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哲族伊玛堪的审美功能

2012-04-13王丙珍韩成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伊玛赫哲人赫哲族

王丙珍,韩成艳,宋 巍

(1.大兴安岭职业学院,黑龙江 加格达奇165000;2.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80)

赫哲族伊玛堪是2010年我国唯一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伊玛堪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具有的外在的鲜活和独特的形式以及内在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及其蕴涵的审美功能,更使它在不同层面提升了民族文艺的美学品质,增强了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审美品格;提升了传统民间说唱艺术的文化品位;丰富了民间艺术的美学内涵。伊玛堪是赫哲人的精神食粮,它是伴随赫哲人的精神和意识形态的进化而发展的。赫哲人的精神生活世界有多么丰富,伊玛堪的内容、形式和功能等就有多么复杂,其审美功能主要有表层与深层之分。

一、表层审美功能

表层审美功能是表象层面直观表现出来的民族思想意蕴和形象价值,主要表现为展示浓郁的地域民俗风情、创造独特的环境氛围、刻画各具特色的人物性格及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三个方面。民族所创造的纯形式美的东西对人的精神、感情所起的作用是赏心悦目的,它能够美化人的生活,同时,也因为人类发现了美,所以才去创造美、欣赏美。

赫哲族伊玛堪讲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以表达民俗风情。赫哲人按照美的规律艺术地再现了本民族的渔猎生活美。赫哲族世代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与乌苏里江流域,“富锦原为赫哲民族部落,专以渔猎为生,不事农耕。”[1]这“小少民族”凭借智慧代代传着本民族的语言艺术,赫哲人用古朴的韵文讲述的故事内容也许有改变,故事的情节也许有不同,故事内容也许会忘记,但渗透出的民俗风情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比如婚礼的仪式及饭菜,“酒席上,摆了许多山珍海味,有天上飞的,有江里游的,有山里长的,有地上生的……菜盒子一个压一个,叠得老高。人们大碗大碗地喝酒,为新郎新娘庆福。”[2]12这菜盒必定是桦树皮做的,这酒也不是粮食所酿,而是用野果制成的,这些故事忠实于生活的细节,展示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幼稚而华美的世界。

赫哲族伊玛堪创造了独特的环境氛围以担当大于言语与思想的独具审美化意境的叙事功能,加深情节和人物的感染力。伊玛堪讲述的故事多发森林与江边,森林是神秘、富有的,江水是变幻莫测的,但两者都养育了赫哲人,构成了赫哲人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伊玛堪”的艺术环境,构成了故事主人公的心理环境。马尔托莫日根和依勤德都的婚礼参加者不仅仅有人,还有所处环境构成的天然与浪漫的氛围,传达着纯真与赤诚,还有说唱时叙事者与听者的情调,还有故事中的山川日月、地老天荒,感情产生于此,也将以此为证:“天上闪光的日月,为新郎新娘祝福!地上永恒的山河,为新郎新娘证婚!祝愿你们像青山不老!祝愿你们,像松柏坚贞!”[2]12叙事者并没有言及这婚礼的季节,但从对江水、森林及猎物的获取方式的叙述唱词来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听众可以知道是在夏天。由此,爱情的热度与美好得以自显,这种对话是似乎是语言层面的,实际上存在于民族的心灵上与潜意识里。

从现存的艺术作品来看,无论是安徒莫日根、满斗莫日根、香叟莫日根、阿格弟莫日根、木都里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莫特格格富真,还是马尔托莫日根、希尔达鲁莫日根,同为英雄却性格各不同。英雄的共性是聪明能干、嫉恶如仇,不仅能够斗勇而且斗智,而且可以下河捕鱼而且擅长林间打猎,顽强地黑暗势力斗争,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年轻有为的莫日根。他为亲人复仇为民族复兴,万里跋涉西征。”[2]33但英雄们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安徒的不屈与乐观、满斗的将心比心、香叟的憨厚直爽、阿格弟的重情重义、马尔托的追求民意及希尔达鲁的反思自责……在场情景的审美方式,也决定了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对审美主体而言,必然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感,自由自在的审美活动在互动中得以展开、补充与完成。

赫哲族伊玛堪是认识赫哲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文本,承载了赫哲族的活态民俗事项,在说唱中刻画了祖先的历史记忆,并且塑造了大量典型的人物形象,大量的唱词有重复渲染气氛的作用。传承人通过充满激情的艺术形式歌颂英雄们的丰功伟绩,透过感人的艺术形象激越接受者的感情,用以丰富赫哲族人的心灵,反映祖辈的思想观念,传递赫哲族的文化和生活知识。赫哲族伊玛堪的民间教育、娱乐价值及深层审美功能正是通过其表层审美功能渗透的。

二、深层审美功能

深层审美功能是指讲述者通过对表层叙事语境的表述,展示了深层的文化意蕴,表现为对民族文化心理的透视,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以及对民族原型层审美价值的建构。纵观历史,传统民间说唱艺术的功能绝对不只是为了赏心悦目,无论从创造的目的和对族人的作用来看,都不只是对外在形式美的欣赏,而是要对人的精神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意地启发族人对生活的认识,志在提升族人的精神境界。各个民族在进化中创造了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又满足了民族精神世界各种各样的需要,并以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推动民族的前进,这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规律和动力。

赫哲族伊玛堪透视出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即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

试问:赫哲人到底为了什么说唱一部伊玛堪的时间要讲得那样长久?唱得那样动情?正因为那是民族历史的讲述,表达的是民族心理的文化积淀。最典型的莫过于万物有灵的心理,因了那些山神、树神、虎神、豹神、水神、鱼神、水獭神、蛇神……使得赫哲人敬畏自然并崇拜自然,同时,民族的所有希望与寄托也依附于此。《沙伦莫日根》描绘了二十多个莫日根与千年鳌花鱼打斗失败受伤后,莫图格格给神灵偶像烧香呼唤:“所有的神灵都来吧,用鱼头、鸡头给你们上供。”[3]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是一切都是结构性的,文化艺术通过社会与家庭、神话与宗教、民族与风俗、语言与心理等一系列符号模式和象征系统,通过“无意识”的普遍结构建立了人类学与心理学的关联,这也是世界民族相互认同与联系的纽带。

赫哲族伊玛堪建构了民族的文化身份,打造着民族的灵魂,重复经历着共同的审美体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地被解构、建构和重构,文化身份认同是社会变迁的动态部分。《马尔托莫日根》讲道:“这时,江边正好停着一只大帆船。船上坐着一位白胡子玛发(老头)。”[4]3当然,这大帆船应该是外来的东西,诸如此类的描述还有“福音”、“热炕”、“床铺”、“铁箱”、“洗米”等,这些都表明随着民族的混杂居与交往,纯粹的民族文化是不复存在的,另一方面,“民族不仅是文化充实、不断更新和深化的条件,而且是必要条件。正是为民族存在而进行的战斗才推动了文化的前进,打开了创造的大门。此后,只有民族才会保障文化所必需的条件和构架。”[5]293法侬论述的是民族与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毫无疑问,两者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民族身份之本在于文化,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在于文化的多元性,只有民族性才能使民族文化间达成对话与交流,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即在于此。毫无疑问,对赫哲族、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这三个北方的少数民族而言,区别不在于生活的地理位置、生活的及生存的方式,而恰恰在于民族的文化及文化艺术所建构的民族文化身份的不同。

赫哲族伊玛堪彰显了民族原型层面的审美价值。伊玛堪说唱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源自赫哲族的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通过描述性的细节、表演模式与角色典型唤起听众潜意识中共同的原始经验,“他(葛德胜)说唱的伊玛堪,里面的英雄人物具有广泛的人性,反映了古代社会赫哲族人民骁勇无畏的性格和他们那粗犷豪放的英雄主义气概。”[6]但是,依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分析,更重要的是接受者由此所产生的深刻、强烈、非理性的审美反应,“不管后美学文化理论家的论据如何令人信服,艺术并不仅仅是关于社会表征和社会再生产的,而且也关乎创造和欣赏艺术品,以及相关的实践——过去一个世纪左右,这种实践活动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过去几十年这种变化甚至更大。”[4]163在审美主体中,至于谁在讲述以及用什么方式讲述反倒是次要的,而是在什么环境中催生了这种讲述,表现出民族怎样的审美观。

当下,赫哲族人民伴随着历史的沧桑、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整合,在生活与心理上免不了承受着巨大的震荡。然而,民族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认同感植于衍生其民族身份的根——本民族文化,赫哲族伊玛堪深层的审美功能能够证明赫哲文化的存在。因为人类文化的历史是具有地域独特性和不同民族的心灵共鸣的,所以,民族文化的觉悟或醒悟就是民族解放与发展的起点:以自己的民族文化证明自己的民族。就方法论而论,只有传承是不够的,更要有实践与创新;不仅要面对民族的过去,还要想到民族的将来。

关于赫哲族伊玛堪的口头传承问题,在理论上,这些故事只是被记录下来,只有文字(赫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的流传,却失去了本雅明所谓的“灵韵”(Auro);在现实中,这无疑已不再是赫哲族活生生的文化,“当一个时期的文化不能再存活下去,但以更狭隘的方式残存在记录中时,直到我们感到我们对它的文化产物、它的文化特点、它的活动和价值的一般模式及其感觉的结构,有一番清晰的言之成理的了解之后,我们才能细致地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然而这一时期的文化残存物不是受这个时期本身所支配,而是受逐渐构成一个传统的新时期所支配。”[7]全球化的文化大背景下,民族的存在与发展更有赖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思想领域里为描述、证明和赞颂人民创造自身并维护自身存在的行动而作出的全部努力。”[5]286由此可知,重要的不在于如何保护民族的文化,而在于如何传承与发展,让族人得以重建精神的家园。总之,民族文化最好不要成为死水一潭,而要成为活水一片,哪怕不是磅礴的大海,只是涓涓的细流。

[1]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M].哈尔滨: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1985:513.

[2]王士媛.黑龙江民间文学(第20集)[M].哈尔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1987.

[3]尤志贤,编译.赫哲族伊玛堪选[M].哈尔滨: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1992:319.

[4][英]詹·韦布.文化研究与美学:快感与政治[G]∥陶东风.文化研究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法]弗朗兹·法侬.论民族文化[C]∥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陈永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黑龙江民间文学:第2集(赫哲族民间文学专集)[M].哈尔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1981:471.

[7][英]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C]∥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陈永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33.

猜你喜欢

伊玛赫哲人赫哲族
同江非遗传承人
——凭借传统手工艺奔小康
赫哲族现代民歌《山水醉了咱赫哲人》音乐结构及特征阐析
赫哲渔歌
赫哲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蕴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赫哲族
扫地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