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影响因子
2012-04-13肖映胜
曹 菁,肖映胜
(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影响因子
曹 菁,肖映胜
(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成功转化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系统功能的发挥及其过程的有效性的确定,依赖于其影响因子对系统或者过程的积极作用。因此,全面、客观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影响因子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过程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影响因子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有它的特殊矛盾,即“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1]。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使社会的要求同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保持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真正达到教育人、引导人、感召人、改造人,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理论成果的转化是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转化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研究的内在要求,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研究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现实性与针对性,促进理论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实现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拓展受益者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推进理论成果转化的规范化、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实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大众化,即通过理论成果转化,群众得以掌握理论,再外化到各种实践,实现自我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可以理解为:为了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而使人们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影响,并且自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于实践的活动过程,从而实现人们的自我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经过转化的成果,最后都能被转化的接受主体内化和外化,产生精神作用和社会效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转化效果的好坏受到其影响因子的促进或制约。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理论成果本身,转化观念,转化主体与转化客体,转化载体,转化管理部门,转化机制,转化环境,转化技术与手段等等。在此,主要对成果本身、转化主体、接受主体、转化载体以及转化环境等5个影响因子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本身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自身是影响成果转化的最基础的元素,是理论成果得以成功转化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本身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决定了转化的主体和客体对成果本身的信任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本身,首先要系统、科学整理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也非常关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尤其在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升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题立项、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以及形成的专著、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转化效果,对现有理论成果的系统梳理和科学整理非常必要。其次要客观分析理论成果的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社会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反映出研究主体的思想观念,表达了研究主体对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观点、见解和想法。所以研究主体的意识能不能客观反映出现实存在就决定了理论成果的质量以及理论成果的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很多研究主体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进行研究,有的人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职称评级,有的人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等物质利益。在这样的动机下产生的成果及其质量很难获得社会的认同,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将这样的理论成果进行转化,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果转化的接受主体接受到这样的成果所传播的信息,也不会有所共鸣,不会对其有正面的引导,更不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此外,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很多内容上都是重复、陈旧,脱离社会和实际生活的状况,理论成果缺乏创新性,并且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成果不能对人们的现实生活进行指导,更不能在实践中发挥效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主体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定社会主体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离开了一定的社会主体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主体就是转化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地说教育者是转化的主体,也不能简单地说受教育者是转化的主体,而应该根据他们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履行的职能来判断他们是否是成果转化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转化主体作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其主体构成可分为:1)政治集团。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政治集团来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活动也是在政治集团的领导下进行的。政治集团通过拟定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转化目标,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转化的内容来贯彻和表达自己的意愿,组织转化活动,促使人们达到符合一定政治集团要求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2)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负责把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政党要求的理论成果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传递给社会大众,对其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3)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并非总是以客体形式存在的,它具有潜在的主体资格。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后,受教育者接受到了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内容,之后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进行自我教育,并外化成良好行为。一旦受教育者自主地将转化的成果运用于实践活动,影响更多人的思想和行为时,受教育者就转变成了思想政治理论成果转化的主体。
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2]即在感化、鼓舞、推动他人前进的实践活动方面具有有效性的人。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主体除了组织和实施成果转化的活动,其本身的思想和行为对转化接受的主体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转化主体的主体性越强,其感化、鼓舞、推动人和主动组织、实施转化活动的能力就越强,理论成果转化的效果就越好。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接受的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施教活动和受教活动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过程中转化主体是进行施教的一方,接受转化的主体就是接受的一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接受主体是转化主体的作用对象,转化接受主体的活动决定着这一转化能否实现和怎样实现。转化的接受主体可划分为个体接受主体、群体接受主体和社会接受主体。个体接受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接受主体个人,如受教育者。群体接受主体是指在转化过程中的群体组织,如组织、团体、机构等。社会接受主体是指社会总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要获得接受主体的内心认同并使得接受主体愿意接受理论成果,关键是要使转化符合接受主体的一定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又是由需要产生的。需要是人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3]需要是接受主体产生接受这个动机的精神原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必须以成果转化接受主体为中心,而不能以转化主体的主观意愿和个人偏好出发。要调动接受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接受主体变为转化主体。另外,作为转化对象的转化接受主体,相对于转化目的的统一性,转化接受的主体具有个体多样性和思想状况多层次性的特点。所以在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因接受主体不同而因人施教,根据主体接受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成果进行转化。
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载体是成果转化的中介要素,是成果转化主体传播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它一方面使得转化主体的认识得到放大和延伸,另一方面也是转化接受主体的意识和想法向转化主体转移的通道和导体。列宁指出:“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用,需要有中介(联系)……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只有这样,才有整个世界(过程)的有规律的联系。”[4]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过程也是如此,所有的事物都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连接才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过渡。转化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也随着变化而不断丰富。从最早的口耳相传,到后来随着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印刷书籍、杂志、报纸等纸质载体,再到集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一体,融文字、图像、音响于一身的交互式网络,例如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载体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和内容,转化的载体越多,就说明转化的渠道越广泛,转化覆盖的面就会越大,影响的转化接受主体就相对来说会越多[5]。
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转化活动同其他的社会活动一样,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和发展的。转化的环境不仅影响转化的过程,还影响着在转化系统里的各个构成要素,例如转化的主体、转化的接受主体、转化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效果等等。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国古代圣人孔子也曾经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是思想形成和转化的外因,它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着一个推动力的作用,同时环境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当理论成果转化成人的行为并表现在社会环境中后,就会受到周围的舆论、法律、道德的检验,凡是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的行为就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从而给人一种持续下去的动力。反之,不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的行为就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抑制,从而使人产生压力,使人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人与社会要求保持一致。所以,环境如果利用的好,就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转化,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养成教育[6]。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影响因子担负者不同的功能,起着不同的作用,成果转化成功要通过转化过程中各影响因子对其他影响因子发挥促进作用表现出来。影响因子本身的好坏虽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效果好坏,但在成果转化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以及是否得以成功转化中发挥着大小不一的作用。因此,要根据影响因子本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优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有效转化。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5]李 堂.略论社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12,(1):51-56.
[6]郑自立,周作翰.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的现状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135-139.
On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hievements Influence Factor
CAO Jing,XIAO Ying-sheng
(School of Marxism,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China)
It is one way that successfully promoting the theor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could strengthen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owever,to play a role in the systemic function of theor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to ensure the validity of the process,depends on the positive effect of its impact factors on the system or process.Therefore,it is significant for having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analysis on the impact factors to ensure the validity of the process of theor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ory of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impact factor
G412
A
1671-6124(2012)03-0122-03
2012-02-16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研究”[11A0978]
曹 菁(1985-),女,湖南郴州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肖映胜(1976-),男,湖南吉首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