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华老师学术思想简介

2012-04-13刘立公指导严华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严师大椎艾灸

刘立公,指导 严华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 200030)

严华老师是平湖严氏化脓灸的第六代传人,毕生投入于灸法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对化脓灸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严氏化脓灸曾称疤痕灸、大壮灸,但严师认为灸后留有疤痕是其缺陷,大壮灸是与麦粒灸相比而言,唯其灸后化脓过程才是取效之关键,因此命名当以化脓灸为宜。严师主要的学术贡献如下。

1 守用严氏先祖对大椎穴定位的论点

严氏家传祖训云,大椎“在项骨三节之下,与两肩的巨骨穴相平,若往下数十四节,则与脐孔相平。”因此严师取大椎的具体方法是让患者正坐,两手掌心按膝,俯颈,可看到项根部高突的三个棘突,第三个棘突下的椎间隙较宽,且与两巨骨穴相平,即为大椎穴。严师认为,此穴不在颈7、胸1之间,而在胸1、胸2之间。

中国古代有“项骨三节”之说,如《医宗金鉴》:“项骨者,头后茎骨之上三节圆骨也。”现代解剖则认为:“在强屈项背时,项根部出现三骨突,即为第六、第七颈椎及第一胸椎”。“项骨三节之下”当在胸1之下,而X线下可见颈7与胸1间紧连,胸1与胸2间隙较宽。

严氏祖传大椎“与两肩的巨骨穴相平”。《针灸大成》卷六:“以平肩为大椎。”从1961年起,严师与其兄严君白合作,进行X线透视观察,在与巨骨相平的椎间穴上置以回形针或铅字,由X线作透视和摄片,见其投影在胸1与胸2棘突间。

若以胸2为第一椎骨,下数第十四椎,当为第三腰椎。故将铅字置脐中,X线显示亦为第三腰椎。现代《X线体层摄影术》也称:“脐孔,平第三、四腰椎之间。”因此以胸1下为大椎,则符合上述祖传“下数十四节,则与脐孔相平”之说,与《千金要方》卷十六所云“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也相合。因此,大椎当定位于胸1与胸2之间。若定在颈7、胸1之间,则往往高于巨骨穴,下数十四节亦不能与脐相对。

严师的取穴符合中国古代定位法,《素问·气府论》:“大椎以下……至骶下凡二十一节。”《医宗金鉴》:“尻骨者,腰下……五节之骨也。”即古人认为,背腰骶骨共21节。其中对尻骨5节之描述,与现代骶椎五节相合;而古代中医学认为背腰椎共16节,而现代医学认为背腰脊共17椎,古今相差一节。而从骶骨上数16节,当是古籍记载之大椎穴,恰在胸1、胸2间。

这一椎之差,疑是近代日本学者把西医解剖学的“脊柱”套用于中医古籍中的“背脊骨”所致,而中国学者将日本研究成果原封不动地带回中国,中日学者均忽视了中西定位的这一差异,从而铸成此错。依此推理,背部督脉穴及两旁膀胱经背俞穴均有一椎之差,均应下移一椎才是[1]。

2 探讨疗效与机制

1960年严师进入龙华医院后,对1961年至1962年用化脓灸治疗的初诊哮喘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得到有效率为79.6%。1963年、1964年与1973年继续灸治哮喘299例,所得有效率为70.6%。同时又测试了46例患者的白细胞,结果显示,灸前低于或高于正常值者,在化脓期多能调节至正常值(P<0.01)。灸后(化脓期间)嗜酸性粒细胞得以下降者,疗效较高;化脓期仍见下降者中的有效率达93.38%,二者均P<0.01,显示灸后其绝对数的下降与疗效相关[2]。

在灸后化脓期间,严师还对18例患者的脓液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其中17例均有多种细菌生长,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而患者白细胞总数却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也没有发生全身性的异常反应。可见灸疮化脓并非无菌性化脓,但也不是致病性炎症[2]。

1976年严师首先观察了玫瑰花环形成率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这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免疫指标。共检测了42例患者,结果表明,除重复临床有效率外,还看到灸前该两项数值正常者,灸后变化不明显;灸前偏低者,灸后得到显著提高(P<0.01),显示化脓灸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此项研究结果曾被1978年第一届全国针灸针麻会议录用,并作大会发言[2]。

以后,严师又重复观察了50例患者的细胞免疫指标,分批测了体液免疫、NK细胞活性和对发病相关及与辨证有关的指标,结果显示,灸后玫瑰花环形成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前次结果相合,分别为P<0.01和P<0.001,血清免疫球蛋白灸前偏低者灸后见上升,偏高者则下降,患者NK细胞上升(P<0.05)[3];血清IgE含量降低,嗜碱粒细胞数减少,cAMP低下者灸后明显升高[4]。

80年代末严师又与赵粹英研究员合作开展了“艾灸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的研究,用隔蒜灸法治疗32例,结果显示,灸前免疫功能偏低,灸后有趋向正常的迹象,其中OKT3、OKT4均得以上升,而正常值OKT8的变化不明显;NK细胞活性明显上升,白介素Ⅱ也显著上升,因此推测艾灸通过增强白介素Ⅱ的释放,促进NK细胞活性,以调整辅助性T细胞与抑制性T细胞的比值,从而发挥治疗作用[5-6]。

总之,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严师发现艾灸后多项指标朝着正常值方向变化,即原指标偏高者得以下降,偏低者得以上升,而正常者变化不明显,表明艾灸具有双向性的调整作用[3]。

3 研究影响因素

严氏祖传化脓灸所治哮喘患者多是缓解期的病人,以后严师指导研究生洪海国的研究也证实,化脓灸对哮喘缓解期的疗效优于发作期。中医学认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而研究的结果显示了艾灸扶正固本的作用[7]。

严师指导洪海国的研究又证实,化脓灸组疗效优于非化脓灸组。化脓灸后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绝对计数与脱颗粒能力减少或下降,cAMP含量上升,原来低下的OKT8数量得以提高,并由此降低了OKT4/OKT8的比值,纠正了T细胞亚群间比值异常,降低了血清IgE水平,上述指标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故能控制哮喘的发作。而非化脓灸组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因此化脓与否是取得疗效的关键[8-9]。洪海国的研究还证实,化脓量的多少与疗效相关,一定的化脓量是取得疗效的关键[10]。

4 探索热证之灸

60年代初严师在临床上已发现,哮喘之寒证和阳虚证的疗效较好。后又证实,偏寒型的有效率为77.8%,偏热型为56.8%,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2]。

严师对早期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也应用化脓灸治疗,患者在急性发作时也有实热证、阴虚证,灸后也有见效者。以后在从事“艾灸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的研究时,共治疗肺阴虚者13例,肺气虚者19例,选用隔蒜灸治疗,灸后两者的血、痰指标和全身毒性症状均得以改善,前者有效率为46.2%,后者为57.9%,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6]。而严师指导洪海国的研究也表明,哮喘的不同证型(阳虚、阴虚、无虚)各组之间,灸治的疗效无明显差别,即治疗阴虚也有效[7]。

因此严师认为,阴虚者当也可考虑用灸,但应四诊合参,考虑整体病情,选择适宜的病种和禀赋,再选用适当的灸法、灸时、灸穴、灸量,及灸后调摄护理妥当,以确保灸疗的安全;否则难获预期效果,甚至产生意外。总之,化脓灸对寒证、阳虚证较为适宜;对阴虚者亦可使用,但要慎重,处置得当;而阴虚火旺致津液亏损者,或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则当禁灸。

5 设计制艾器具

《医宗金鉴》:“凡灸治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即艾灸必须达到足够的刺激量。而严师认为,艾灸的刺激量不仅取决于艾炷壮数的大小和多少,更取决于艾炷紧密度,因此平湖严氏化脓灸所用艾炷均以模具碾压,此乃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严师在祖辈模具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设计了能碾压三种规格艾炷的制艾器,并获批了专利,为灸治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严师坦言,目前中国针灸已申遗成功,而化脓灸方法简便,特色鲜明,疗程较短,数次即可,适用于许多慢性痼疾,疗效肯定,且能重复,亟宜发扬光大。希冀有志于此法的青年针灸工作者,能潜心于临床,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拓思路,扩大治疗病种,并进一步探讨其产生效应的物质基础,以造福于人类的健康。

[1]严君白,严华.大椎求源[J].上海针灸杂志,1989,8(4):33-34.

[2]严华,顾明华,杨锡珍,等.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299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5):29-30.

[3]陆元桴,陈汉平,杨蕊英,等.针灸对虚证机体 NK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及其机理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1):46-48.

[4]严华,时培凤,王秀娟,等.化脓灸对哮喘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89,8(1):17-19.

[5]赵粹英,严华,顾法隆,等.艾灸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0,9(4):1-3.

[6]严华,赵粹英,陈汉平,等.隔蒜灸治疗难治性肺结核患者的疗效观察[J].针刺研究,1992,(4):243-246.

[7]洪海囯,陈汉平,严华,等.化脓灸对治疗支气管哮喘不同阶段证型与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7,17(6):325-326.

[8]洪海囯,严华,陈汉平,等.化脓灸治疗哮喘若干影响因素的分析[J].针刺研究,1992,(4):237-239.

[9]洪海囯,陈汉平,严华,等.化脓灸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3,12(2):59-60.

[10]洪海囯,何思伟,睢久红,等.化脓灸治疗过敏性哮喘中化脓量与疗效的关系[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7):28-30.

猜你喜欢

严师大椎艾灸
艾灸大椎、百劳、涌泉穴缩短静脉输液反应病程的疗效观察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本期话题:你还敢当严师吗?
地震云
小数字大生活
大椎穴适宜的人群和使用宜忌
大椎穴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