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106例疗效观察
2012-04-13张继芳
张继芳
近年来,随着超声的普及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子宫肌瘤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发病年龄年轻化,许多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我院妇科门诊近年来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2012年,经我院妇科门诊检查及彩超确诊为子宫肌瘤并自愿接受药物治疗的106例患者,年龄31~52岁,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多及经期延长者69例占65.09%;贫血30例占28.31%,血红蛋白最低64 g/L。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无心肝肾等服用米非酮禁忌症。
1.2治疗方法从月经周期第1天开始,每日晚饭后1 h服用米非司酮片12.5 mg(北京紫竹药业生产,每片25 mg)服药后1 h禁食,连续服用3个月为1疗程。
1.3疗效评定用药后分别查彩超测量子宫肌瘤的3条径线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对于多发性子宫肌瘤,计算最大体积者为代表性结果,子宫肌瘤体积计算公式为:体积=4/3πabc(mm3),式中a、b、c代表三维径线,血红蛋白以g/L表示,肌瘤消失或肌瘤体积缩小20%为效,增大或无变化的为无效。
2 结果
2.1子宫肌廇体积治疗前子宫肌廇平均体积为(41.62±30.24)mm3,治疗后体积为(22.56±10.36)mm3(P<0.05),治疗前血红蛋白含量为(92±14)g/L,治疗后血红蛋白为(120±8.9)g/L(P<0.05),其中4例子宫肌瘤(最大直径3.4 cm)治疗后经彩超证实已完全消失,12例患者服药后肌瘤无明显变化,5例患者子宫肌瘤增大。
2.2症状改善情况106例患者服药后均处于闭经状态,75例在停药20~30 d后月经恢复,经量平均比治疗前少,30例贫血患者均得以纠正,治疗前血红蛋白平均(92±14)g/L,治疗后平均为(120±8.9)g/L,头晕、腰腿酸疼症状逐渐消失。
2.3副作用服药期间,早期少部分出现轻度恶心,无呕吐,2周后症状消失。有8例患者潮热、多汗等轻微绝经期症状。所有病例未出现体重增加及疲乏无力、色素沉着、低血压等副作用。
2.4随访所有病例在停药后均按期随访6个月,75例患者于停药后1个月内月经恢复,12例2个月内月经恢复,3例停药后3个月月经仍未复潮。4例肌瘤完全消失,治愈率3.77%。74例子宫肌瘤体积缩小,有效率69.81%。13例3个月后再次月经过多,肌瘤明显增大,于停药6个月后,又恢复至用药前大小,并伴月经过多,行手术切除。
3 讨论
传统观念认为,雌激素是促进子宫肌瘤生长的重要因素,研究证实,孕激素在子宫肌瘤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是子宫肌瘤生长的促进因子[1]。米非司酮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具有明显的抗孕激素效应,因此,米非司酮可使子宫肌瘤体积明显缩小[2]。研究表明孕激素在肌瘤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米非司酮有受体水平的抗孕激素作用,又可有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使子宫肌瘤萎缩,诱发闭经。本组结果显示服用米非司酮治疗后所有患者均闭经,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明显缩小,有效率69.81%,其中4例治疗后肿瘤消失。子宫肌瘤是良性肿瘤,子宫出血是其主要症状[3]。因此,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由于阻滞了子宫内膜发育,患者处于闭经状态,治疗后血红蛋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重度贫血得以纠正。故认为对于较大子宫肌瘤合并贫血的患者可先经米非司酮治疗1个疗程,使肌瘤体积缩小,血供减少,行肌瘤剔除术时,肌瘤与子宫壁界限清楚,疏松易剥离,术中出血少,降低术后并发症。所以,米非司酮可以作为子宫肌瘤剔除术前用药。对那些有症状,近绝经期排除恶性变的小肌瘤,而不同意手术者,经服用米非司酮,随着绝经期肌瘤的缩小[4],临床症状消失,可达到治疗目的。综上所述,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服药简单、副作用小、安全有效,是一种可行的保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幼林,郑淑萍.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1):38.
[2] 李瑞莲.子宫肌瘤治疗进展[J].中华中医杂志,2005,6(24):1076.
[3] 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54.
[4] 岑兰芬.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妇产科杂志,2007,5(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