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新探

2012-04-13刘延福

关键词:神话马克思物质

刘延福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焦作 454003)

马克思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新探

刘延福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焦作 454003)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文论观点。这种“不平衡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相适应关系”,其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酝酿并深深根植于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之中;同时,希腊神话这一特殊艺术形式所散发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是对这一关系的最好阐释。

马克思;不平衡关系;相适应关系;艺术魅力;希腊神话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艺术理论,即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理论。关于这个理论,我国文艺学和美学界曾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讨论。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种“不平衡理论”、“不平衡规律”,也有的学者认为其实质上是一种“平衡理论”。孰是孰非,在文艺学建设的新时期,我们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避免在以后的研究中再走弯路。

马克思《导言》关于生产的第六条指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1]47

在其后的解释中,他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1]48马克思非常肯定地用了“决不能”和“决不是”来说明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关于这种不平衡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都曾举例作过说明。马克思说,古希腊的神话、史诗等艺术形式产生于物质生产相对薄弱的古希腊时期,却不能与先进物质生产下的“走锭精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1]48;恩格斯也举例说,在18世纪末的德国,虽然“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但是“德国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2]。因此,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一命题是真命题,是毋庸置疑的。这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3]

一、相适应——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的实质

在解释艺术发展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时,马克思首先讲了什么是“平衡”。他说:“大家知道,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走锭精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在罗伯茨公司面前,武尔坎又在哪里?在避雷针面前,丘必特又在哪里?在动产信用公司面前,海尔梅斯又在哪里?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1]48

古希腊神话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当时封闭、落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生产水平所决定的。什么样的物质基础就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希腊神话是当时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实践的产物,是与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同步的;古希腊神话这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只能并且必须产生于物质生产极不发达的古希腊时期。随着走锭精纺机、铁道等先进的机器与科学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以及随之不断提高的人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这样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不可能产生希腊神话的——因为产生神话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在我们看来不可企及的希腊神话应当也只能产生于当时特定的艺术土壤中——物质文明极不发达的古希腊时期,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1]48。

我们认为,马克思在论述这种关系时,阐释的重点不是说这种关系是一种“平衡”或者是“不平衡”,而在于说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是同步的,是一种“相适应关系”。马克思说:“埃及神话决不能成为希腊艺术的土壤和母胎。”[1]49同样,希腊艺术也绝不能成为埃及神话的土壤和母胎。因此,归根结底,一定的艺术形式是与其产生的物质生产条件相适应的。因为“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4]732。所以,“他们的艺术对我们所产生的魅力,同这种艺术在其中生长的那个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这种艺术倒是这个社会阶段的结果,并且是同这种艺术在其中产生而且只能在其中产生的那些未成熟的社会条件永远不能复返这一点分不开的”[1]49。不难看出,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理论,其实质是为了解释一定的精神生产是与一定时期的物质生产相适应的,无论是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的平衡理论还是不平衡理论都是为了说明这一“相适应”的理论问题。因而,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理论的实质是一种“相适应理论”,它们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相适应的关系,所谓的“平衡”与“不平衡”只是这种“相适应关系”的一种表现。

二、偶然还是必然?——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

既然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是一个真命题,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偶然的现象还是必然的存在呢?对此,学界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这种不平衡现象是“微观的、局部的、暂时的和偶然的,而大体平衡和成比例则是宏观的、整体的、长远的和必然的”[5],有的学者则认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是必然的,平衡是相对的、偶然的”[6],因而是“全局上总体上的不平衡;不平衡是绝对的,是常规”[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说:“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8]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艺术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作为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自然也受到社会存在——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参照生产的一般规律来看,物质生产决定着包括艺术生产在内的精神生产;物质生产水平越发达,艺术生产也就越繁荣,艺术作品也就越具有魅力。因而,从这点来看,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似乎是对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违背,这种现象的产生看起来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悖反。

马克思曾不止一次地指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9]。文学艺术虽然是这种上层建筑的一种特殊形态,但其自身的发展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同哲学、宗教一样有别于直接产生于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它虽来源于经济基础但是直接产生于上层建筑,因此就与经济基础等物质生产“隔了一层”,所以它受到经济基础影响的程度就不如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那么明显,因而具有更加自由、自觉的特征。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所研究的领域愈是远离经济领域,愈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思想领域,我们在它的发展中看到的偶然性就愈多,它的曲线就愈是曲折。”[10]因此,艺术生产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偶然性,也就是说会出现偏离其原有的发展规律的中轴线的现象。所以说,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与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矛盾;这些现象看似偶然,但其产生确有必然的因素——受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影响。

除此之外,艺术本身的评判规律也影响着对这种不平衡现象的认识。众所周知,对物质生产发展的评判,我们常用经济学的尺度来测量,以一种直线的线性前进方式或量的方式来评判物质发展水平的高低。然而,我们在进行艺术评判的时候不能运用这种物质生产发展的一般评判标准即实证主义标准来判定。这是因为:首先,对于某些艺术形式来说,只要“能真实地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思想感情和心理愿望,反映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积极追求和热烈向往,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人们就会长久地欣赏它,把它作为创造更新更美艺术品的借鉴和思想材料而加以保存,它就不会随着经济基础而很快消亡”[11]。马克思本人也“不赞同连续的、一致的进步这种粗浅的观点。他首先不赞同的是认为社会组织进步必直接影响艺术进步这种实证主义的观点”[12]。对艺术发展的研究不能用量化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因为“没有人想把科学的进步信念延伸到艺术领域中去,并且我们既不会在莎士比亚身上发现超出福克勒斯的进步,也不会在米开朗基罗身上发现超出非迪亚斯的进步”[13]。其次,艺术的不可比较性和不可复制性也要求我们不能用实证主义的观点来进行评判。因为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具有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所不能替代和复制的审美价值:“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随之都有某个艺术创作的特殊类型消失:社会不断抛弃着自己的审美服饰。希腊艺术,文艺复兴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所有这些艺术繁荣的特殊形式,都是不能复兴的。”[14]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不能复制或替代古希腊的神话与史诗,同样,古希腊的神话史诗也不能复制或替代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小说,更不能复制或替代《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优秀的明清小说。因此,对于这些不同艺术形式的比较我们就不应该用量化的、通俗社会学的观点和实证主义的观点,而应该用社会历史的方法——只要产生在合理的社会物质条件下,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相适应,被广大的劳动人民所接受的艺术都是优秀的艺术,就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据此来看,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是正常的。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告诉我们,它的产生在本质上并不是偶然的;这种看似偶然的现象,却存在着其产生的必然胚胎——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它酝酿并深深根植于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之中。与此相适应,我们在进行艺术鉴赏和批评的时候,应该运用艺术评判所特有的社会历史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抓住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本质,认清马克思所说的不平衡关系的理论特质。

三、“正常的儿童”与希腊神话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这样评价希腊艺术。他说:“在希腊生活的历史中,当我们进一步追溯时,以及有追溯的必要时,我们可以不必追溯到东方和埃及,只在希腊世界和希腊生活方式内,就可以追寻出:科学和艺术的发生、萌芽、发达,直到最盛的历程,以至衰落的根源,都纯粹在希腊人自己的范围里面。”[15]158我们暂且不去评述黑格尔文化沙文主义思想的是非,黑格尔论述的重点是:希腊艺术是整个人类艺术发展的一面镜子、一个典型,它具有独特而持久的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马克思在评价希腊艺术时说:“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1]49在马克思看来,希腊艺术和史诗“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它产生于希腊特定的社会发展,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我们对其产生原因的探讨并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为什么希腊艺术和史诗在现代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从而成为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的一个重要例证。在笔者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希腊神话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那么,这种艺术魅力或艺术享受是从哪里来的呢?用马克思的话说,它与产生这种艺术的社会条件是分不开的,是来源于那个“人类童年时代”的“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天性”:“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每一个时代的固有的性格不是纯真地活跃在儿童的天性中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1]49“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天性”在马克思看来是产生古希腊神话独特的艺术魅力的原因。“儿童”一词是比喻性的,用来比喻人类产生的最初阶段,也就是美国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所说的“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代的前两个阶段——蒙昧与野蛮的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儿童时期是产生神话的主要时期,希腊神话就是在蒙昧与野蛮混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这种神话体现了希腊人的天真,把他们敬畏和膜拜自然现象的那种古拙的、淳朴的性格用真挚的情感表现出来。它是人类的这样一种历史回顾:一种人处在自然的强势压力下对自我力量的渺小和自然现象的不可揣摩与预期性的一种“艺术回顾”。这种艺术回顾之所以产生让人回味悠远的艺术享受,完全是由于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与率性的天性在发生作用。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类儿童时期都可以产生优秀的神话,并不是凡是纯真的、天性的东西都具有永恒的魅力。在马克思看来,“有粗野的儿童和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1]15。只有“正常的儿童”才能产生“令人高不可及的范本”的神话。“粗野的儿童”和“早熟的儿童”的艺术是不会产生如希腊神话一样的艺术魅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说:“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个人的尊严、雄辩、宗教的情感、正直、刚毅、勇敢,此时已成为品格的一般特质,但是残酷、奸险和狂热也随之俱来。在宗教领域中发生了自然崇拜和关于人格化的神灵以及关于大主宰的模糊概念;原始的诗歌创作,共同的住宅和玉蜀黍面包——所有这些都是属于这一时期的。”[17]所谓“人类的高级属性”也就是人的理性精神,这其中包括“个人的尊严、雄辩、宗教情感、正直、刚毅、勇敢”等品质。这种理性精神是把人从动物界分开来的工具,而它又建立在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之上。在有些民族发展的初期,他们虽然产生了理性精神但却并没有产生理性的自觉,因此不能很好地运用这种自觉来指导人们的行为,所以他们的生命本能促使他们完全屈服或依存于外在的客观自然。这种“儿童”便是“粗野的儿童”。“粗野”主要表现在他们的社会行为中。这种儿童是一种畸形儿,他们外在肉体强健而内在精神脆弱,由于过分缺乏理性自觉的精神而对外在异己的“神”过分依赖,忽视人的主观的存在和价值。他们是一群完全的悲观主义者和宿命论者,他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后便一蹶不振,在精神上完全受制于冥幻中的神。所以他们创造的神话充满了人对自然的恐惧和神秘,将人的能动性贬低到最低,将神抬高到无以复加的绝对高度。美洲和非洲的部落神话与巫术仪式以及印度的神话等就是这种类型。与“粗野的儿童”相反,存在着一种“早熟的儿童”。这种民族过早地发展了人类的自觉理性精神,并把这种理性精神上升到神权的高度而下化到氏族统治的天赋神权之中。这种畸形儿缺乏民主精神和创造精神,完全屈服于神权的领域而使得自觉的理性精神“压倒了原始生命力”[18],所以他们创造的神话缺乏想象和幻想等人的内在的生命律动,古埃及神话就是这一类。在人类童年时期的希腊,当时的物质水平虽然处在较低的层次,但是希腊人却拥有相对完善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希腊人,在他们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已经站在文明时代的门槛上了。”[4]97他们不是完全的悲观主义者或宿命论者,在面对奇幻的自然现象时,既把它当成人类的敌人,又把它看作人类的保姆;他们民主、天真、淳朴、粗犷,他们在辛勤的劳动实践中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意识,获得了关于自然界的最基本的认知,同时也拥有敏锐、饱满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古希腊人拥有具象化和不分主客二元的神话思维的特点。他们根据人类最初的生命体验,把最原始的生命冲动与内在的理性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根据自己的理智判断来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样,把人类的最初时的自我意识同纯真的儿童式的体验,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表现出来,产生了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作品——神话。因而,希腊人也就拥有了产生神话独特艺术魅力的“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天性”等特点,这也是只有在希腊社会中才能产生这种“最高的范式”的原因所在。同样,也正是由于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的希腊神话与当时物质生产条件的低下所产生的强烈对比,才使得这种“不平衡关系”显得尤为突出。

四、结语

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理论,其实质和核心是一种“相适应理论”。“不平衡关系”只是透过这种“相适应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现象。这种不平衡现象的产生是必然的,是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的,我们“不能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艺术的发展”[19];同时,希腊神话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所散发出的特殊的艺术魅力也是对这一理论最好的阐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33-634.

[3]王国维.人间词话[M].徐调孚,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2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米学军.马克思不平衡理论探析[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2).

[6]韩维禄.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J].当代经济研究,1999(11).

[7]刘求长.经济繁荣与文艺发展:不平衡·非进步·负面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00.

[11]董学文.马克思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M]//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二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181.

[12]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0:379.

[13]迦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768.

[14]里夫希茨.马克思论艺术和社会理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89.

[1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6.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17]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4.

[18]牛苏林.马克思论神话[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19]李虹.从希腊艺术的繁荣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5).

Abstract:Zhang Xuecheng refined on discriminating history style in all his life and was self-confident to create new style for later generations,because he had extremely high attainments in philosophy.The Origin of Doctrine i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Tong-Yi wa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is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He realized that the doctrine came from social practice and was gradually evolved and developed.He advocated to get rid of the old-fashioned concept and to establish new concept that considered doctrine should ge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Therefore,he correctly summed up the history evolution of two thousand years and scrupulously criticized the serious shortcomings of the official history.He advocated a new direction of historical compilation reform,which ha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evolution of historical compil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Key words:Zhang Xuecheng;exploration on Doctrine;direction of historical compilation reform;mix the style of Ji Zhuan and Ji Shi Ben Mo;the new synthesis of the 20th century

Continue to Advance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quires Basic Innovation Theory

LIU Chang-qi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Teaching and Research,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Hen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Zhengzhou,Henan 450002,China)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roken"five types of social formation".Since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s not completed, people still regar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five types of social formation", resulting in the"left"theory possessing many people's mind until now, which becomes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negativ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other hand,the lagging of the basic theoretical innovation makes modern Western economics become the guiding theory of economic reform,which has made some mistakes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Solutions include innovating basic theories of Marxism,deepening the re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 theory,solving the problem of unfair distribution and corrupt,meanwhile eliminating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left".Study on civilization type has initially broken through the"five types of social formation".The study gives the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provides the direction to create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asic innovation theory;five types of social formation;theory of civilization type

A New Study of Max's Unbalancing Relationship of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Artistic Production

LIU Yan-fu

(School of Liberal and Law,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3, 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unbalance of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artistic produc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viewpoint of Marxism.The"unbalancing relationship"is essentially a"mutual adaptation relationship",and it deeply roots in the special laws of arts development.The formation of this unbalancing relationship is not by chance.The artistic charm of Greek myths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this unbalancing relationship.

Key words:Marx;unbalancing relationship;adaptation relationship;the artistic charm;Greek mythology

An Explanation on the Thoughts of Key Characters of Modern Philosophy of Life Sciences—From a Viewpoint of Complexity System Science

GUI Qi-quan

(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 Bei 430072, 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thoughts of key characters of studies on the philosophy of life sciences,the author establishes that complexity system science is the meta-theory of the theories of the philosophy of life sciences,and suggests that a series of competitive research programs in the philosophy of life scien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 a complementary way.

Key words:philosophy of life sciences;complexity system science;natural selection;automatic adjustment mechanism;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Biology

Philip Gaspe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Notre Dame de Namur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Abstract:Philip Gasper writes the article 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ollowing essays discussing issues in the philosophy of biology.He makes a concise commentary on the main issues and discussions.The author claims that, in the 20th century, focusing exclusively on physics,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could hardly come up with proper models and concepts for such an important and successful science as biology.The philosophers of biology discuss deeply and fruitfully on issues including reduction,the unit of natural selection and sociobiology etc…

Key words:the philosophy of biology;reduction;natural selection;sociobiology;

Zhang Xuecheng:Exploration on Doctrine and Reformation on Historiography

CHEN Qi-tai

(School of Histo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F0-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8444(2012)01-0016-05

2011-10-18

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荀子诗学研究”(11CZW006)。

刘延福(1982-),讲师,主要从事文艺学与美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 超

猜你喜欢

神话马克思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马克思像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东方神话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