烔”,引用《韩诗传》曰:烔谓烧草传火焰盛也。可见慧琳认为在“光热通透”语义上“洞然”可以与“烔然”通用。“洞然”表示“光热通透盛明”义,其它佛经文献里也多有用例。此不赘述。《汉语大词典》收释[洞然]通亮貌。《太平广记》卷三七七引南朝齐王琰《冥祥记》:“铁床铜柱,烧之洞然,驱迫此人,抱卧其上。”“洞然”,后也比喻引申为“心地坦白磊落貌”。如韩愈《唐故朝散大夫尚书库部郎中郑君墓志铭》:“洞然浑朴绝瑕谪,甲子一终反玄宅。”叶适《朝奉大夫致仕黄公墓志铭》:“临绝视度而笑,度指其心曰:‘得非能于此洞然乎?’”李贽《送郑大姚序》:“观君魁然其容,充然其气,洞然不设城府。”

“洞然”、“烔然”表盛明貌,在中古时都是新词,可通用。它们在指称抽象事物“心性、气节”等语义时,也有相似的比喻义。关于此种词义运动的现象,袁宾认为是同步引申:即具有同义关系的几个词语可以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经过发展,相互影响,获得类同方向的引申,产生相同的引申义。[9](P.96)“洞然”、“烔然”,《现代汉语词典》都未收。

以上从“然”字结尾的双音词个案出发考察《玄应音义》的训诂价值,管中窥豹,以见一斑。经初步研究可以认定,《玄应音义》的训诂价值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用字的考订、词语的继承与发展、新词新义的收释。当然,玄应的贡献远不止这些。他在中外文化交流、辞书编纂、语音史的研究、古籍整理等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认识的局限性,玄应在说解上述相关经文词语时也存在字与词界定比较模糊、引申义解释不清的问题。但是,字词问题历来就很复杂,相对于玄应巨大的贡献,这种说解的失误实乃微瑕,终瑕不掩瑜。

[1]玄应.玄应音义[G]//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徐时仪.玄应和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陈明娥.朱熹口语文献词汇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5]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王绍峰.初唐佛典词汇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7]徐时仪.玄应《众经音义》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9]袁宾.近代汉语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OntheValueoftheExegesisofPronunciationsandMeaningsofXuanyingBasedonX-ranDouble-soundWordsfromBuddhistScrptures

YAO Hong-wei

(School of Sports and Humaniti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Based on theGreatChineseDictionary, this paper makes a case study of the X-randouble-sound words from Buddhist scriptures to point out the value of the exegesis ofPronunciationsandMeaningsofXuanying. Though the book has some defects, it still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study, dictionary compilation, and collation of ancient books.

Buddhist scripture; double-sound word;PronunciationsandMeaningsofXuanying; exegesis

2011-12-27

姚红卫(1966-),男,上海市人,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人文学院新闻系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H131

A

1674-2338(2012)06-0122-06

(责任编辑:山宁)

猜你喜欢

双音词大藏经音义
宜宾市博物院开展珍贵文物修复工作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关于汉语双音词的偏旁类化
源自《庄子》的双音词的形成方式与词义演变例释
《玉堂闲话》古今异义双音词分析
“相亲”成词及词义演变考
“普洱”音义考
略论佛经音义的校勘——兼述王国维、邵瑞彭、周祖谟和蒋礼鸿所撰《玄应音义》校勘
甘肃永登发现元代雕版印刷《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