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创新人才与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2012-04-13刘建国

关键词:知识结构创新型应用型

陈 坚,刘建国

(湖南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应用型创新人才与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陈 坚,刘建国

(湖南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创新型人才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与技能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中层次的创新人才,主要由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并具有自己特色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人格结构。高校应该针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培养。

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人格结构

自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制定后,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部门与地区都需要广泛开展各种创新活动,都需要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对应用型创新人才还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位。正因为如此,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指导。只有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和培养目标进行厘清,给予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位,才能为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辟一条正确的道路。

一 应用型创新人才定位分析

创新型人才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与技能型,社会需求量大又迫切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创新人才,但目前理论界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说法颇多,没有达成共识。笔者认为,要给应用型创新人才一个科学的、准确定位必须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

首先,从教育层次上看,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教育都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但他们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各有侧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是属于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属于中等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是属于较低层次的创新人才。把创新型人才分为研究型、应用型与技能型是非常必要的。不进行这种分类必然会导致理论和实践上的模糊,各级各类高校和不同学历层次的高等教育就难以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有准确的定位,那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与途径上也会模糊不清。当然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但可以使各级各类高校在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方面有明确的定位。如果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和各种不同学历层次的高等教育都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那么就会取消不同教育层次的区别,因此笔者认为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本科教育都应该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

其次,从创新层次上看,研究型创新人才主要是专门从事科学技术含量高、理论性强、难度大、要求高的高层次与专门领域的各种创新活动,主要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大型项目、产品的设计、研制;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的开发研究;各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高层次管理与决策创新的研究;大型艺术设计与创作以及其它各种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活动。技能型创新人才主要是培养创新难度小、创新要求相对较低的各种创新型人才,主要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创新;操作技术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工作方法与服务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这些创新活动科技含量低、理论性不强、要求不高,主要是在实践中摸索或总结出来的,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是培养创新难度和创新要求属于中等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主要是从事中小型项目与产品的设计、开发与研制;中小型企业的设备与工艺改造;中小型产品的更新、完善与完美;中层与基层单位的管理与决策创新;中小型艺术设计与创作以及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中层次的创新人才。这些创新活动的高科技含量与理论要求虽然没有研究型创新活动那么高,但必须掌握一定的高科技知识、技术、方法与行业的基本理论,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最后,从创新岗位上看,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为大型企事业单位、高层公共管理机构以及专门的设计、研究机构输送高级优秀人才,工作性质是难度大、要求高的研究、设计、产品开发,宏观管理与决策,大型策划、设计与创作等工作。他们是国家各行各业的精英,是我国知识创新、理论创新、科学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的主力军与领军人物,创新的目的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高速、高效、高质发展,是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这一宏伟目标的中坚力量。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工作岗位的性质主要是进行生产、操作办事与服务。创新的领域狭窄,主要是生产工具、操作技术、工作方法与服务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创新目的主要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与服务的质量、效率与效益。本科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层和基层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工作岗位性质主要是中小型项目、产品的开发研究、设计制作;工艺技术与生产技术的改造与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微观管理与决策以及经营策划、艺术创作等,创新的范围非常广泛。创新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变化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各种社会需求与心理需求发展变化的需要。

总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定位是:由本科教育培养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基层单位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中层次的创新人才。

二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应用型创新人才定位分析使我们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由谁来培养,创新的层次要求以及为社会什么样的岗位培养等方面有了明确的认识,然而要培养真正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仅仅有这些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具体的分析,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着重加强哪些方面的培养,才能真正为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指导。笔者认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是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与人格结构三个方面。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结构定位分析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与载体,然而不仅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不同,而且每个同一专业、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也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与主攻方向不同,所要掌握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也不一样。笔者认为,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围绕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与特长以及主攻方向去掌握相关的知识、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进行创新活动的知识结构,也就是应用型创新知识结构。在基础知识方面,除学习必需的课程外,必需加强有关创新理论、方法、技术与策略的学习与掌握,学校与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与途径进行这些方面的宣传、教育与指导。要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不充分掌握创新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与策略是根本不可能的。在专业知识方面,主要是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与主攻方向去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与策略,因为只有自己感兴趣、有特长的领域与方向才容易成功。因此,学校与教师要因材施教,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与途径教育、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去选择专业领域与主攻方向,要深入到这一领域的前沿,尽量掌握最新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与成果。总之,必须始终贯彻“为创新而学,为创新而教”的理念,尽量指导、帮助学生搭建一个有利于创新活动并具有自己特色的知识结构。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智能结构定位分析

智能结构是指智力与能力结构,这是确保创新活动能够高速、高效、高质进行并能获得最佳成果的结构系统。应用型创新人才在智力、能力的培养上应该有侧重,必须建立一个有利于应用型创新活动的最佳智能结构。

1.从智力结构看,主要包括观察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五个方面。尽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都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培养,但更要侧重于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思维与创造想象力的培养。

(1)要侧重于敏锐、细致观察力的培养。创新实践证明,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动大多是国家或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规划课题与项目,不需要科研人员自己去探索发现。然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动涉及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涉及到社会各个生活领域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各种需求与需要的发展变化,具有随意性与不确定性特点,需要人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更要加强敏锐、细致观察力的培养,要善于观察行业的发展变化,善于观察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善于观察人们心理需要的发展变化,善于“明察秋毫”,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捕捉到创新的契机。学校与老师都要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与指导。

(2)要侧重创造思维与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思维与创造想象是进行创新活动必备的心智技能,离开了创造思维与创造想象任何创新活动都无法进行与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都必须加强创造思维与创造想象力的培养。然而,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创造思维方面更应侧重直觉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思维反应要灵活、敏捷,善于比较分析、善于举一反三。有人说,想象有如长有翘膀的天使,它不受时空的制约,飞越古今,飞向未来;它大可以充塞宇宙,小可以邀游原子;它可以钻进现实尚不能及的领域,在里面作试探性的“旅游”。作为一个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想象力丰富,善于联想,主意多、点子多,经常有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新想法、怪念头。学校与老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与途径加强学生创造思维与创造想象力培养的教育、指导与训练。

2.从能力结构看,需要培养的方面是很多的。但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来说,应侧重于以下能力的培养:

(1)自学能力。也就是自己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钻研,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知识更新、理论更新、技术更新、方法更新、产品更新、材料更新加快,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要能够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掌握本行业本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新动态以及社会需求的新发展、新变化,不断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与调整,否则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动手能力。也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要进行创新活动就必须反复做实验,那么就必须心灵手巧,实验、装配、调试、测试、产品模型制作等方面都很熟练。如果动手能力差,是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3)交际与协调能力。作为一个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仅仅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才华是不够的,必须善于交际、善于协调好各种关系,能够尽量赢得更多人的支持与帮助;能够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为创新活动服务;能够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为创新活动服务。

(4)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强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无论是理工科还是社会科学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都必须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善于选择研究方向,善于收集情报信息,善于处理、取舍资料信息,善于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善于撰写科研论文与专著,等等。

(5)应变能力。科学研究与创新是一种艰难而复杂的活动,有很多的变量,有很多的不可控因素存在,容易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与事情,作为一个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应变能力强。遇事沉着冷静、头脑反应敏捷,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意想不到的紧急或危险情况;善于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或实际际需要调整、修改实验、科研方案或计划;善于处理自然灾害、社会矛盾引发的一些问题。

(三)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格结构定位分析

创新型人才都必需塑造创新型人格,尽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在人格结构上有一些共性,但也有一些差异性,在培养过程中也应该有侧重。笔者认为,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在人格塑造上主要应侧重以下方面:

1.良好的品质。主要是围绕爱国主义情感这一核心因素而形成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这是所有创新型人才都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是他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动力系统、力量源泉。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也必须有强烈的爱国情感,有美好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这样才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才会焕发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才会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去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才能确保创新方向与创新行为的正确性。科学研究与创新是兴国之策、强国之路,不是个人的好恶行为,更不是个人获取名利的筹码。因此,培养良好的品质始终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首要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

2.积极进取与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更需要具备积极进取与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上进心强,敢于想别人不敢想之想,敢于走别人不敢走之路,敢于做别人不敢做之事,总是能不满足于现状,总是顽强拼搏、奋发向上,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3.顽强的意志品质。创新活动是一种意志行为,需要顽强的意志力作支撑。凡是创新型人才都必须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是要培养吃苦耐劳、愿守清贫、甘耐寂寞的品质。科学研究与创新是艰难的跋涉与攀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与心血,需要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毅力。其次是要培养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能够承受得住各种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能够承受挫折、失败的打击。其三是培养较强的自控力,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反应。胜不骄、败不馁,自信而不自负、自强而不自傲、自律而不自满、自主而不武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良好的心态与正确的行为方式;能够正确看待金钱、荣誉与地位,不受它们的诱惑而泯灭良知、丧失人格。

4.勇于质疑与批判的大无畏精神。无私无畏,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他人的观点与科研创新成果,寻找它们的不足或可以更加完善、完美的方面,进行改革或创新。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由于他们创新性质与特点的要求,更需要培养这种精神。

5.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品质。科学研究与创新需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与条件。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也必须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品质,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甘为人梯。

总之,创新是艰难而复杂的活动,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要驾驭的不只是创新活动本身,还要驾驭自然、驾驭社会、驾驭自我,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是多方面的。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应该针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与人格结构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培养。

[1] 杨 洋.构建新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169.

[2] 庞 辉,丁德惠.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科技信息,2009(32):379.

[3] 赵 峰,陈 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试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55-57.

[4] 严新平,谢峻林,李志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构思[J].理工高教研究,2009(1):477.

[5] 尹福玖.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6):85-87.

[6] 樊 华,周庆贵,刘平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2):55-58.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Positioning of Training Goals

CHEN Jian,L IU Jian-guo
(College of Humanities,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China)

Innovative Talents are divided into academic talents,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The application-oriented innovative talents are of the middle level who pursue the innovative activities in all walks of life and who are mainly cultivated i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hese talents are required to possess particular knowledge structure,intelligence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structure so as to develop well.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innovative talent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uch talents purposefully and strategically.

applications;innovative personnel;intelligence structure;structure of knowledge;personality formation

G640

A

1671-1181(2012)01-0098-04

2011-10-02

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09]321号)。

陈 坚(1964-),男,湖南湘潭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创新型应用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