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创业教育
2012-04-13曹丽罗群
曹丽,罗群
(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安徽 淮南 232038)
论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创业教育
曹丽,罗群
(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安徽 淮南 232038)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呼唤创业教育,当前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加强创业教育是时代的选择、是理性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创业文化、政策保障等环节还比较薄弱,其模式的构建应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地域特点和校本特征。
创业教育;自主创业;地方新建高校
引言
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经过省、市两级政府和一批办学基础较好的专科院校的共同努力,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考核、评议后被批复设置的本科院校,或是从一些普通高校中独立出来的二级学院。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数的一半以上,接近全国普通高校数的四分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创业,简言之即是创建新企业。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式,它为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1]21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1]26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1加强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十年的重要发展任务已经被明确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5月,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出台为标志,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全面起步阶段。
一、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中,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张。对于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加强学生创业教育既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话题,又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1、创业教育是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紧跟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的时代选择
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催生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创业教育发端于美国,进入21世纪,美国的创业教育逐渐走向成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创业教育教师的准备与社会对创业教育关注程度的与日俱增。[2]综观美、英、法、德、日、韩等发达国家高校的创业教育,既有普遍性的共同规律,又因国情、地情、校情不同而各具特色。概要特征为着力构建不同教育阶段相衔接的完整的教育、教学、研究和评价体系,注重培养企业家精神,主要依托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实施,主动吸纳社会组织、社会资金、校友捐赠踊跃参与或政府投入等。
2、创业教育是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合理定位、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既不同于学术型的重点大学,又不同于职业型的高职高专,必须要适应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一般应办成应用型院校,设置应用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一般由省级地方政府主管、地方财政拨款,生源主体在地方,毕业生就业多数也在地方。[5]据麦可思研究表明,我国高校2007、2008、2009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依次为1.2%、1.0%、1.2%,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比例,其中非“211”本科院校的比例低于高职高专院校,但又高于“211”院校。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多是由高职高专升格而来的非“211”本科院校,理应大力培养创业型、应用型人才。
3、创业教育是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选择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不应片面追求学术性,也应有别于技能性,要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专业适应面,应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创业的灵魂,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创立事业、成就事业,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4]
4、创业教育是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必然选择
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快速持续发展。据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的一项统计,自1990年以来,该校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雇用110万人,销售额达2320亿美元,对美国特别是麻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5]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知识经济以知识、信息取代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汇率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资源优势,信息网络化和网络普及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信息优势,知识经济的创新本质又与大学生敢想敢干、求变求新的特征相吻合。
5、创业教育是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化解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现实选择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创业教育是创业之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据麦可思研究表明,非“211”本科院校就业率低于“211”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的差距在缩小,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对于多由高职高专升格而来的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化解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凸显。
二、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由于本科教育的历史较短,办学条件又较为薄弱,其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组织机构、体系构建、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缺失或不当。
1、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一是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为了直接培养企业家。其实,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以人的创新能力为根本进行素质开发,注重培养具有创新、冒险、合作、善学、坚韧等鲜明特点的企业家精神,进而培养开创性的个人。创业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旨在优化素质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二是认为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诚然,创业具有就业倍增效应,是扩大就业的主发动机。有研究表明,我国在全球的创业活动中处于活跃状态,创业意识强、机会多,但是能力弱,创业类型偏向于生存型创业。[6]创业能力弱的重要因素是创业者本身的素质和受教育的背景。大学生创业更多依靠人力、技术等非物化生产要素的投入,更多属于发现和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的机会型创业和智力型创业,更有可能进入快速成长的轨道。
三是认为资源匮乏的学生创业难以成功。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远低于世界大学生20%的平均创业成功率,在最高的浙江省也只有4%,广东则仅为1%。[7]究其原因,创业教育的缺失或不当应是一个方面。青年成长的规律表明,创新创业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大学毕业生或许属于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的“三无”人员,但是思想敏锐、精力充沛、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也是一种创业竞争力。成功是最困难时候的坚持,是最有利时机的转身。那种以为科技性的创业只能由“211”院校或面向行业办学院校担当、服务性的创业只能由高职高专院校担当的认识,不只是短视,更是偏见。四是认为创业教育和创业是政府之责。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办学资源紧缺,过度地依赖政府制订政策、提供资金来推动创业教育和促进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是涉及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但是,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服务的主体只能是高校。加强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现实需要,也是进入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毕业生创业和校友对母校的贡献状况应成为衡量和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2、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
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普遍缺失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和组织机构,缺乏“学者型的企业家”和“企业家型的学者”,缺少高层次的应用型研究课题项目。由于经济、会计和工商管理类的学科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专任教师专业课的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对于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参与程度低。创业教育师资主要由学校就业工作部门专职人员、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党政干部或专职辅导员担任,其中不少人专业背景与创业学科关联不大,大多缺乏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化的业务培训,经常面对和处理大量事务性工作,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调研、备课、上课和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活动,对创业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和研究几近空白。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数量少、专业化程度低制约了当前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3、缺乏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是我国高校的法定义务。从1995年开始,在高校三、四年级学生中相继开设了就业指导选修课。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才逐渐走向规范,教学要求建议课程不少于38学时。而创业教育只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六个教学模块中的一个部分,主要教学内容为创业的内涵与意义、创业精神与创业素质、成功创业的因素、创业准备与过程、创业常见问题与对策以及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等,教学课时分配少,校本化的教材和教学案例少,教学效果自然也就难以保证。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尚未成为独立的必修课程开设,即使作为选修课程,对于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来说也不多见。创业教育游离、孤立于学科建设、专业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之外,其显性课程的地位低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促进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当前,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散见于偶尔的创业报告会、创业论坛和逢双年举办一次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类的学生社团偏少,党团、社团活动内容也很少涉及创业问题。在校训校风、校徽校歌、理念制度、景观设施、道路园区等方面也难觅创业印记。创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典型塑造以及舆论环境等方面还很薄弱,有些干部和教师甚至对于学生休学创业和在校期间从事经营性商业活动还抱持排斥态度。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在凸显进取创新、冒险果敢、敏锐坚毅和宽容失败的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方面起点偏低,任重道远。
5、鼓励创业的服务和保障措施不健全
政策扶持不力是制约当前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虽然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出台了毕业生创业在经营场所、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就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但要落实到地方高校并非易事。省、市两级地方政府在创业基金、小额担保贷款、风险投资、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创业培训、税费等方面鼓励和促进毕业生创业的政策措施乏力,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创业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尤为缺失。目前,国内创业类型的专业学术期刊尚未问世,教育领域的核心期刊对于创业研究关注不够。从学校层面看,缺少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机构,创业教学、咨询和培训的质量不高,创业教育在校地、校企、校际合作方面也亟待加强。
三、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加强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完善时期并向普及化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创业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构建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既要汲取发达国家学生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理论成果,更要立足本土着力进行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中国化、地方化和校本化当是其发展方向,而校本特色则尤为其生命和力量所在。
1、提升创业教育在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
创业教育不是指专门狭义的企业家速成培训,不是要求学生都去创办企业,而是面向所有学生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企业家思维方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创业理念并觉得自己能够创办自己的企业。在创业教育的时间上,美国和欧盟都认为越早接受创业教育,越有可能成为某种形式的创业者。[8]坐落于美国东海岸波士顿的百森商学院以小而精著称,是美国商学院创业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百森商学院的立校之本就是创业教育。[9]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创办企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德国人明确提出要使高等学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而“大学是预备企业,大学生是预备企业家”则盛行于韩国的大学。“全球创业观察”(GEM)项目报告认为,我国学校在“对个人创造性、自主性的鼓励”、“对市场和创业予以关注”、“创业课程和项目的设置”等五项指标上的参数全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抑制创新创业意识、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禁锢和家庭创新创业教育缺失,从而导致我国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准备不足。因此,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和就业观念。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应实现从学术性、就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要把创业教育和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之内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结构、管理制度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
2、健全创业教育的组织领导、教育教学和研究机构
创业教育的实施和质量依赖于建立完备的组织体系和职业化、专业化的教育教学及学术研究队伍。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应把创业教育和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教学、就业、财务、科研、团委、学生会和科技园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院系一级教学单位也应成立相应组织。要统筹协调好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的关系,结合职业生涯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成立创业教育学院、教育研究中心或教研室,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规划、组织、实施以及教学和研究工作。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要聘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创业经验的教师、成功企业家、创业成功校友、风险投资家和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参与教学活动,通过SYB、KAB项目等多种途径对创业教育教师进行有计划性、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培训,鼓励根据个人兴趣和优势确立研究方向,支持申报各级各类的创业研究课题,引导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案例研究,尤其是校本案例研究和校本教材开发,定期组织创业教育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和到企业考察调研,着力打造职称、年龄和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并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教育教学和科研团队。
3、构建创业教育的目标、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
通过“国际创业教育者项目”(IEEP)的研究,英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将创业教育目标分为逐步递进的8个层次:一是学生的核心创业行为和态度得到发展;二是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创业行为;三是能够自我解释创业教育核心价值;四是发展创业型职业动力;五是掌握创立公司的步骤及需求;六是培养企业家素质;七是掌握与创业过程相关的商业知识;八是熟悉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10]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还应把“辨析创业成功因素及应对创业失败对策”列为创业教育的第9个层次目标。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应根据学制、专业、年级、性别不同,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与资源优势,提出适合本校发展定位的具体的完整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从学科建设上来看,美国已经建立了创业学专业,并可以授予相应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创业教育的重点专业是商学和管理学学生,主要层次是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这是由商学、管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还与本科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相关。[11]美国本科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而我国的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大,时常处于“高不成”与“低不就”的两难境地,从一门课程、一个项目,到一个专业,进而到一个学科,应是其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构建适合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既尤为重要,又甚为迫切。
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通过创业教育课程来实现。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五个教学模块。一是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和个性特征;二是创办企业或公司的法律财税金融知识;三是企业内部运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四是管理学知识及质量管理;五是创业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案例解析。当前,创业教育作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中的一个部分应不少于8学时。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宜将创业指导作为公共必修课以不少于16学时独立开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或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课时从不少于38学时调整至不少于46学时。选修课程是创业教育的补充渠道,如开设《创业管理学》、《家庭企业管理学》、《风险投资与成长资本》、《创业企业营销》、《创业心理学》等。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突出,其教学方法当宜选择案例式、讨论式、体验式为主。创业教育还应坚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渗透到各个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4、打造具有地域特点、校本特征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合格人才。创业教育必须要与地域的特色产业相联系,主动对接地域需求,大力培养振兴地域产业的人才,实现与地域同步发展。创业教育如果能够对地方经济起到实际的推动作用,也就容易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地方企业的资助。要通过校友网络等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本校优势,加强学校与地方的产学研项目合作,切实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支持条件和实质内容。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社会性、致力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应是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显著特征。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隐形课程和重要途径。如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基地,遴选校友创业示范点,聘请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项目,参观地方知名私营企业,鼓励学生暑期打工,扶植学生创业社团,举办创业计划竞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征文竞赛、创业论坛、企业管理模拟等。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应充分挖掘并整合校内外资源,多渠道地开展多样化的创业实践活动,点燃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丰富学生的创业体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精神。
5、完善创业教育的评价、支持和政策体系
创业教育评价是对创业教育的实施及成效进行判断和评定的过程。Vesper和Gartner通过对全球部分商学院专家的调查,得到评估创业教育质量的18项标准,其中前5项分别为:提供课程的数量,教师的著作,对社区的影响,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创业以及加入创业公司的数目,创业教育导致的创新。[12]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应建立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构建校本化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时更新在校生和毕业生创业数据库,收集创业反馈信息,为改进学生创业教育和促进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决策资讯。
创业教育是系统工程,不是高校“闭门造车”所能独立完成的事业,既需要基础教育对青年创造力的培养助力,也需要社会氛围和社会体系支持,更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与保障。[13]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应主动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言献策,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支持。学校也应出台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学生创业扶持基金,依托科技园、创业基地、各种科研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确保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学生都能接受有效的创业培训。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立创业咨询室,开展创业测评,收集创业项目和创业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和咨询,结合学科专业和科研项目的特点,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
结语
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在政府主导下的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尤其是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力度前所未有,可以预见的是我国新一轮的创业高潮即将到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相似模式中也依然存在许多变式,在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各具特色。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开拓创新,主动作为,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地域特点和校本特征的学生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对于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来说,不仅是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而且是其教育职能、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1]李时椿,常建坤,杨怡.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2]熊飞,邱菀华.中美两国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潘懋元.做强地方本科院校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陈希.在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6)
[5]蔡克勇.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加强创业教育[J].求是,2001,(18)
[6]刘大为.培养创新精神 加强指导服务 开创大学生创业工作美好未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4)
[7]赖德胜,李长安.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迎接创业高潮[J].求是,2009,(14)
[8]徐小洲,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选择:美国模式与欧盟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9]张竹筠.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科研管理,2005,(s1)
[10]徐小洲,胡瑞.英国高校创业教育新政策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0,(7)
[11]雷家骕.国外典型创业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4)
[12]陈浩凯,徐平磊.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
[13]赵彩瑞.创业教育,中南模式能否复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4)
The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n newly found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O Li,LUO Qun
The popular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alls for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Currently strengthening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n local newly-bui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choice of the times,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ration, and a strategic option of the school self-development.The main problem is that the ideas,faculty,curriculum,culture and policy support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s still weaker.The new mode of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should fully show our own school’s,the regional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local newly found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52
A
1009-9530(2012)02-0009-05
2011-11-23
淮南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HSJYZ200902)
曹丽(1973-),女,安徽淮北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高等教育史。罗群(1968-),男,安徽肥西人,淮南师范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高级政工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发展与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