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2012-04-13张晓利王黎霞李爱凤

食管疾病 2012年3期
关键词:乙型慢性病肝炎

张晓利,王黎霞,李爱凤

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是全球关注的公共问题之一, 全球约有4 亿左右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我国作为全球的乙肝大国之一, 大约有乙肝病毒携带者达12 000万人,而乙肝患者达3 000万人[1]。病毒性肝炎乙型是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重要诱因, 我国每年约有100万患者死于乙型肝炎引起的相关疾病, 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肝癌和与乙肝相关的一系列并发症。大多数成年感染急性乙肝患者经治疗可以达到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乙肝病毒血清学转阴的完全治愈状态,但在围产期和婴儿期感染的乙肝患者约90%和25%~30%将转为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2],相当数量的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患者反复发病,久治不愈,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很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且很大一部分患者不可避免地转化成了肝硬化。乙型肝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医学名词,它还代表者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6~8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患者中随机抽取了60例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10~75岁,平均45岁;同时,又随机抽取健康人群(无慢性身体疾患,心理正常)6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12~76岁,平均44岁。

1.2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测量问卷(EPQ)进行了测评对比。

1.3测评结果表明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患者SCL~90各项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均呈显著性差异。而在人格特征方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神经质分、内外向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见心里问题如下:抑郁21例,男15例、女6例;强迫16例,男10例、女6例;人际关系敏感9例,男5例、女4例;焦虑8例,男5例、女3例;敌对6例,男4例、女2例。

2 心理问题表现

本次调查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患者SCL~90症状因子均分前5位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

2.1抑郁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的病程较长,该病目前尚缺乏能彻底治愈的特效药,治疗效果较差,治愈率低。患者难免会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担心疾病的预后,对前途悲观、无助,自我评价降低,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尤其是一些年轻患者,由于担心疾病会给他们的就业、恋爱、婚姻等带来某些影响,常表现为烦恼、苦闷、郁郁寡欢,伴有头痛、失眠等症状。

2.2强迫强迫是指被某种观念或情绪所持续地占据,感到他们被强迫地去思考某些他们不愿思考的问题,或做出某种他们不想作的行动。他们通常能意识到占据的行为是不理智的,但又无法控制它。一般来讲,出现这种障碍的人有某种独特的人格特点,包括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强迫症状与抑郁症状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抑郁症可能有强迫症状,而强迫症患者也常合并抑郁情绪。

2.3人际关系敏感病人因患上传染病,所以常会感到受人歧视,丧失自我价值感,失去信心,感到与亲人亲近感下降,感到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便主动疏远他人,从而影响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其社会功能下降。

2.4焦虑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患者不仅要蒙受疾病折磨之苦,更痛苦的是自己成了对别人造成威胁的传染源,又想到可能出现黄疸、肝硬化、肝癌的可怕结局时,便心惊胆颤,坐卧不安,他们往往过多集中注意于身体的不适症状,情感生活变得狭隘,与人相处不亲热,产生疏远感,引起焦虑与恐惧的心理。

2.5敌对因为查出患有乙型肝炎,导致学业中断、失去工作、夫妻离婚、恋人分手的例子不在少数。由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求学、择业、婚恋等方面常常受到挫折和歧视,导致他们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易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不满和敌对情绪。

3 临床护理

3.1心里护理社会上对于病毒性肝炎乙型患者存在着许多误解,乙型肝炎患者不同程度地受到歧视,他们遭受的心理伤害甚至大于乙型肝炎本身对身体的损害。不良的心态会影响机体内环境,从而加重病情。因而识别和处理这些心理问题与治疗乙肝同样重要。

3.2强化对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患者的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古人云:“善治疗者必先治其心”,医护人员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以精神上安慰、支持、劝解、保证、疏导、暗示等,以增强患者对精神应激的防御能力,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应使患者明白慢性乙型肝炎转变成肝硬化或肝癌的只是少数,只要进行积极的治疗,注意自我护理,保持良好的情绪,肝功能可以恢复,疾病可得到长期的控制。使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摆脱不必要的焦虑与恐惧心理,重建心理平衡,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3引导、鼓励患者调整个性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不仅影响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而且也影响其对应激源的应付效果。培养健全的个性,改善认知行为方式,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疾病,加强自我调节,可以有效地增强对疾病刺激的承受能力。护理人员要在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同时,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个性的不足,进而指出个性是可以改变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注意调整个性。

3.4开展健康宣教有效开展健康宣教,通常在信息缺乏时,患者易陷入情绪障碍,产生不良心理影响。因此,在与患者交谈过程中全面收集资料,评估病人情况,包括不适症状、生日、爱好、职业、性格、文化、对患病的态度、对疾病认知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系统等等,在准确评估的基础上制订系统、有效的护理计划。及时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情,了解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有关疾病、治疗、饮食、休息、消毒隔离的知识,满足患者的需要。说明病情演变过程,并告知患者乙型肝炎可以临床治愈,用已治愈或快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护理人员应以娴熟的职业技能和高尚的医德,树立“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对患者做到热心、爱心、耐心、细心,让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有信心,悲哀、焦虑情绪才能达到自我控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

3.5加强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应激时能从家族、朋友或同事等处获得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慢性疾病久治不愈,患者难免心理上会出现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此时医务人员、亲人、朋友、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因素对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患者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来自于家庭的温暖、关爱可以起到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疗效。护理人员应努力引导患者家属支持、配合治疗,避免产生矛盾,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致力消除目前社会上针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普遍存在的歧视行为,这无疑为提高这一特殊人群的社会地位铺平了道路。

我国对于病毒性肝炎乙型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视,目前在基因治疗和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等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而在特效药问世之前,对为数众多的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给予充分的认识,并进行积极有效的心里疏导及护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上,重视心理需要,有利于消除焦虑、恐惧、孤独、自卑、抑郁、强迫、敌对等不良心理反应,让患者感到宽慰和愉悦。

参考文献:

[1] 简平,李自琼,李仁华.纽曼系统模式护理程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护理中应用研究[J].内科护理, 2007,13(5):414-416.

[2]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型乙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89.

猜你喜欢

乙型慢性病肝炎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癌症只是慢性病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初夏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