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社会建设的措施及启示

2012-04-13姜秀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根据地抗日抗战

姜秀华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社会建设的措施及启示

姜秀华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成效卓著的社会建设活动。毛泽东把社会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公正的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根据地人民的革命热情和建设热情,毛泽东的这一做法对于正在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具有某些现实意义。

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社会建设;措施

当今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成果斐然。同时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正处于发展“黄金期”的中国,也是一个矛盾频发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不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那么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将会被大打折扣。解决中国的问题既要立足于现实的国情,也要从历史的往事中汲取经验。本文正是从追溯历史功绩的角度,以期能够梳理出有价值的东西。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革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同时,加强根据地的社会建设,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狭义)等方面,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最终保证了抗战的军事胜利,也为后来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建设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以下,就毛泽东在根据地社会建设中采取的主要措施作一梳理。

一、抗日根据地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

凡事总有根据,而毛泽东领导抗日根据地人民进行社会建设是基于两方面的考量。其一,对于根据地人民而言,根据地各项社会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正,实现根据地的社会和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把根据地的一切社会力量调动起来,形成保卫根据地的铜墙铁壁,这是抗日根据地社会建设的直接目的。为此,毛泽东提出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一致的矛盾理论,主张大敌当前,国内的阶级斗争应当服从争取独立的民族斗争。根据地的社会建设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共产党提出的是使各界人民都有说话机会、都有事做、都有饭吃的政策。”[1]其二,就沦陷区而言,救民于水火是抗日根据地社会建设的又一价值取向。换句话说,毛泽东领导根据地社会建设,也是为了增强和调动根据地的一切力量,支持前线的战事,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实现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在抗日战争中,一切必须服从抗日的利益,这是确定的原则。”[2]抗战的胜利为沦陷区人民脱离苦海提供了必要条件,如若没有抗战的胜利,沦陷区的人民始终摆脱不了国破家亡的悲惨命运,整个民族的前途更是遥不可及。当然,毛泽东领导根据地的社会建设,积聚和动员力量夺取抗战的胜利,还有更加长远的考虑。“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3]631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简言之,实现根据地的社会和谐从而形成保卫根据地的铜墙铁壁,争取抗日战争胜利从而救民于水火,构成了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社会建设中各项政策与实践探索的价值取向。

二、毛泽东抗日根据地主要社会建设措施探析

(一)经济发展是根据地社会建设的物质保证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张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实践中,他主张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与此同时发展国营经济、民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推行合理的税收政策。早在抗战前夕毛泽东就指出:“在目前的条件之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4]进入抗战时期,他提出发展农业的八项政策。为解决抗战的需要,根据地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主要有国营经济、民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毛泽东就其作用地位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民营经济是为了解决边区一百四十万人民的生活,同时以租税的形式援助政府与军队,支持抗战建国的神圣事业。公营经济是为了解决数万党政军的生活费与事业费的主要部分,以便减少取之于民,休养民力,便于将来紧急需要时的取给。”[5]

税收关系到政府部门正常运作经费的落实,而税收的主要来源在于人民的纳税。毛泽东在根据地推行合理公正的税收政策,每个个体都需履行纳税的义务。“一切有收入的人民,除对最贫苦者应该规定免征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居民,不论工人农民,均须负担国家赋税,不应该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3]767这样,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充分激发了根据地发展经济的热情被激发,为军事抗战和经济抗战提供了物质保证。

(二)推进民主建设是根据地社会建设的政治保证

毛泽东在发展生产的同时,顺应时代的潮流,开辟民主的新路,积极构建平等自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一,采用三三制原则,建立民主的联合政权,创新政治体制;第二,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民主选举,保障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3]335;第三,通过法律手段,制定了选举条例、保障人权财权条例、土地条例、婚姻条例等一系列单行法规,确保公众各项民主自由权利的落实,激发了社会的活力;第四,树立平等意识,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思想,极力肃清“人治”作风,树立法制观念,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识,破除等级制度。军民之间,广泛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结成了深厚的军民鱼水之情。

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使根据地呈现了社会团结稳定,人民群众心情舒畅,斗志昂扬,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政治局面,实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正如“延安五老”谢觉哉所说的那样,陕甘宁边区虽然是中国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地区,在抗战中也未曾得到任何接济,尽管受到国内反动派严重的封锁与进攻,然而陕甘宁边区不仅没有表示出负担不起战争重担的状态,反而在负起战争的重担中大踏步前进[6]。

(三)发展教育,开启民智

在延安时期,教育基本上分为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两部分。革命形势的发展对根据地干部的数量要求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延安时期涌现出许多干部学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共中央党校;军事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中国女子大学;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大学等。在延安,根据地开办了各种短训班,大力培养工农干部,同时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各种人才。根据地群众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儿童教育两部分。社会教育开办冬学、民校、夜校、识字班、读报组,利用黑板报、墙报、广播、戏剧、歌咏、秧歌和漫画等多种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时因地因人地对农民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儿童教育贯彻“民办公助”的方针。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为抗战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和骨干力量,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建设人才。

(四)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众生活

毛泽东从社会保险方面和社会保障管理两方面着手,改善百姓生活。在社会保险方面,抗战时期,党在根据地出台了大量有关退休、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待遇等社会保险制度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就社会保障管理方面,党从根据地的财政状况出发,建立起以各级工会组织为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保障体系,并取得显著成效。该时期的工会组织有总工会、区工会、各县工会还有各式行业工会,非常活跃。有学者认为,抗日时期的工会组织无论是机构设置上还是在法律制定上都发挥了特殊时期的特有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抗战后方的安定团结,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功不可没,而且这一探索也为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积累的许多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至今仍显示着它的生命力。

三、探求毛泽东抗日根据地主要社会建设措施的现实意义

历史表明,在抗战时期,毛泽东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的社会建设方面的探索是成功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握整个社会的主题,经济抗战保障军事抗战,军事经济抗战保障人民抗战;同时人民抗战反过来保障军事经济抗战。正是由于社会主流意识的凸现和深入人心以及民主政治社会公正的实现,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党内与党外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边区内部与外部之间,成功地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公正的社会氛围,以政治清明、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而著称于世。正如毛泽东所说:“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2]抗战时期的情况和今天的情况有些相似,眼下,我国的发展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瓶颈。外敌虎视眈眈,内部矛盾重重。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与他国的关系,如何解决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是值得今天的人们重新审视这段抗战史,从中找寻可资借鉴的地方,破解眼前的难题。

改革30多年来,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跟着提高了。但是不公平感,被边缘化的思想正在社会各个阶层蔓延,弱势心理在滋生,各种群体事件不断地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这是五千年积淀的宝贵财富,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人们传统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颠覆,思想文化多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大背景之下,主流思想显得很是苍白无力。试想照此下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显得更加任重而道远。抗日战争时期,物质资料极其匮乏,但是根据地人民团结一致,国共两党携手并进,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团结的局面,是值得现在的人们思索的。对于一个民族,物质的匮乏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精神的匮乏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改革开放已经让一部分富裕起来了,日后要做的事情是如何让广大的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问题就在这里。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紧张的军事斗争的同时,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战争的胜利。今天,我们的发展也遇到了亟待解决的瓶颈。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在内部,西亚北非动荡就是一场内生性的社会变革。未来中国的发展必须把内部关系理顺,把内部矛盾解决好;只要把国家内部矛盾抓好,外忧也就不足为患。抗日时期,毛泽东领导根据地人民一方面发展生产,一方面塑造公正的社会氛围,落脚点定在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开辟崭新的道路,为人民的幸福找到出路。这是中国当时最大的政治利益,正是这一点成为广大人民的共识,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战斗和建设社会的热情,最终交出了满意的历史答卷。适逢今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临着史无先例的挑战,如何迈好这一步,如何走过这道坎,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毛泽东的做法在今天是有着借鉴作用的,根据地的形势和当下的局势具有某种相似性,当今的中国情况可谓更加的复杂,“不公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毒瘤,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天的中国是先集中发展,把“蛋糕”做大;还是先集中心思理清思路把现有的“蛋糕”分好,而后继续做“蛋糕”呢?

毛泽东向来认为是人民创造了历史,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而现在脱离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老百姓的心声得不到倾听的危险是存在的。早在抗日战争年代,毛泽东曾说,如果我们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脱离了群众,不了解群众的情绪,不能够帮助群众组织生产,改善生活,一味索要,而不知道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而是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去帮助群众解决他们的问题,这就是沾染了国民党的作风,沾染了官僚主义的灰尘。未来4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而顺利度过当前的关键时期,完成民族复兴的伟业,文章认为最重要的是用“一盆热水好好洗干净我们党员脸上的灰尘”,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改革当前的社会管理体制。为此,首先,正视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期”,同时也进入“矛盾凸现期”,各种利益矛盾也伴随而至。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矛盾理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道德体系和文化体系,运用文化的巧实力和道德的软实力把各种社会矛盾尽量解决在萌芽状态。其次,发扬民主,弘扬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走群众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倾听民众的心声和底层的呐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这就要改革创新当前的社会管理体制,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成果共享。最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现有的“蛋糕”分好,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鼓励;让各种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分激发;让全社会努力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的政策制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8.

[2]姜秀华,王来法.毛泽东对抗日根据地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2).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N].解放社,1944-09.

[6]王二路.浅谈延安时期的文化运动,乌有之乡[J/OL].www.wyzxsx.com/zazhi/no.139.htm.

Mao Zedong's Social Construction Measures in Anti-Japanese Base Area and its Enlightenment

JIANG Xiu-hua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Business College,Shaoxing 312000,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Mao Zedong leads the people in base area to carry out vigorous and fruitful social construction.He integrates the measures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ose of realizing social fairness,greatly mobilizing people's enthusiasm for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base area,which is of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China in the transitional process.

Mao Zedong;anti-Japanese base area;social construction;measures

A752

A

1001-7836(2012)01-0185-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1.072

2011-12-05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2011年度科研项目(KY201105)

姜秀华(1981-),女,安徽太和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与科学体系研究。

猜你喜欢

根据地抗日抗战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