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鲟鱼苗阶段性批量死亡的原因分析

2012-04-13蓝泽桥兰大华毛先新

饲料工业 2012年4期
关键词:仔鱼鲟鱼鱼苗

任 华 蓝泽桥 兰大华 毛先新

鲟鱼为软骨硬鳞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新疆、黑龙江、长江、珠江等河流及相连的湖泊和浅海中,具有独特的食用、经济及科研价值。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科研工作人员在黑龙江萝北江段率先培育出了当地产的史氏鲟苗和史氏鲟与达氏鳇杂交鱼苗[1]。经过多年养殖研究,1992年在大连瓦房店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鲟鱼养殖场,开创了我国鲟鱼养殖先河[2]。随着北鲟南移技术和杂交育苗技术的推广,从北向南掀起了一股鲟鱼养殖热潮,在鲟鱼养殖业迅猛发展过程中,鲟鱼苗阶段性批量死亡现象时有发生,它严重影响了鲟鱼养殖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1 鲟鱼苗阶段性批量死亡发生的时期

鲟鱼生产上常把仔鱼、稚鱼和幼鱼统称为苗种[3]。与成鱼相比,鲟鱼苗种无论从形态、生活习性、生理特征、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还是对病原生物侵袭的抵抗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鲟鱼苗培育过程中还要经历鱼苗的暂养期、开口摄食和食性转换3个敏感期,也就是说鲟鱼苗阶段性批量死亡最易发生的时期是在仔鱼刚孵出的暂养期、开口摄食期和食性转换期。刚孵出的仔鱼体质弱、游动活力差,对溶氧、水温、水质要求很高,大幅度的变化很容易引起大批量的死亡,而且刚孵出的仔鱼视觉很差,在防御、觅食和定向中所取作用很小,主要靠触角来感觉障碍物、食物等。仔鱼在摄食开口前,以自身卵黄物质为营养,当消化道内卵黄物质全部消失,就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在由内源性营养转为外源性营养期间,如不能及时得到适口的饵料,极易发生大批量的死亡。仔鱼开口期饵料多以生物饵料为主,生物饵料营养单一,当仔鱼养殖一定阶段后必须驯化转食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鲟鱼对饵料的气味有很强的感觉和记忆能力,转食方法不对或饲料不适口都会引发大批量的死亡。鱼苗培育后期若养殖管理、鱼病防治工作不到位也会爆发大批量的死亡。

2 鲟鱼苗阶段性批量死亡的原因

2.1 养殖鲟鱼种质退化

鲟鱼本身存在着自然衰退的现象,大部分鲟鱼养殖场在鲟鱼繁殖育苗生产中,没有对亲鲟进行严格的筛选,亲本质量差、留种不当,自繁、自育、自留,多次使用自家养殖的亲鲟,导致近亲繁殖严重;而且,目前育苗生产中杂交混乱,甚至有杂交过一次再杂交,无法确保原种,严重导致品种的纯化问题和基因污染,迫使养殖鲟鱼有害隐形基因逐渐结合,造成群体种质下降,抵抗力不强,成为易死亡群体。

鲟鱼成活率高低也受遗传物质的影响[4]。鲟鱼的种间杂交,由亲缘关系的远近决定鲟鱼子一代的成活率,鲟鱼种间杂交的母体亲缘关系近的,其子一代的成活率低,亲缘关系远的,其成活率较高,鲟鱼的种间杂交子一代比鲟鱼种内交配子一代的成活率低。亲鱼自身因素也会影响鱼苗成活率高低。鲟鱼养殖是我国的新兴产业,鱼苗来源于野生捕捞亲鱼和人工养殖亲鱼通过人工繁殖获得鱼苗。野生鲟鱼常年生活在自然中,生存水域环境复杂,难免不感染细菌性、病毒性鱼病,这些病菌侵入亲鱼体内鱼卵中,受病菌感染的鱼卵通过受精、孵化成鱼苗,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由于受外界适宜条件的影响,致使病菌爆发,引发大批量死亡。

2.2 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

鲟鱼苗对水环境因子很敏感,鱼苗培育过程中水质管理非常重要,瞬间的水温变化或水质变化,极易造成大批量的死亡现象,鲟鱼苗培育水温昼夜温差不宜大于5℃,瞬时温差不宜超过1℃。据报道[5],由于温差过大,8 h内水温升高7℃,虽然温度在鲟鱼能够忍受的范围内,但还是造成大批量的死亡。鲟鱼苗不适应高温,当温度达到25~28℃时,鱼苗不摄食,死亡率高达98.7%。有试验表明[5],24℃为亚致死温度,28℃为致死温度,而水温低于16℃也降低其成活率,抑制其生长。与传统的养殖鱼类相比,鲟鱼的耗氧率及窒息点很高。资料显示,中华鲟仔鱼的耗氧率为0.3~0.4mg/(g·h),窒息点在1.93~3.15 mg/l[6]。史氏鲟幼鱼的耗氧率为0.24~0.61 mg/(g·h),窒息点在 1.3~2.2 mg/l[7]。仔鱼的代谢率相对较高,对溶氧的要求也高,鱼苗培育期间必须保持溶解氧在6 mg/l以上。鲟鱼苗对氨氮、水体硬度也比较敏感,特别是对水中非离子氨的敏感性要高于一般的淡水鱼类。有试验结果表明,史氏鲟对非离子氨的敏感性要高于一般的淡水鱼类,其仔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为0.63mg/l,稚鱼的96h半致死浓度为0.17 mg/l,24 h致死阈值在0.45~0.58 mg/l[8],鱼苗培育水体中氨氮的浓度不能高于0.5 mg/l、非离子氨浓度控制在0.02 mg/l以下[9]。许多养殖户利用地下深井水作为鱼苗培育水源,深井水中的溶氧、硬度、矿物质、重金属离子含量不稳定。利用井水培育鱼苗,使用前若不经过多次的充分沉淀、曝气水处理,就盲目投放鱼苗很容易造成大批量的死亡。用于培育鲟鱼苗的水源要求水质清新、水温较恒定、致病菌少、无污染的井水、湖水或地下水等,要求各项理化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标准。

2.3 育苗期盲目提前

近年来,随着鲟鱼子酱、鲟鱼肉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国内养殖鲟鱼的人越来越多,许多育苗场为了苗种能提早上市、卖好价钱,不考虑亲鲟性腺发育的自然规律,在亲鲟性腺未发育成熟时,或水温不适宜催产时,就强行催产,导致鱼苗的抗逆性降低,发育不健全,成活率低。

2.4 育苗环境的影响

我国鲟鱼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新疆和长江流域,以底栖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自然状态下,鲟鱼每年在10℃以下低温水中生存时间约5个月,性成熟年龄为12~16年,繁殖季节为每年的5~6月份。鲟鱼通过人工驯化南移到南方,由于气温反差较大,生长迅速,性腺发育提前,人工养殖7~8年便可达到性成熟。由于受水温、营养、光照等环境条件影响大,在南方地区进行鲟鱼人工繁殖违背鲟鱼繁殖习性的自然规律,催产难以成功,即使产出鱼苗,成活率都在10%以下。

2.5 育苗管理技术的影响

鲟鱼人工养殖至今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虽然目前鲟鱼的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已成熟,但是还存在许多养殖人员受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的限制,生产管理水平低,操作不规范或鲁莽操作,适应不了标准化生产要求的现象。近年来,多数育苗场盲目跟风,引种鱼病防御不严格,导致鱼病交叉感染,片面追求高密度育苗,也是诱发鲟鱼苗批量死亡的原因。

3 预防鲟鱼苗阶段性批量死亡的对策

3.1 开发新型育苗模式

目前多数养殖户采用地下深井水、地表水、湖水等作为鱼苗培育水源使用的流水养殖。深井水矿物质含量复杂,育苗前不经过严格的水处理过程,会引发大批量的死亡。地表水、湖水受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严重,不经过严格的处理也无法利用。研究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利用微生物、有益菌将养殖废水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氨氮等污染物,作为细胞本身活动所需要的能源和细胞合成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控制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等有毒物质,将污染物转换成无害的二氧化碳、水、硝酸盐等物质,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10]。循环水养殖最大的优点是不与外界水体交换,限制了病原的侵入,避免了病菌交叉感染,水质环境稳定,安全环保、节能高效。

3.2 开展鲟鱼性状提纯培育新品种

健康优良的鲟鱼亲本是保证育苗获得高产的一项很重要的措施。针对目前鲟鱼人工养殖长期近亲繁殖、有害隐性基因富集、严重导致群体种质下降等衰退现象,利用鲟鱼固有的遗传多样性,在人工养殖中选优汰劣,培育原生态品种,来提高鲟鱼的遗传素质,增强免疫力和抗逆性。在生产鱼苗时应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避免近亲繁殖现象,开展鲟鱼的杂交育苗研究攻关工作,以培育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耐高温、耐运输的优良新品种。

3.3 加强养殖管理

鲟鱼苗培育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鲟鱼不同于其它养殖鱼类,对养殖环境、水温水质要求非常高,养殖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引发鱼病出现大批量的死亡。因此,养殖管理对提高鱼苗培育成活率非常关键。在养殖过程中选择高质量的鱼苗和高品质的适口饵料,严格按“四定”投喂。鲟鱼的嗅觉十分灵敏,对饲料的气味有极强的记忆性,在饲料转食驯化期间,添加以前投喂过动物性饵料的组织液做诱食剂,则可以提高转食率。饲料中采用定期添加维生素、多糖等营养调控措施,减少鱼苗培育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增加鱼体免疫抵抗力。养殖过程中,严格做好水、饵料、养殖池、鱼苗、操作者、工具等的消毒,防止病原体进入养殖系统。鱼病以预防为主,出现鱼病时应及时科学地使用药物,禁止滥用渔药或超剂量用药。

3.4 推行标准化生产

根据《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及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对鲟鱼品种选育和苗种生产的执法检查,加强对养殖生产行为管理,育苗场要严格执行无公害鲟鱼生产标准化技术要求,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建立鲟鱼苗种生产HACCP管理体系,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苗种,实现苗种质量标准化和安全化。

3.5 合理放养密度

高密度养殖是获得水体最大利用率的一种方法,但高密度养殖会导致种内对空间和食饵的竞争,使养殖群体生长率和存活率下降,增大鱼病发生的可能性,还会导致个体间生长差异增大,出现生长级差,加剧鱼类的残食行为[11]。密度过大对鱼苗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密度大会加大鱼苗的自身抑制作用,影响鱼苗的新陈代谢活动和鱼苗对饵料的消化利用率,同时也极易污染其生活环境,引起池内缺氧或氨氮超标中毒,造成鱼苗批量死亡。因此,根据鱼苗规格合理调整放养密度,促进鱼苗快速、健康的生长。

4 小结

4.1 鱼苗培育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育苗过程中加强养殖用水水质的管理,减少鱼苗对环境的应激反应,加强对活饵的消毒、生产工具的消毒,减少外来病原体的传播,降低发病率。

4.2 选择营养全面的适口饵料,根据鱼苗不同规格确定开口饵料的大小,保证开口成活率,掌握好各期饵料的适时衔接以及正确的饵料转食驯化方法,加强各期饵料的营养强化,提高鱼体自身的抗病力,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科学的投喂方法,减少养殖水体污染。

4.3 育苗过程中,注意保持水质的稳定、不突变,吸污、换水等操作要方法合理,避免产生应激反应,诱发疾病。鲟鱼属于偏肉食性鱼类,苗种个体间的大小、健壮程度等微弱差异易加剧相互残食程度,通过及时筛选规格,合理放养密度,有利于降低鱼苗的紧迫感,减少相互残食行为。

[1]卢迈新,黄樟翰,肖学铮,等.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及养殖前景[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0(4):280-286.

[2]石振广,董双林,王云山,等.我国鲟鱼养殖业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8(2):58-62.

[3]刘家寿,胡传林.鲟鱼实用养殖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45-53.

[4]李文龙,石振广,王云山.鲟鱼苗种早期死亡原因分析[J].科学养鱼,2003(4):9-10.

[5]万成炎,戴泽贵,唐会元,等.匙吻鲟受精量的孵化与仔幼鱼养殖技术[J].淡水渔业,1996,86(5):2-15.

[6]曹德福.史氏鲟的苗种培育技术[J].水产养殖,2000(3):11.

[7]孙大江,徐伟,刘洪柏,等.史氏鲟幼鱼的耗氧率及窒息点[J].水产杂志,1994(1):67-71.

[8]庄平,倪朝晖,周运涛,等.史氏鲟南移驯养及生物学研究Ⅱ.几种环境因子对仔鱼的影响[J].淡水渔业,1998(5):3-6.

[9]孙大江,曲秋芝,吴文化,等.史氏鲟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40-45.

[10]高喜燕,傅松哲,刘缨,等.循环海水养殖中生物滤器生物膜研究现状与分析[J].渔业现代化,2009(3):16-20.

[11]殷名称.鱼类生态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43-44.

猜你喜欢

仔鱼鲟鱼鱼苗
饥饿对似鱼句早期仔鱼发育、摄食及生长的影响
历史时期长江上游鲟鱼资源的开发研究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
100岁的鲟鱼
鱼苗养殖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斑鳜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饥饿对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鱼早期发育的主要影响
谨防购买鱼苗计数中的骗术
Alice台风对东海鲐鱼鱼卵仔鱼的输运和存活率的影响
鲟鱼鱼皮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理化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