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家有儿女》看情景喜剧的复制与改造

2012-04-13梁昌明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情景喜剧儿女家庭

梁昌明

(淮南师范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淮南 232038)

从《家有儿女》看情景喜剧的复制与改造

梁昌明

(淮南师范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淮南 232038)

中国情景喜剧产生之初就是对美国情景喜剧的一种复制,但在复制的过程中又不断地进行改造,以适应中国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中国情景喜剧自1993年首播至今,除了少数几部收视率较高,影响较大外,很难有好的作品问世。在《我爱我家》热播后的十二年,《家有儿女》又掀起了新的热潮。通过《家有儿女》与美国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的对比研究,可以寻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说明《家有儿女》在对《成长的烦恼》进行复制时的成功改造,用中国式的幽默反映中国风格、中国类型、中国习俗及中国问题,为中国情景喜剧的创作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情景喜剧;《家有儿女》;《成长的烦恼》;复制;改造

情景喜剧,又翻译成情境喜剧,起源于美国,是美国主要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情景喜剧在美国成功的商业化运作,引起了世界电视界的关注与效仿。

一、情景喜剧的特征

情景喜剧是类型化的系列电视剧,它有自身的特点。贝克(Baker)列出了情景喜剧的九大特征。它们是:①24-30分钟,有完整的叙事的系列剧而不是连续剧;②有固定的人物,熟悉的场景,通常在室内进行;③剧情经常围绕中心人物,一个或一对主角,其他人为配角;④配角通常是刻板形象的人物;⑤通常以家庭或工作地点为背景。工作地点也经常成为家庭的代言人,或在家与工作地点之间交错穿梭;⑥家庭或象征性家庭作为通常题材或主题;⑦每集具有传统的叙事结构:平静、冲突、皆大欢喜的结局;⑧叙事具有循环性:场景与人物在结束时返回初始状态;⑨故事线索同步发展:重复的动作、口头禅与道具。

二、《家有儿女》对《成长的烦恼》的复制

情景喜剧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1992年上海电视台引进了美国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Gronwing Pains),给观众带来了情景喜剧这一全新的电视艺术形式。同年11月,中国第一部国产家庭情景喜剧 《我爱我家》开始策划,1993年开播,此时距美国第一部电视情境喜剧《玛丽·凯和琼尼》已经将近50年。情景喜剧在中国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从纯粹的模仿开始的。中国的“情景喜剧之父”英达自己都曾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我在国内所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国内有很多人认为英达是一个有很多创造能力的人,能够发明出很多新的东西,脑子里有很多想法,其实我没有。我的很多东西都是在把美国现成的成果转化为中国的东西,只不过我转化时相对巧妙一些。”《我爱我家》深受美国的情景喜剧《一家大小》的影响。所以2005年开播的《家有儿女》被称为中国版的《成长的烦恼》也就不足为奇了。

根据哈特利的划分,情景喜剧可分为两大类:家庭情景喜剧和工作地点情景喜剧。显然,《成长的烦恼》是典型的家庭情景喜剧,在播放时间、拍摄地点、叙事结构、人物处理等方面都具有贝克所说的情景喜剧的典型特征,是美国商业化生产模式下炮制出来的类型化的系列剧。引进该片十几年后,中国以该片为蓝本拍摄了《家有儿女》,被称为中国版的《成长的烦恼》。这个拍摄的过程首先是个模仿的过程,复制的过程。下面列举了《家有儿女》对《成长的烦恼》的复制的主要的几个方面。

类型的复制:二者都是家庭情景喜剧。

主题的复制:二者都是以儿童教育为主题的家庭情景喜剧。

叙事结构的复制:二者都是每集主要以一人一事为主,经历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拍摄地点的复制:二者的主要拍摄地点都是“家”,又以客厅为主。

家庭成员的复制:二者主要是五口之家,三个孩子,两男一女。

人物性格的复制:二者中的家庭成员,父亲都是民主宽松的,母亲都是善良严厉的,大儿子都是调皮捣蛋的,小儿子都是机灵可爱的,女儿都是乖巧听话的。

教育理念的复制:二者都以民主的、开放式的教育理念来教育子女。

在两部情景喜剧中有以上诸多的相同之处,说明《家有儿女》从整体的形态来看还是舶来的东西。家庭成员和人物性格的复制难免机械生硬,像是从一个模子里生产出来的产品。

三、《家有儿女》对《成长的烦恼》的改造

我们说,一切改造和创新都离不开模仿,要在模仿中去改造,去创新。《家有儿女》在对《成长的烦恼》进行复制时,根据剧情需要和国情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以适应中国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1.家庭成员关系的改造

在对家庭成员进行复制时,《家有儿女》可谓煞费苦心。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中国,出现一个由五个成员组成的两代家庭的几率很小。为了不公开违反国家政策,编剧们把这个家庭精心设计为一个重组后的家庭。夏东海和刘梅都是已经离婚,而且带着孩子的。夏东海的大女儿在国内出生,小儿子在美国出生。这样,两个破碎的家庭结合在一起组成的五口之家在中国就合理合法了。这种改造,不能不说有牵强的成分。牵强改造的原因在于一个多子女的家庭能够反映出更多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制造出更多的矛盾冲突,也就会有更多的故事发生,为系列剧提供更多的素材,以实现其不断的运作和商业化的利益。(为了增加剧情,《成长的烦恼》在第七十一集时,小女儿克里丝诞生。由于国情,这一点《家有儿女》无法复制。)

在民主的、开放式的西方教育理念的复制上,也受益于这种特殊家庭的重组。父亲夏东海是一位从美国归来的儿童剧作家,具有较强的家庭教育的民主思想,为“父亲”这个角色的复制提供了依据。这种复制中的改造合情合理,也透视出了中国的某些现实问题,如计划生育政策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重组家庭的矛盾问题、留学陪读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离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体现在一家五口成员的关系上。这种改造要比《成长的烦恼》中单纯的家庭成员关系更能多方位地、反映家庭和社会的问题。

复制“父亲”时,《家有儿女》把夏东海定位为一位开明的家长,但对其职业进行了改造。《成长的烦恼》中的父亲杰生是精神病学博士,心理医生,在家里开心理诊所。《家有儿女》中的父亲夏东海是儿童剧作家,主要在家里进行创作。“宅爸”的特殊身份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处理孩子们的各自的或是群体的事件和纠纷。无论是心理医生还是儿童剧作家,在孩子的教育上都有专业优势。在中国观众的心里,有一个思维定势,总会把心理医生和心理疾病联系在一起。如果由一个心理医生来教育孩子,总觉得不合适。父亲由“心理医生”变为“儿童剧作家”,更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同时,也更加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和心理,从而拉近了他同孩子间的距离,更容易融入孩子的世界,尤其是精神世界。由一位懂得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的人来充当孩子的主要教育者,使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化、理性化,有章可循,对中国的家庭教育也能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内容的改造

从内容上看,《成长的烦恼》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种种现象,但是情节的雷同性较高,而《家有儿女》在反映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时,则寻求更多的叙事角度,涉及的内容更广泛。比如前者过多地涉及男女情爱问题,而且反复地出现在主要人物大儿子迈克和女儿卡萝尔身上,让人产生雷同感而觉得厌倦,也因此降低了其反映现实的广度。后者也有类似的情节发生在小雪身上,但是出现频率较低,反映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主要方面。《家有儿女》的内容涉及到了生活、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不断呈献给观众崭新的视角,增强观众的收视欲望,也使其收视人群由预定的少年儿童扩展到各个年龄层。

马克(Mark)认为:“情景喜剧是美国文化的缩影,它是美国风格、美国类型、美国习俗、美国问题及美国语言的再现。”明兹(Mintz)也认为:“有意或无意地,情景喜剧表达了观众的价值观、态度、倾向、担心与希望。它的结构、场所、人物塑造、主题、对话、幽默的动作、布景以及其它的符号元素都表达了某种意识形态,并且也许是现代美国传媒中在表达某一重要内容上最有效的形式。”《成长的烦恼》便验证了马克的话。文化再现的形式是可以复制的,也是应该复制的,但内容是无法复制的,也不该复制的。套用马克(Mark)的话,中国的情景喜剧必须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是中国风格、中国类型、中国习俗、中国问题及中国语言的再现。《家有儿女》正是突出了这一点。它以一个重组家庭作为叙事平台,几乎辐射了我国现有城市中小学生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出现的所有困惑和问题;以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碰撞和外部的矛盾冲突,巧妙地涉及了现代社会一些敏感而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它在反应诸多问题的同时,还在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以期为中国的家庭教育寻找一条出路。同样是反映本国文化、本国问题,《家有儿女》所反映的现实更广泛,更深刻,更耐人寻味。

3.功能的改造

在功能上,关于少年儿童教育的家庭情景喜剧应该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性双重特征。制造快乐是情景喜剧的主要任务,因此,幽默或令人发笑成为情景喜剧的显著特点之一。情景喜剧是由美国广播中盛行的一种喜剧演变而来,演员当初都是在酒吧等场合对着观众表演的独角喜剧演员,他们发现当在广播电台演播室内表演,看不到观众的反应、听不到观众的笑声时,很难真正发挥自己的幽默水平,于是广播电台为了追求更好的演出效果,就在演播室内布置了一批观众,使演员感觉真实自然。同时,观众的笑声也随着演员的表演一同播放出去。这就成为了情景喜剧的一个特点,并成为一个标志。电视情景喜剧的一个重要的外部特征就是观众的笑声,有的是现场观众的笑声,有的是后期制作的笑声,即灌装笑声,以突出喜剧的色彩。这也说明了,在美国不管是情景喜剧产生之初,还是现在,它的娱乐功能都是最主要的功能。美国的情景喜剧之所以从一诞生就成为美国电视节目的重要部分,而且一直占据着频道的黄金时段,跟它的娱乐性是紧密相连的。观众就是为了一笑,放松心情。总体来看,《成长的烦恼》在美国情景喜剧的大环境下,也更多地注重其娱乐性,所以,其娱乐性特征多于教育性特征,如过多的情爱内容就透露出取悦观众的心理。《家有儿女》在处理娱乐性和教育性时,更偏重于教育性,它的目的是“寓教于乐”,而不是“寓乐于教”,包含了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和策略。看过《家有儿女》之后,绝不会一笑了之,它在笑声的背后,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四、《家有儿女》的成功

正是因为在对《成长的烦恼》的复制过程中不断的改造,使《家有儿女》在继《我爱我家》之后,掀起了中国情景喜剧的又一次高潮。从2005年2月12日第一部在北京电视台首播开始,《家有儿女》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在四部都已结束首播,并仍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重播。《家有儿女》无疑是成功的,它得到了观众和业界的认可,获得了第26届电视剧飞天奖少儿电视剧一等奖、“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和第7届金鹰节最佳少儿电视剧奖等奖项。特别是它抛弃了当时愈演愈烈的“方言情景剧”的风格,撇开了以纯滑稽、纯嬉闹来取悦观众的表演形式,用普通话打造了中国第一部以儿童教育为题材的情景喜剧。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走出了国门,先后被美国卫星电视有限公司Sinostar Satellite TVLLC和日本的乐乐中国频道买断播映权。

一部电视剧的成功,还会带动一系列副产品的出现,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2007年8月《家有儿女》同名小说出版,2008年,《家有儿女》动漫版公开上映。而与爱国者联合打造的“家有儿女之星”影视表演训练活动、“家有儿女俱乐部”网站也于2008年4月全面启动。品牌喜剧的经济延伸在逐步扩大。2008年6月1日,《家有儿女》剧组联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为汶川地震募捐,举办了一场题为“《家有儿女》和你在一起”的赈灾公益演出,通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的方式也放大了节目在社会中的影响。而通过动画版《家有儿女》的播出,相关的玩具,人形公仔以及书籍、服装也在陆续推出。《家有儿女》作为优秀的喜剧品牌不断向较高级的品牌竞争阶段迈进。

从热播和获奖以及品牌的打造可以看出《家有儿女》的成功,它为中国情景喜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辟了一条可鉴之路。只有在复制中进行改造和创新,中国情景喜剧才有生存的空间,只有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刻的挖掘,用中国式的幽默反映中国风格、中国类型、中国习俗、中国问题,中国的情景喜剧才有发展的空间。

[1]苗棣.成长的烦恼——情景喜剧在中国[A].曲春景主编.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陈犀禾.美国电视剧的类型、发展及与中国电视剧的比较[A].曲春景主编.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3][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文化与传播译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彭启贵.美国情景喜剧探源[J].中国电视,2006,(5):76-80

[5]魏南江.《家有儿女》开创了中国情景喜剧的新时代[J].中国电视,2007,(11):15-19

[6]吴晓东.中国情景喜剧15年:创新才是硬道理[N].中国青年报,2008-01-22

J905

A

1009-9530(2012)02-0049-03

2012-01-27

梁昌明(1972-),女,安徽寿县人,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新闻学。

猜你喜欢

情景喜剧儿女家庭
天山儿女
浅析国产情景喜剧的特征
浅析国产情景喜剧的特征
家庭“煮”夫
Situation Comedy情景喜剧
江湖儿女
互联网时代情景喜剧创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家有儿女欢乐多
恋练有词
论中国情景喜剧美学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