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转型及产业生态重构
2012-04-13余博
余 博
(湖南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转型及产业生态重构
余 博
(湖南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低碳经济转型,是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对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低碳转型方面对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转型进行了探讨,并从完善低碳政策、培育低碳文化,制造低碳标准、鼓励低碳竞争等方面研究了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生态重构。适时推进我国产业低碳转型,有助于我们赢得低碳经济时代的国际话语权。
低碳经济;产业体系转型;产业生态重构
经济发展总是在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下实现的,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话题,而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在化石资源面临枯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拥有世界先进减排技术、掌控国际经济话语权的发达国家开始谋划国际贸易的新脸谱。通过碳关税、碳交易主导国际经济贸易秩序,成为未来发达国家控制和遏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低碳经济转型、强化低碳经济时代的国际经济贸易话语权、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是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应当推进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转型与产业生态重构,这也是未来很长时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
一 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动因
低碳经济被认为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和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低碳经济正在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劲力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社会经济模式,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模式越来越凸显其弊端,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推进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转型与产业生态重构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讲,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因来自于如下方面:
(一)资源环境约束呼唤发展低碳经济
椐测算,全球煤炭的储量大概在9000亿吨,约能开采147年;石油天然气大约还可以开采40-60年[2]。中国能源资源品种丰富,其中以水能和煤炭最为丰富,蕴藏量居世界第1位和第3位;然而,优质化石能源相对不足,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探明剩余可开采储量目前仅列世界第13位和第17位。由于人口众多,各种资源都显得相对稀缺,人均能源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探明储量只有135吨标准煤,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51%,其中,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人均的70%、11%和4%,即使水能资源,按人均也低于世界人均量[3]。
现代人类文明发展都是建立在“碳燃烧”的基础之上,目前我们使用的近90%能源都是碳基能源,这些能源的碳燃烧导致大量温室气体(CO2)的排放,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巨大灾难。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40年,10%的全球人口(约5亿-6亿人),将成为“气候难民”——被迫迁往其他国家。2050年将发生全球规模的粮食减产及物价高涨,物种将消失15%-37%。中国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研究表明,到2050年,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将消失一半,导致中国23%的人口将生活在缺乏融水的环境中;温度上升、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将会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产量比2000年下降14%-23%,极端天气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将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减缓甚至衰退,严重威胁中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4]。
(二)国家社会责任呼唤发展低碳经济
从能源消耗来看,根据国际能源暑发布的201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披露,2009年中国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而美国消费了21.70亿吨油当量,中国较美国高出4%,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据英国石油(BP)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占全球的20.3%,超过了占全球19%的美国。201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9.5%,一次性能源消耗达32.5亿吨标准煤,能耗强度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电力、钢铁、有色等8个行业单位产品平均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也就是说,中国以9.5%的全球GDP产出消耗了20.3%的全球能源,高能耗特点明显,这也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炮制的新“中国威胁论”的重要依据之一。统计显示,中国过去十年间的GDP年均增幅达到9.2%,而同时期的能耗增幅却高达12.5%,我们的能耗代价远超过了我们的经济所得[5]。
从碳排放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人均排放已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排放总量也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排放大国。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2008年中国的碳排放量为69亿吨,占世界排放总量的22%;到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将接近100亿吨,占世界排放总量的33%;到2030-2035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将接近峰值,达到130亿吨,届时按照理想排放目标,全球总排放量将控制在260亿吨,中国的碳排放量将占世界排放总量的50%[6]。可以说,中国的低碳行动将决定全球节能减排的成败。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必须主动承担其节能减排的重任,以避免成为世界“碳排放木桶”中的“短板”。
(三)国际市场竞争呼唤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产业体系的低碳转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谋求未来发展“制高点”、抢占国际市场话语权的的战略选择。面对传统能源枯竭的不可避免,在新一代主导产业的选择上,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进行战略部署的重点领域。以美国为例,奥巴马上任之后即推出“绿色新政”,以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取向,强调以技术革新来引领美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未来10年将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进行包括可再生能源、碳捕捉封存技术、绿色交通、智能电网等在内的节能环保前沿技术的研发。日本在过去30多年一直致力于新能源开发,在太阳能发电、风能、海洋能、地热、垃圾发电、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继续巩固本国在低碳经济领域的优势,日本政府相继推出了《新国家能源战略》(2006)、《能源合理利用法》(2008)、《福田蓝图》(2008)、《低碳社会行动纲领》(2008)、《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2009)等政策法规,并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的投入,开发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循环技术、低碳化石燃料消耗直升机、生物质能应用技术、高效能船只、智能运输系统、智能节能住宅等。欧盟更是率先出击,提出全方位的政策和措施,统领各成员国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以谋求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7]。
事实上,低碳经济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绿色产业已经成为未来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根据最新研究报告,2010年全球三大清洁能源领域(生物燃料、风能发电、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值已达1800多亿元。绿色产业不仅影响着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新领域。能否在未来具有重要影响的绿色环保产业领域具备竞争力,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考量因素。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球“绿色经济”的总量已达6千亿美元以上,预计到2012年这一数字将至少增加到1万亿美元。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明确提出,将在2020年开始向不符合碳排放标准的国外产品征收碳关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情。对我国来说,在低碳经济时代构筑产业绿色竞争力、赢得绿色经济时代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 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转型
产业体系主要指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构成。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转型,就是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实施低碳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和高碳产业低碳化运行,促进相关产业低碳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中国而言,必须正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推动低碳农业、低碳工业和低碳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一)推进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
以资源消耗获取农业经济增长是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农药的使用造成了环境污染、化肥的使用造成了土壤品质下降、小农经济模式和传统耕作方式使得产出效率低下……,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
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是把低碳经济理念引入农业生产过程,通过更低的自然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更低的碳排放取得更大经济效益的先进农业发展模式。低碳农业的实质就是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或再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与安全生产、高效生产的统一,使传统农业经济活动向循环、低碳的方向转化。打造低碳农业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经济活动。如推广类似于“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模式,即基面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桑,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物质能量循环系统;推动农产品绿色认证,打造规模化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模式,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模式,将农业生产、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提高农业的附加价值。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在发展低碳农业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应当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在低碳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低碳农业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构建低碳农业发展体系,大力宣传推广低碳农业模式,鼓励公众为低碳农产品买单,将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成效列入政府绩效考核的范围,形成“农民愿意、消费者乐意和政府满意”的低碳农业发展的体系推动力;三是逐步推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建设低碳农业发展示范基地、推动低碳农业发展项目的扩散与整合、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低碳农业等途径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壮大。
(二)推进传统工业向低碳工业转型
我国工业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随着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我国已成为公认的“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与“世界制造中心”同时产生的还有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特点。传统工业的高污染、高能耗以及低附加值的特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低碳工业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进传统工业向低碳工业转型,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和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为主要特点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工业经济活动的物质消耗最小化和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推进工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运行,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绿色工业发展模式。事实上,推动传统工业向低碳工业转型可以应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产业结构层面来看,应推动具有低碳特点的产业的发展;从产业内部来看,可以推动企业向具有低碳特点的产业链条的高端转移;从企业自身的运行来看,应将低碳理念贯穿于企业的运营过程之中,在原材料选择、研发设计、物流配送等方面都注重低碳环保,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实现低碳化运行。
低碳工业能否实现是衡量中国从世界制造大国向世界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标志,为此,需要我们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在建立支持低碳工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强制实施绿色工业产品认证制度;二是对低碳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支持;三是积极扶持低碳产业或企业发展,支持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支持企业将经营范围向高端转移(低碳区间)转移,不断提高产业或企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四是支持低碳技术发展,加速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有利于低碳技术转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和市场环境。
(三)推进传统服务业向低碳服务业转型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服务业就是低碳经济,事实上,尽管服务业对环境的影响没有工农业那样直接和显著,但是服务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会消耗和使用实体产品并产生一定的废弃物、废水和其他无形污染,对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8]。推动传统服务业向低碳服务业转移,就是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支撑,在服务形成、创造和提供的过程中实现最小碳排放的现代服务业。
目前,我国正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此过程中必须关注服务业在服务形成、创造和提供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减少服务业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污染的大量产生,倡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服务消费意识,避免或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动现代服务业科学发展。为此,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低碳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观念问题,明确低碳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促使服务业低碳化发展。
低碳服务业发展是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其良性发展需要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规范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服务业纳入相关法规的规制之下,综合利用法律、经济手段规范服务企业的行为;二是鼓励低碳服务的消费,形成低碳服务业发展的拉动力,引导消费者低碳消费,树立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三是鼓励服务企业参与低碳认证、开展低碳营销,使服务企业从低碳运行的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 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生态重构
产业生态一方面指产业系统能够实现内在平衡,反映了产业内部各子系统或各要素之间能够以一种合理的方式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产业内部各子系统和各要素在依存共生的过程中是如何有机地联结在一起的,即联结的纽带是什么。传统经济时代,产业内部主要的联系是功能适应和低成本追求,因此,如何实现产业上下游环节之间的有机衔接、共生共赢,如何有效降低成本,成为产业生态构筑的核心内容。低碳经济时代,除了功能适应和低成本追求,低碳考量成为产业内部联结的新纽带。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生态重构就是要以低碳经济作为产业或产业链整体追求的核心目标,以低碳考量作为价值链各环节联结的核心纽带,以低碳运行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打造全程低碳产业链,促使产业低碳化发展。为此,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完善低碳政策
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生态重构必须依靠低碳政策的保驾护航,完善的低碳政策有助于引导低碳产业发展、促使产业内部的低碳行动方向一致、步调协调。从特定产业的角度来看,完善的低碳政策应当能够促使不同产业链条的相关企业产生“低碳共振”,而政策一旦成为“低碳共振”产生的原动力,则对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将会促使这种共振产生更加明显和有力。本文认为,完善低碳政策一方面应当注重相关政策的配合与协调,建立低碳政策体系,而不是推出单一低碳政策,这就需要政府各部门通力配合、互相协调;另一方面,低碳政策应当着重对产业链条关键环节的刺激力度,依靠关键环节的带动作用加速整个产业低碳化行动的落实。
(二)培育低碳文化
低碳文化往往被认为是低碳消费文化,其实其应当有更广泛的内涵。低碳消费文化对拉动低碳市场、推动企业自觉生产低碳产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果一个产业内部如果没有低碳文化对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引导和规范,则低碳行动必然难以形成合力。本文认为,应当在产业内部培育低碳文化,使低碳行动成为产业内部的共同价值观和核心理念,这是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生态重构的关键所在。培育低碳文化,需要产业整体意识到最终低碳产品的形成需要所有环节的共同努力,包括资源提供方、研发设计方、生产制造方、物流配送方等所有环节。为此,需要我们在宣传低碳消费文化的同时,大力宣传低碳产业文化和低碳协作文化,使产业内的所有企业(或环节)都意识到自己对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生态重构所负有的责任,从而增强企业低碳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制定低碳标准
目前,关于低碳的概念虽然被广泛讨论,但人们对低碳标准还存在很多模糊认识,是否是低碳产品或低碳原材料,几乎所有产业都缺乏相应的明确标准,这就为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生态重构带来很多困惑。为此,必须加强对低碳标准的研究和界定。当然,低碳与否很多时候是一个比较的概念,但我们应当尽可能在比较研究和考虑产业现实及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低碳标准,从而使产业或企业的低碳行动有相应的评判依据。具体说来,制定低碳标准需要认真研究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未来的努力方向,采用标准分类和渐次提升的方法界定低碳标准,使低碳标准既有现实性,又有方向性,这是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生态重构不断提升层次、实现生态不断优化的重要环节。
(四)鼓励低碳竞争
在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竞争应当成为产业生态的应有内容。如果产业或企业不能够从低碳行动中获益,则这种行动必然缺乏持续性和内在驱动力。鼓励低碳竞争就是要为低碳竞争创造合理的舆论氛围,使低碳行动成为推动产业或企业成长的驱动力,让低碳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和利润,这是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生态重构的重要支撑因素。为此,要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通过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途径为低碳产品生产企业或低碳产业提供支持,鼓励企业之间的低碳竞争,使企业将低碳竞争作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在此过程中,政府还要充当好低碳竞争仲裁者的角色,使真正的低碳企业获得实惠,避免或消除以低碳为幌子的企业行为,这是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生态重构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四 结 语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低碳经济时代不断巩固和强化我国的产业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低碳经济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重要的机遇,如何在低碳经济时代及时进行产业体系转型和产业生态重构,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为此,需要我们时刻关注低碳经济时代国际经济技术发展变化的动态和趋势,不断审视我国产业低碳转型之路,适时推进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经营创新,为我国产业赢得低碳经济时代的话语权。
[1] 李 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1-44.
[2] [5][6]熊 焰.低碳转型路线图——国际经验、中国选择与地方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33-371.
[3]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84-91.
[4] 邢继俊,黄 栋,赵 刚.低碳经济报告——一个世界性的议题,正在改变着你我的生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1-22.
[7] 蔡海林.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3-162.
[8] 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的绿色产业革命[M].研究出版社,2010:123-125.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ystem and Re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Ecology Based on Low Carbon Economy
YU Bo
(Management Department,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futur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ng period of time which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 low-carbon economy.This paper analysis the cont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of motivation and also discuss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ystem and re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Timely promote transformation of low-carbon of China's industry will help us win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in low-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economy;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ystem;re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F401
A
1671-1181(2012)01-0009-05
2011-12-02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低碳产业链及产业绿色竞争力提升研究”(11YJA790190);湖南省软科学资助项目“产业结构弱质化背景下的产业体系转型及产业生态重构研究”(2010ZK3021)。
余 博(1976-),男,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低碳经济、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