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2012-04-13高彬刘远正
高彬,刘远正
(1.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畜牧兽医站,重庆涪陵 408107;2.重庆市涪陵区江东街道畜牧兽医站,重庆涪陵 408003)
丘陵地区生猪养殖很容易受到亚热带气候的影响,入春时节气候变化较多,若养殖管理跟不上变化,易引发细菌性疾病,2~4月龄仔猪最易感染沙门氏菌,成年猪发病较少。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急性副伤寒会造成仔猪死亡,但临床较多的是慢性副伤寒,病猪发育迟缓会给养猪业带来经济损失。
一、发病原因
从血清型来看,各地分离的猪沙门氏菌病病原体血清型很不一致,其中最为主要的有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此外,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的发生。
二、主要症状
仔猪副伤寒从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型副伤寒主要呈全身败血症症状,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1℃以上,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鼻、眼有粘性分泌物,病初期便秘,后期腹泻,常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部分仔猪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会出现紫色斑,病猪迅速消瘦,低头呆立,步态摇晃,体温下降,不久便衰竭而亡。副伤寒慢性型在临床上最常见,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精神不振,常堆卧在一起,开始有食欲,后期废绝;有的病猪死前喜喝脏水;有的病猪皮肤上出现湿疹样变化;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最后极度衰竭而亡;慢性型病程多在半个月以上,有的甚至长达2个月,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急性病猪主要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有典型的病变在盲肠、结肠,甚至回肠。可见肠壁淋巴滤泡肿胀隆起,以后发生坏死和溃疡。肠黏膜呈弥漫性坏死性糜烂,表面被覆一层灰黄色或黄绿色易剥离的麸皮样物质,肠壁粗糙增厚。重症病例,肠壁大片坏死脱落,肝、脾和肠系膜淋巴结常可见到针尖大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
三、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仔猪副伤寒的预防,应特别注意初春时节温度变化不定,做好仔猪圈舍的保暖,中午仔猪可适当晒太阳;圈舍保持清洁干燥,食槽要经常洗刷,粪便发酵处理。加强饲养管理,初生仔猪应争取早吃初乳,并提前补料,以防乱吃脏物,断奶分群时,不要突然改变环境,猪群尽量分小一些。仔猪断奶前后(建议28日龄),口服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较大规模养猪场发病后,应将病猪隔离治疗,猪舍彻底消毒。未发病的猪可用药物预防,在每吨饲料中加入金霉素100 g或氟苯尼考(50~100 ppm),可起较好的预防作用。
(二)治疗方法
1.治疗药物常用氟苯尼考,其口服量为每天20~30 mg/kg体重,分2~3次内服;肌注量为每天10 ~30 mg/kg体重,分2~3次注射,连用4~5 d,如果病情较重的,可多用2~3 d。
2.将大蒜5~25 g捣成蒜泥内服,每天3次,连服4~6 d。
3.磺胺间甲、土霉素、新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也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