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系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治
2012-04-13扎西措青海省共和县廿地乡兽医站813000
扎西措 (青海省共和县廿地乡兽医站 813000)
藏系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治
扎西措 (青海省共和县廿地乡兽医站 813000)
双腔吸虫是由双腔科双腔属的矛形双腔吸虫和中华双腔吸虫引起的疾病。虫体寄生于动物胆管和胆囊中,该病主要危害反刍动物,严重感染的羊有时甚至死亡,尤以绵羊为甚。
1 发病情况
共和县廿地乡拉龙村某一牧户2012年5月中旬从西藏那曲引进300余只藏系羊,6月初羊只开始发病,3只死亡。畜主称自从引进后,放牧的同时还饲喂一定的饲料,但膘情一直不见起色,反而越来越瘦,直至死亡,故将1死1活两只6月龄母羊拉至兽医站内诊断。
2 临床检查
病羊精神沉郁,行动迟缓,食欲不振,被毛粗乱,发育不良,体温37.7℃,可视黏膜黄染,消化紊乱,颌下水肿,下痢并消瘦。
3 剖检变化
肝脏发生硬变、肿大,肝表面形成瘢痕;胆管扩张,胆管出现卡他性炎症变化和胆管壁肥厚;胆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胆管和胆囊内有大量棕红色虫体。
4 流行病学调查
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夏、秋季节感染,冬、春季节发病。感染性双腔吸虫囊蚴在蚂蚁体内寄生,反刍兽由于吃草时吞食了含有囊蚴的蚂蚁而受感染。囊蚴在反刍兽肠道中脱出,经十二直肠到达胆管内寄生,在藏系羊体内大约经70~80d发育为成虫。
5 实验室检查
采取死羊肝脏及肠内容物,病羊采取粪便。(1)虫体检查:将肝脏撕碎侵入盐水,连续洗涤除去肝组织后检查虫体,检出的虫体在薄荷脑溶液中充分展开,虫体放入70%酒精溶液固定,置载玻片上用卡红染色,二甲苯透明。显微镜下观察内部结构,测量虫体大小。(2)虫卵检查:粪便水洗沉淀法。肠内容物和粪便用水搅拌均匀,用40目铜筛网过滤于离心管中,以每分钟1000转速离心2min,倾去上清液,再加水离心,直到上层液完全清澈为止,倾去上层液体,将沉淀物吸于载玻片显微镜下检查虫卵,检查虫卵形态结构,并测量虫卵大小。
6 检查结果
死亡羊肝脏中检出成虫3378条虫体,病羊粪便中检出613个卵,显微镜观察并测量推断31条虫体为矛形双腔吸虫和中华双腔吸虫两者混合感染。
6.1 矛形双腔吸虫 虫体扁平、透明、呈棕红色,肉眼可见到内部器官;表面光滑,前端尖细,后端较钝,呈矛状;体长5~15mm、宽1.5~2.5mm。腹吸盘大于口吸盘。睾丸两个,近圆形或稍分叶,前后斜列或并列于腹吸盘之后。睾丸后方偏右侧为卵巢和受精囊,卵黄腺呈小颗粒状,分布于虫体中部两侧。虫体后部为充满虫卵的曲折子宫。
虫卵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暗褐色,卵壳厚,两侧稍不对称;大小为38~45×22~30mm。虫卵一端有明显的卵盖,卵内含毛蚴。
6.2 中华双腔吸虫 虫体扁平、透明,腹吸盘前方体部呈头锥样,其后两侧较宽似肩样突起;体长3.4~9.1mm、宽2.6~3.1mm。两个睾丸呈不正圆形,边缘不整齐或稍分叶,并列于腹吸盘之后。睾丸之后为卵巢。虫体后部充满子宫。卵黄腺分列于虫体中部两侧。虫卵与矛形双腔吸虫卵相似。
6.3 诊断结果 该羊群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寄生虫双腔吸虫导致。
7 小结
该群羊在引进前已感染寄生虫,虫体多而羊群发病初期未及时确诊,导致病情恶化,羊只死亡。确诊后驱虫,丙硫咪唑30~40mg/kg体重,配成5%混悬液,一次灌服。5d后羊只食欲增加,临床症状减轻,死亡停止。
8 预防
杀灭中间宿主蜗牛和蚂蚁;同时加强羊的饲养管理,以提高其抵抗力;对粪便亦应进行堆肥发酵处理,以杀灭虫卵。与肝片吸虫相同,应以定期驱虫为主,定期驱虫,注意选择对吸虫有效的药物,如吡喹酮、丙硫苯咪唑、氯氰碘柳胺钠等。值得注意的是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对吸虫无效,但大多数养羊户选择伊维菌素、阿维菌素驱虫,这可能与产品说明误导养羊户有关。注意引进后必须及时选择有效的驱虫药物进行驱虫,切勿错过最佳的驱虫时机,避免对养羊造成经济损失。
(2012–09–01)
S858.26
B
1007-1733(2012)12-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