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代性教学初探
2012-04-13李光辉陈天涯
李光辉,陈天涯
(1.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4;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文史系,湖南 长沙 4102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代性教学初探
李光辉1,陈天涯2
(1.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4;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文史系,湖南 长沙 410205)
为了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兴趣和动力,应当在教学中突出其时代性,把中国近现代史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拉近该课程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讨论式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实现“纲要”课程历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统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代性;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从2007年春季学期起普遍开课,几年来的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怎样进一步把握纲要的教学内容,兼顾大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与学习兴趣,达到该课程育人铸魂的教学目标,已成为教学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突出纲要课教学的时代性,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最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 纲要课注重时代性教学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纲要课讲述的是历史,但重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这门课程的开设寄予了深切的期望。然而从教学效果来看,这门课程还存在着社会叫好但学生不叫座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纲要课的教学内容知识旧、道理空、距离远。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初中、高中、大学都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而且初中和高中各有教材两册、总计60多万字,内容详实、图文并茂,高教版纲要教材却只有29万字。这就使得纲要课程与中学历史在很大程度上重复。对学生而言,进入大学已经是三度重复学习这些内容。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看到课程的名称及教材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还要学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内容和中学一样,没有任何新鲜感,而且和以后的工作也没多大关系,更让人乏味和反感的是课堂上过多地空讲大道理,连中学历史课的趣味性都没有了”。纲要课与大学生当下的学习兴趣及未来的知识储备距离过远,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学习热情,教学效果自然难尽人意。
其次,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近几年,教师对纲要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可贵的研究与探索,如目前被普遍认同并推广的专题式教学。但严格说来,它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教师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并没有脱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且,专题式教学往往信息量过大,跨度过长,远远超过了大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甚至历史专业的本科生都无法完全消化。学生接受不了这些丰富的内容,只能被动地记录、背诵教师及教材上的观点。加上历史教学中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史实框架模式化、人物评价简单化、事件评判教条化等教学硬伤,结果是适得其反,直接扼杀了大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不用主动思考,又缺乏逻辑思维的锻炼。纲要课最后成为只要简单记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经验教训等考试要点的“学分”课。
第三,学生思维活跃,渴望独立思考。纲要课的教学对象现在基本上是“90后”大学生。他们更追求个性独立,渴望自我表现。虽然他们年青,思想不够成熟,但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成为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接受知识的渠道也更加广泛。他们对当前的时事政治、国际局势都抱有极大兴趣,愿意去了解与时政热点相关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脉络,并力图去把握其中的历史规律。他们注重独立思考,拒绝抽象、枯燥的说教,不愿意接受单调的被动型教育。因此,教师也不能再一味宣读讲义、埋首教材,而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改变教学策略,积极引导他们对纲要课程的学习热情,才能避免“90后”的张扬个性所带来的逆反心理和消极应付的学习态度,有效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最后,纲要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必需注重时代性教学。以史为鉴,借古喻今,历史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对现实的价值,“对历史的沉思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处境”[1]696。开设纲要课程,就是要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2]418。而通过彰显历史教育的时代感和感染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天然兴趣”,也是国外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现实生活,用理性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纲要教学有丰富的时代性内容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3]3就时间维度的连续性而言,在历史合力的作用下,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任何节点的内容都或多或少地决定和影响着今天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当今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几乎都能从近现代史中追根溯源、找到依据。这就给纲要课程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时代性资源。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答疑解惑,及时消除大学生思想认识的误区。
比如有关改良与革命的争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晚清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以及清末“新政”逐一比较,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取得巨大成就,怎样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也属于经济层面的改良,但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落后腐朽的封建统治,为什么清政府没能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戊戌维新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但又为什么失败?清末“新政”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可为什么还是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为什么说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是一脉相承的?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就能得出社会发展过程中革命与改良是交相并用的结论。具体而言,历史常态一般是改良,但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历史条件下,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才能解决问题;同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因此,革命与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两大历史任务,二者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通过对革命、改良的得失进行实事求是的比较和分析,既能教会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又能纠正告别革命论的错误观点。
又如所谓的“西藏问题”。这是近代以来,一些帝国主义势力从侵略中国、争霸东亚的目的出发,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有计划分阶段地制造出来的,直到今天,西方一些反华势力仍然在极力鼓噪。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西藏问题”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英国制造的,目的是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变成英属印度和中国以及沙俄势力范围之间的缓冲地区;后期是美国反华势力制造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幕后主持,企图把西藏作为遏制和分化中国的突破口。因此,“西藏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历史上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的产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民族问题或宗教问题。通过对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西藏主权的叙述,以及对今天国际势力插手西藏的险恶用心的揭露,让学生明白“西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历史事件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场域中,引导学生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来审视中国近现代史、看待中国问题。这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全面性,也能调动其关心国内外大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其它如“新疆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也是如此。
再如2009年轰动一时的“圆明园鼠首兔首法国拍卖事件”。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焚烧圆明园后,十二生肖铜兽首构件流失海外,目前已有5件被爱国人士出资购回祖国。2009年这一拍卖风波引起了国内民众的意见分歧,并在网络上激起剧烈的争论,很多大学生也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学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就可以在课堂上就此展开一个小型讨论会,同时把历史上法国在越南和阿尔及利亚犯下的殖民主义暴行、煽动卢旺达大屠杀与现在法国的伪人权假仁义姿态以及力主军事干预利比亚的真实意图等事实进行对照,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分析中去认识和把握这一事件,认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本质和丑恶嘴脸,并从中学会应该如何正确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还有钓鱼岛事件和东海问题。中日关系是这几年大学生最关注的时政热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历史脉络清晰地展现给学生。2010年12月《浮生六记》佚文《海国记》钱泳抄本原件在北京拍出1325万元。钱泳抄本原件的抄录时间为道光三年(1823年),比日本人所谓的发现“尖阁诸岛”(即钓鱼岛)的时间还早了61年,因而被称为是钓鱼岛归属中国的铁证。另外在1893年,慈禧太后又将钓鱼岛赐给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做采药用地。通过对日本如何吞并硫球群岛、侵占台湾以及二战后美国如何转交冲绳“治权”等史实的介绍,说明钓鱼岛主权无可争议地属于中国,并揭露日本所谓东海中间线的目的所在。最后再提到2010年9月28日中俄两国元首发表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5周年联合声明》中提出要伸张历史正义、彻底清算法西斯罪行,等等。把生动形象的历史和现实细节结合在一起,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把握历史逻辑,而且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挖掘中国近现代史与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让学生从历史中寻找现实问题的根源,了解到今天的发展来源于历史的积淀;又从历史到现实,以史为鉴,在现实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今天的世界。教师要不断丰富、充实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库,并充分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这才能拉近纲要课程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纠正大学生对这一课程知识陈旧、道理空洞的片面认识。
三 适应纲要时代性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课堂仍然是教学最主要的阵地。为了适应纲要课程教学的时代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讲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启发、讨论、演讲、辩论等学习方式,加强课堂互动,提升课堂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把这门课程的学习变成一个展现个性、培养兴趣、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的过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保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弱化教师的控制性。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真正做到师生之间人格平等。学生能从教师这里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信任、理解,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精力也会更加集中。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将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提炼整合并与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的问题联系起来,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深刻的理论论证、坚定的政治立场、生动的语言描述感染学生,让学生走进历史、接受历史,在师生之间架设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展互动式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这难以适应大学生已掌握了较为系统的历史知识这一基本现实。因此,要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形成更加开放的课堂互动模式。师生有针对性地共同探讨问题,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同时,把课堂提问、讨论、演讲、辩论与课后阅读、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在社会和媒介的第二课堂中继续学习、思考、探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行讨论式教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合理选择讨论内容,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从当前热点问题的入手,教师可以预先布置讨论主题,让学生进行精心准备后进行全堂课讨论;也可以在课堂讲授中就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种现象、甚至一段世界大背景随机开展小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灵活把握、合理调控,避免讨论流于形式或过度情绪化。讨论结束后,教师还要画龙点睛,点评学生的发言,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知识,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历史知识的有限,激发其求解的渴望,进而带着问题在课后主动拓展阅读,达到提升思想的目的。
总之,纲要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探索。通过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完美结合,激发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纲要课程的吸引力,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教学实效,真正发挥历史教育的“咨政育人”功能,纲要课也才能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1] 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ontemporary Spirit Teaching in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LI Guang-hui1,CHEN Tian-ya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hangsha 410074,China;
2.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Chin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 to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and motivation in studying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draw near the distances betwee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real life,teachers should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spirit of this course in teaching process.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eachers will greatly promote students'learning desires through exploring the inner logical sequenc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hot issues,which have attracted great concern of the students.Teachers shoul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l by involving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discussion,improve the teaching result and br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history into full play.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contemporary spirit,teaching
G642.0
A
1671-1181(2012)01-0106-04
2011-09-18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时代性问题研究”(湘教通[2010]243号)。
李光辉(1973-),男,湖南桂东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