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探析

2012-04-13赖李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创新型院校人才

赖李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自2002年以来,我国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给地方院校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其人才培养质量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地方院校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因此,有必要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制约地方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关于创新型人才定义的概述

到目前为止,对于怎样的人才才是创新型人才,学者们的观点并不统一。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开拓工作新局面的人才[1]。而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则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应该是个充满好奇心,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洞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且自由、独立发展的人[2]。而笔者则比较赞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的观点,他认为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1]。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1.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由此可见,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人才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将成为“知识工厂”和“人才库”。因此,培养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3]。

2.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等教育法》第5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要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3.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就业形势的必然选择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由原来的“包分配”转向“自主择业”。虽然“自主择业”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和机会,但也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就业政策、高校扩招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紧张的社会环境,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地方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下面笔者将从学生个体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两方面加以探讨。

(一)学生个体因素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地方院校的生源质量与精英教育时期相比总体上要逊色一些,同时受多年应试教育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学生自身存在一些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一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感召下,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还不够强烈,同时有些学生不善于充分利用和积极创造学习的条件,而难以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导致自我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4]。二是许多学生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缺乏“三思而行”和“行而三思”的思维习惯,缺乏不断思考、反复推敲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三是有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知识更新速度较为缓慢。除专业知识外其他学科的知识比较匮乏,文理知识渗透不足,知识面较窄。四是在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有些学生的意志品质比较薄弱,团结协作与社交能力不强,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甚至与社会发展要求人们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的要求格格不入[5]。

(二)学校教育因素

有些地方院校因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观念和意识不强,从而导致目前存在较多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大致如下:

1.课程设置不合理

2006年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接受访谈的44家单位中,有59.1%(26家)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22家)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6]由此可见,我国现行高校有些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不能与现实经济相匹配,脱离了市场的需求。另外,有些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文理渗透而开设的校级选修课程的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院校要求选课人数必须达到规定人数以上才开课的规定抑制了部分学生的选课自由。有些院校的校级选修课在同一校区内各课程的上课时间是相同的,所以每个学生每学期只能选修一门课程,这样就限制了学有余力、上进好学的学生多选修多学习的机会。

2.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是学生创新潜能的激发者,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指导者,教师在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地方院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但地方院校有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1)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目前有些地方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大班制、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积极参与的思维活动。在这种教学方法影响下,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爱思考、不想提问的思维习惯。因此,现行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制约和阻碍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教学内容有待更新。在地方院校现行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有待更新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待更新。目前地方院校的多数教师都是以教材内容为中心进行教学,但有些课程的教材版本陈旧,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未能在教材中体现。而有些教师因教学任务重、精力有限,导致有些教学内容未能及时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知识。二是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有待更新。目前地方院校开设的实验项目类型主要有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其中最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实验主要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但目前有些院校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数量所占比例不高。例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于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对本科生开设的4 610个实验项目中,其中综合性实验816个,占总实验总数的17.70%,设计性实验677个,只占总实验总数的14.69%。

(3)年轻教师的社会实践指导能力有待加强。目前地方院校的大部分年轻教师都是从某一高校毕业后直接留校或到另一高校任教,社会实践经验明显不足,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所以说,目前学校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与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不足密切相关。

3.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学校管理中,一套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促进教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发挥师生的潜能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但目前有些地方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

(1)教学评价制度不健全。教学评价制度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如果该校的教学评价制度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师就会主动并积极从事教学创新、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反之,如果该校的教学评价制度不提倡教师从事教学创新、改革,教师就会失去改变教学现状的积极性[7]。而有些地方院校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因缺乏对创新教学活动的评价或评价指标设置得不够科学合理,而明显影响教师创新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2)考试制度不健全。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用好考试这根指挥棒,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但有些地方院校现行的考试制度仍存在较多弊端:一是考试方式单一,多数为笔试;二是考试内容多以机械记忆为主、灵活运用的内容较少;三是考风考纪不正不严,表现为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由此可见,考试方式、内容、考风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健全的创新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师生们的创新积极性。但目前有些地方院校的创新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一是有些院校教师的待遇以职称等级、职务等级为核心,与教师实际工作岗位所承担的劳动复杂程度、工作责任以及工作量不一致,从而导致教师没有积极性去创新教学;二是有些地方院校对学生的激励标准、激励方法等不够健全,如有的院校定的激励标准过高,有的院校对学生的激励方法只重视传统的物质奖励,而忽视了其他更有效的激励方法。

4.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实践教学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有些地方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却难以满足实践教学活动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有些学科的实验室过于紧张,导致难以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实验课程的上课时间,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二是有些学校联系的实习基地太少,学生的各种实习难以集中安排,导致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和监控。三是实践教学经费不足。随着物价的快速上涨,许多院校都存在实践教学经费不足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现象。由此可见,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经费等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将较大地制约着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现行的校园文化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学者朱先奇、史洁等人在《制度创新与中国高等教育》一书中将校园文化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也就是说,现代校园文化是由外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里层的精神文化组成的具有三层结构的同心圆[8]: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许多地方院校不管是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上都难以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从而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挥。

总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人才的培养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各地方院校应积极研究克服各种制约因素的对策,以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1]关注创新人才培养 关注大学生就业[N].中国青年报,2006-09-23(2).

[2]求答“钱学森之问”培养创新型人才[N].科学时报,2010-11-2(5).

[3]何桂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3.

[4]苗丽,都业红.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今日科苑,2009,(16).

[5]刘胜,黄嘉琦,杨莹,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想[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6):69-72.

[6]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EB/OL].http://image2.sina.com.cn/cj/pc/2006 - 07 - 16/32/U558P31T32D27715F651DT20060716160522.doc.

[7]吴树畅.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探讨[J].创新,2011,(3).

[8]陈祖新.现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9.

猜你喜欢

创新型院校人才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