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2012-04-13王沁芳
王沁芳
(广州大学,广州 510405)
框架理论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王沁芳
(广州大学,广州 510405)
听力是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传统听力教学忽视了与听力理解关系密切的背景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框架是人们以自身的背景知识和百科知识来认知和把握世界的一种工具。基于此,从认知角度探讨框架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听力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框架理论;背景知识;听力教学;听力理解
一、引言
听力是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在听力教学方面,许多老师仍在沿用放录音材料,做练习,核对答案,再听材料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已有的背景知识无法激活,不能发挥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学生并非被动的接受者,他们的主动性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起着极大的作用。在听力理解过程中,需要听者激活头脑中的背景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其背景知识的认知力来理解说话者的语义。Anderson对听力理解过程划分为:感知处理、切分和运用三个过程。在运用阶段,听者借助世界知识和语言知识将大脑中的心理表征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对听力材料做出正确的理解[1]。本文尝试将从认知角度探讨框架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听力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二、框架理论的内容
美国计算机专家Marvin Minsky系统地阐述了框架理论,他认为框架(Frame)是储存于记忆中的,表征特定情景的信息结构,是含有若干节点联接的网络系统;人们可以从记忆中随时调出框架中的信息作为背景知识来理解新的情景和语句。为了研究语言知识与概念知识之间的联系,1975年,Fillmore将框架理论引入语言学研究,将框架定义为能与典型情景相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他在1982年出版的《框架语义学》一书中,更加系统地提出了框架理论,把框架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方式”,是一种“与某些经常重复发生的情景相关的知识和观念”,是“某个物体或事件的典型(stereotype)”,是“纯语言知识和概念知识之间的一个接面(interface)”[2]。
三、框架理论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框架理论有预测作用。在听力教学中,人们往往可以通过浏览题目选项,对说话者将说出的话或主题作出预测。在开始听力训练之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抓紧播音停顿的时间间隙浏览题目选项内容,在头脑中激发相关的认知框架,来估计、预测语篇的中心思想和大致内容,带着问题和任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听力训练活动中去。请看一段短文的题目选项:
Examples:
1.A)Boston;B)New York;C)Washington;D)Detroit
2.A)Snowfall;B)Rainfall;C)Storm;D)Sunshine
通过浏览选项1,在听者头脑中激发[where]框架,浏览选项2,激发[weather]框架,由此我们可以预测这篇短文谈论的内容是美国城市的天气。
(二)听关键词激活框架
人们在理解和吸收新输入的信息时,会将输入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框架联系起来,对新输入的信息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有的知识框架[3]99。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总抱怨听懂了前面的内容忘了后面的内容,或是语速太快,题材不熟悉,心里紧张,听懂的内容很少。其实,做听力练习,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听懂材料中的每一个单词,重要的是要学会捕捉听力材料中的关键词,并通过关键词所激发的知识框架从整体上对听力材料进行理解。因为形成框架网络的各个角色,关系十分密切:任何一个框架角色一经提及,可激活整个认知框架,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借助被激活的认知框架来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4]。请看下面的短对话。
—W:The piano sounds terrible.—M:I wish I could have my money back.The performance is really a bad one.—Q:Where are the speakers now?A:They are in a TV store.B:They are in a bank.C:They are playing the piano.D:They are attending a concert[5].
听到“The piano sounds terrible”,首先会在听者头脑中激发出“在弹钢琴”或“在参加音乐会”两个可能的框架,直接否定了选项 B。接着听到第二句,“money”、“performance”就可对“在电视店”或“在弹钢琴”两个框架加以否定,确定该场景与听音乐会有关,故答案选D。所以这段对话听懂Piano与performance两个关键词,并激活相关的知识框架,答案就出来了。
(三)注意框架的文化差异
在不同的语言中框架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在听力教学中,与框架共性有关的语言材料比较容易理解。相反,与框架特性有关的材料往往较难理解。文化差异是框架的重要而显著的特性,在听力中需要特别重视。很多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相关的生活知识,但有时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而在大脑中激发的框架也不同,最终导致理解困难。
请看下面的对话:
—Have you been married?
—Yes.I have.But I haven't thought of establishing a family yet.You know,it's a big expense to support a child[6].
很多学生听完后感到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原因在于中国学生观念中的“婚姻家庭”框架与美国“婚姻家庭”框架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所以难以理解。因为对中国学生,结婚就等于建立家庭。在播放材料前,老师应先给学生介绍下美国的婚姻家庭文化知识。比如,在美国结婚并不等于“成家”,只有当孩子出生后,才意味着一个新家庭的最终建立。这样,老师就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背景知识,弥补了对西方婚姻家庭文化知识了解的不足,为理解话语搭建了必备的框架。
(四)弥补框架的空缺
框架是个人以自身的背景知识和百科知识来认知和把握世界的一种工具。个人的经历越丰富,百科知识和背景知识越全面,能激活或建构的框架就越多,也就越能帮助他理解和把握世界[3]99。在听力的过程中,如果听者的头脑中有所需的框架,并且在输人某种信息时被成功地激活,就会加快理解过程,否则理解速度就会受到阻碍。如下面一段小对话:
Jack:When will Mum and Dad be home?I'm tired of hamburger.We have had it for a week.I hate it.
Tom::Me,too.Why don't you call John,Jane and Nancy,let's have a potluck supper.
Jack:That's great[7]!
听完上面的对话,有些学生就疑惑了,既然爸爸妈妈不在家,没人做饭,他们吃汉堡包吃了一周,都吃腻了,为什么还要邀请几个朋友来家吃饭呢?吃什么呢?问题就在potluck supper!在很多中国学生的认知框架里,没有potluck supper这一概念,不知道是什么晚餐。Potluck指的是美国一种经常举行的聚会形式,称之为带菜聚餐。也就是在某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提议下举行一个午餐会或晚餐会,但是参加聚会的每个人都要带一个菜或者带一种饭后甜食。大家可以一边吃一边娱乐,难怪这兄弟俩高兴得不得了。由于中国学生的认知框架里,没有potluck supper这一概念或与之相对应的背景知识,导致了理解的困难。老师在听前应先给学生介绍potluck这一文化背景知识,以弥补学生认知框架上的空缺。
四、小结
总之,框架是一种认知结构,是个人以自身的背景知识和百科知识来认知、把握世界的一种工具。把框架理论运用于听力研究,为英语听力教学带来新的启示和另一种审视思维,框架意识的培养是提升学生听力水平的重要途径。
:
[1]Anderson(1985):Anderson,Anne &Tony Lynch.Listen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61.
[3]黄元龙.框架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3):99.
[4]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2005,(5):27-29.
[5]倪蓉.图示理论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1.
[6]鄂玉荣.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3):49.
[7]王梅君.影响英语听力的非语言因素[J].浙江师大学报,1996,(4):137.
H319.32
A
1001-7836(2012)12-0196-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2.079
2012-10-10
王沁芳(1981-),女,湖南益阳人,硕士,从事英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