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并见,义理洞明
——两部《民族音乐学概论》述评

2012-04-13杨传中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音乐学著作概论

杨传中

知行并见,义理洞明
——两部《民族音乐学概论》述评

杨传中

着眼于民族音乐学的学术视域,中国音乐学家伍国栋教授和杜亚雄教授分别以自己不同的研究实践,在同一研究领域取得各自不同的重要研究成果。对两学者的同名学术专著作比较,分析两部著作著述特点之异同、学理构建之意义。

民族音乐学;学理构建;比较研究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新兴的音乐学分支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发轫以来,中国数十位学者以王光祈、萧友梅、杨荫浏等人为先驱,历九十春秋,为这一学科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做出了积极贡献,硕果累累。以民族音乐学家伍国栋教授的《民族音乐学概论》和杜亚雄教授的同名专著的先后问世为表征,标志着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在学理层面上趋于成熟。两部《概论》知行并见,义理洞明,自面世以来,成为这一学科科研与教学的理论指南和实践标本。

诚如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曼特尔·胡德(Mantle Hood,1918-2005)说的那样:“我们称之为民族音乐学的这一迅速发展的领域里,有多少个实践者就有多少种研究方法与目标,然而却没有标准的术语,没有公认的理论。”着眼民族音乐学的学术视域,伍国栋和杜亚雄两位音乐学家分别以自己不同的研究实践,在同一研究领域取得各自不同的重要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对两学者的同名学术专著作比较,分析两部著作著述特点之异同。

一、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综述

伍氏《概论》1997年3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根据自身较长时期的教学和科研体会,结合自己长期实地调查(田野工作)和理论研究所获得的深刻认识和独立见解,在吸收、借鉴、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成书。全书凡22万言,7 章23节并5篇附录。前三章阐述民族音乐学学科基础理论,包括该学科的学科发展的历时性简述和学科性质、研究对象(领域)的界定;该学科在母系统音乐理论科学及音乐学中的坐标定位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和学科应遵循的学术理念和方法论;后四章阐发民族音乐学具体的实践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 (田野工作)、案头工作 (描述与解释)、著述类型、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论述。

在述及“民族音乐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定义”时,作者采用历时性展开方式,通过时间、学者、论著三维定位,简介了中外学者(学派)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成果和该学科发展的基本脉络,并以中国学者身份,第一次对该学科定义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即“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的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将某一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置入该民族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通过对该民族成员(个体或群体)是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相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

在论及“民族音乐学及相关学科”时,作者强调民族音乐学是音乐理论科学领域中音乐学下属的一门分支学科,作为一个富于包容性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与其它各音乐学分支学科有着交叉与融合,而且同许多社会科学也同时发生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学科联系。而这些联系,也正是民族音乐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各音乐学分支学科而具备鲜明“社会科学”特色的本质所在。其中,与之联系最为密切的是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地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

在论及“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观念”时,作者指出,“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观念是各个民族客观音乐现实存在的总体反映形式,它从民族音乐学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实践中来,接着还要再回到民族音乐学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实践中去”,着重对与民族音乐学理论、方法和实践有着直接联系的主体观、价值观、网络观、时空观、质量观等加以论述;作者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中心主义音乐价值观和狭隘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认为这两种观念成为民族音乐学工作者科研进程的绊脚石或成为此门音乐理论学科健康发展的障碍,并极力倡导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

后四章涉及民族音乐学具体的实践研究方法,作者浓墨重彩地进行了逐节详细论述,其论述的学理依据来源于中外民族音乐学家的成功范例,和自己数十年田野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研究成果。

对田野调查的具体操作规程,《概论》细化到调查提纲的拟定;对案头工作理论研究则具体到了对描述与解释的专用术语的规范;对民族音乐学的著述类型作了“乐志性”和“乐论性”的类型划分和详解;对民族音乐学论文写作,则进行了论文特征、选题、资料收集、写作程序与方法、文风与检验五个方面的系统知识介绍。

附录部分的 《国际音标表》、《中国各民族人口分布表》、《中国各民族语言系属表》、《中国各民族文字类型表》、《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细则 (部分)》为民族音乐学的科研实践操作过程提供了可资参考的重要文献资料。

二、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综述

杜氏《概论》2002年1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绪论、学科的历史、研究的对象、田野工作法、案头工作法、论文的写作共5章15节,11.3万字。作者在该专著的后记中总结本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的经验教训,指出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在外国音乐教学方面,用欧洲音乐取代了世界各国音乐;二是在中国音乐教学方面,以汉族音乐取代了中国各民族音乐。这两个“取代”一方面使中国音乐界视野变得十分狭窄,另一方面还在中国音乐界培养了“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的思想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虚无主义态度。作者认为民族音乐学主张平等看待各民族音乐,所以学习民族音乐学对下一个世纪(本文作者注:即21世纪)在中国克服两个“取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学术理想,作者在参考了前人著作,借鉴了同时代其他学者的成果,总结了自己过去多年教学与科研经验与体会的基础上撰写了该专著。

在述及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历史这一章里,以占全书三分之一比重的字数,对民族音乐学这一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形成与发展之初所经历的从名称到学理界定上的变化,及该学科在西方和中国两个文化空间中的发展状况,作了详尽的阐述。作者以大量笔墨,对民族音乐学学科所脱胎的母腹,进行了具有溯流探源意义的全方位梳理和总结。从学科在西方起源之初的柏林学派之“比较音乐学”到美国鲍亚士历史学派,继之二战以后荷兰音乐学家孔斯特以“民族音乐学”代替“比较音乐学”的名称,及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兴起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分析模式的潮流对学科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西方人类学界批判结构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民族音乐学的影响。在述及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简史时,作者从时间、学者、著作三个方面综合总结了该学科发展历史上,先驱学者王光祈、萧友梅、杨荫浏等人所作的奠基性贡献;详细介绍了1980年,由高厚永教授发起的南京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南京会议”)召开情况,及南京会议对此后立足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的深远影响;较为客观地总结了南京会议以后中国音乐学家在该学科所作的9个大方面的巨大贡献和对学科建设的巨大实践意义。

在论及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一章里,作者主张民族音乐学是从民族学角度来研究音乐 的一门学科,并基于这一认识提出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应当是全人类各民族的一切音乐,进而指出要研究音乐,首先要注意各民族不同的音乐观,还要关注音乐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此章内容篇幅较小,仅用数千言作了简单论述,在第四、五两章中,作者结合自己的田野工作和案头工作经验,对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作了细致介绍,系统介绍了田野工作的准备工作、现场工作、整理工作,指出民族中心主义音乐价值观对田野工作的危害,明确赞同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与伍国栋不同的是将案头工作细分为记述工作、音乐分析、分类方法和比较研究四个阶段。第五章对于民族音乐学论文写作则是按照音乐学学术论文写作通行的学术规范作了知识性介绍。

三、两部同名著作之比较述评

通过对两部同名学术著作的研读分析,笔者认为两部著作在撰写结构体例、民族音乐学学理体系构建、方法论理念及著作本身的学术实践意义等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撰写结构体例方面,两部著作均以章节体成书,便于对学科的历史、定义、研究对象(领域或范围)、学科研究方法论和实践研究环节的具体方法做出系统性梳理和归纳,专著内容的设置合理、论述脉络清晰,便于后学者对该论域的理论进行系统学习和掌握。

2.民族音乐学学理体系构建方面,两部著作均直面学术界对学科性质及定义界定的不同争议,对争议进行客观评述并提出自己的学术主张;在方法论的观念上趋于一致,即反对民族中心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倡导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从而破除学科实践中的理念枷锁,有利于对本学科世界多元文化视域的拓展和不同学科方法论的整合与吸收;在民族音乐学研究视域的本土化和学科队伍建设本土化方面,两部著作都表达了同样的期许。

3.在具体的学术研究可操作层面上,两部著作均主张田野工作法和案头工作法是该学科重要实践方法,尤以田野方法为该学科最为基本的工作方法。

4.在学理论证方法上,两著作均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使得《概论》成为行知并见、义理洞明的、具有极强可操作性的学科基础理论教科书和科研实践指南。

5.在两部《概论》出版的学术意义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出,专著是对我国民族音乐学九十年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承前启后的总结和较为系统的学理体系构建。自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出版以来,我国民族音乐学学科又经历了十二年时间的迅猛发展,期间两部《民族音乐学概论》著作在民族音乐学学术领域所起到的学术典范和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四、两本著作的不同之处

1.在论述内容上,伍国栋《概论》对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史用的篇幅较小,粗线条行文虽言简意赅,但对于初次接触该门学科的后学者来说,通过这本“概论”性质著作作学科发展背景了解稍显信息单薄;而杜亚雄《概论》在这一论域的浓墨重笔,似是一种完善,但在论及学科定位、研究对象、方法论观念等方面却显得惜墨如金。

2.在学科研究实践环节,两部著作虽共同重视了田野工作法和案头工作法,但在著述的具体内容上甚而至于在科研个案的选择上,却表现出“同”曲“异”工特点,即两位作者各自结合自己的科研与教学实践,特别是基于个人学术背景不同所做的田野工作实践具有不同经历和实践经验,而这些经历和实践经验的获得在《概论》中体现的指导意义又是相同的。

3.两部著作虽同样出自中国音乐学家的手笔,但文风略有不同,或朴实平易、深入浅出;或言简意赅、明理洞义。笔者通过研读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两部著作在参考文献引用方面,相同之处极少,两作者之间的文献互相参考也少见痕迹,这似乎印证了一个事实,即两著作的原创性和独创性特点浓厚,而循着此种推测笔者认为:杜亚雄《概论》基于克服两个“取代”的学术理想,学术立足点是一脚站在国内少数民族音乐领域,另一只脚站在国外非欧民族音乐领域;与之不同的是伍国栋《概论》于民族音乐学的视域里关注中国传统音乐,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色彩和文化气息是十分浓厚的。

结语:伍国栋、杜亚雄两位中国民族音乐学家的同名《民族音乐学概论》专著,是中国民族音乐学家在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建设上的两部扛鼎之作,也是迄今为止带有学科概览性质的仅有的两部中国音乐学家撰写的理论专著。专著出版已经过去十年左右,弹指一挥间,在世界范围内对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更多的理论成果和学术专著不断涌现,我们在比较研读我国学者两部民族音乐学扛鼎之作的同时,深深体会到民族音乐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短暂,其学科理论上的成熟和实践领域的拓宽尚待时日。在如何利用西方古典音乐理论工具研究非西方音乐,如何利用民族音乐学方法研究像中国这样具有历史深度的音乐传统问题,如何借助“文化史”方法、曲调考证、逆向考察方法解决传统音乐问题,如何看待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实践 “主位-客位”文化理念下的田野工作法等等方面还有很长道路,需要民族音乐学家们并肩行走。在本文写作完成之际,欣逢中国传统音乐学第十六届年会(2010年10月)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300多名与会代表,带来了丰硕学术成果,丰富了民族音乐学学术资源,对首届民族音乐学会 (机构后更名为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召开30年来的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学学科发展做了回顾、反思和展望,对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学学科建设理念、方法、多元文化和不同学科间的借鉴、交融、尊重与包容进行了交流研讨,并获得广泛共识。值此背景之下,我们更加期待两位学者继续汲取国内外的学者的前瞻性学术成果之精华,集中国内同行专家集体之智慧,在学科理论建设和民族音乐学事业发展上再创中国音乐学家之气派辉煌。作为晚辈后学,我们同时期待着两部《民族音乐学概论》的修订版早日面世。

Understanding the knowledge and practice,perceiving the view and argumentation——A review on two books under the same title of An Outline of Traditional Ethnomusicology

YANG Chuan-zhong

With a view to the academic field of ethnomusicology,Wu Guodong and Du Yaxiong,two great Chinese musicians,both obtain remarkabl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same research field.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kes a contrast between two same-named books by the two musicians with an aim to know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books and the academic principles of them.

ethnomusicology;academic principles;comparative study

J602

A

1009-9530(2012)02-0078-03

2011-12-02

杨传中(1970-),男,安徽凤台人,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音乐学著作概论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音乐学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