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士生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2-04-13徐军海

关键词:博士生生源胜任

徐军海

(河海大学科技处,江苏南京 210098)

1 博士生源质量内涵及理论要素

1.1 博士生源质量内涵

博士生生源选拔作为博士生教育的首要环节,决定了博士生教育的发展规模,构成了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基础。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博士生源质量评价体系,对提高博士教育质量,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功底、较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意义重大。

博士生作为高起点的受教育者、高层次的科研人员和具有潜质的创新性人才的交集,其行为表现具有结构性、多维性和内隐性等特征。博士生学习是集课程学习、研究思考、创新学术为一体的多环节的过程,是一个张扬学术自主性、彰显学术研究性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质量是一种范畴概念,认知博士生源质量的内涵,需深层次透析博士生教育质量。不同的利益主体审视博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质量也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视角存在不同的质量标准,反映不同的质量观。本文分别从政府(行政链)、大学(学术链)和用人单位(生产链)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关系,来辨识博士生教育质量。

博士生教育质量可划分三个子阶段: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博士生源质量从宏观层面理解,就是博士生入学时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的总和。从行政链视野层面看,生源质量遵循的是目标适切观",强调的是达到或符合标准的程度。这里的标准是培养目标,即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学术链视野看,注重的是博士生的学术业绩与创新能力,反映的是一种内部质量,是一种柔性的要求,遵循的是 学术质量观",博士生源质量强调的是为追求学术卓越,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准备程度。从生产链角度分析,博士生教育质量关注的是培养结果,遵循的是 社会需求导向观",博士生源质量强调适应是未来职业胜任力的基础。

1.2 博士生源质量的理论要素

基于胜任特征理论模式,通过对博士生源质量的结构要素分析,可构建博士生源质量要素的结构模型,知识与技能属于表面要素,相对容易改进和发展,如学科专业知识、外语水平与应用、信息挖掘和知识集成表达等都可通过培训获得。自我概念、创新特质和科研动机属于潜在要素,是深层次的胜任特征。尤其是创新特质和学术动机,属于最底层的要素,难以评估和改进,但又是决定博士生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因此是最具有选拔的经济价值的胜任特征,是博士生源质量的核心要素。

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博士生源质量内涵和结构理论要素分析,按照胜任特征理论建模方法,我们可构建由知识与技能、自我概念、创新特质、学术动机四个维度,以及相应的胜任特征和行为指标组成多层次的博士生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1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是指博士生在完成学业所具备的学科专业知识并对有用知识的组织和利用水平,以及通过学术训练获得顺利完成博士学位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包括学科专业知识、自主学习、知识集成表达、外语水平与应用、信息挖掘五个胜任指标。

1)学科专业知识,是指具备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学习、科研等其他学术活动提供知识基础。行为指标包括专业基础课水平、专业课水平、跨学科基础知识水平。

2)自主学习,是善于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采取行动使其不断丰富,以实现学习或科研目标。行为指标包括学习计划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主动性。

3)知识集成表达,表现为能通过知识的有效组织和整合,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表达学术观点。行为指标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4)外语水平与应用,是指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利用其为学术或科研活动服务。行为指标包括外语阅读水平、外语口语水平、外语写作水平。

5)信息挖掘,是指关注学术前沿,能及时获得研究领域的最新信息。行为指标包括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2.2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博士生个体的态度、价值观或自我形象。博士生从事的往往是创造性劳动,其特点是具有探索性和高风险性,必须有面对失败的心理准备以及调适心态的能力。包括意志力、自信心、心理承压与调控三个胜任指标。

1)意志力,指博士生面对困境或逆境,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的个性,遇到复杂问题不退缩的自觉性,以及能坚持不懈完成遇到障碍的任务。行为指标包括自觉性和持久性。

2)自信心,是反映博士生对自己完成博士学业等其他挑战性目标自我肯定的程度,描述博士生独立决策的习惯和乐观面对困难的态度。行为指标包括乐观性和独立性。

3)心理承压与调控,是指博士生出现消极情绪能保持冷静并积极调整以乐观面对的能力。行为指标包括抗压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2.3 创新特质

创新特质是博士生个体在学业阶段一些持久而稳定的特点,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系统思维、反思与改进4个胜任指标。

1)批判性思维,是指质疑权威并提出问题所在以及解决的办法。行为指标包括质疑精神和推理能力。

2)创新,表现为在学术活动中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创造新理论或新方法。行为指标包括创新意识、洞察力、想象力、行动力。

3)系统思维,指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能够掌握全局,系统分析各部分和各环节中的复杂因果关系,选择和制定系统的方案。行为指标包括逻辑抽象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4)反思与改进,是能反思个人或团队表现,以采取更好的解决方案。行为指标包括自我反省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2.4 学术动机

动机是指博士生由科学研究职能特定需要引起的特殊状态和意愿,从而激发个体主观能动性。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同时还能将其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包括成就导向、研究偏好、团队合作、学术实训4个胜任指标。

1)成就导向,指具有时代使命感,攻读博士学位的动机是追求远大目标。在科研过程中设立挑战性目标,通过不懈努力来完成。行为指标包括理想程度和使命感。

2)研究偏好,指愿意并花大量时间从事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且享受其中乐趣。行为指标包括专业兴趣和奉献精神。

3)团队合作,是指能与导师或研究团队紧密合作,完成科研目标。行为指标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全局观念、分享精神、团队协调能力。

4)科研实训,指参加本领域的科学研究项目或课题,以获得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的素质和能力。行为指标包括动手实践能力、学术交流、科研成果转化。

3 博士生源质量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的博士生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建立多种评价模型。基于本文指标体系的含义及构建方式,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粗糙集相结合的思路建立数学模型。

3.1 确定评价指标集

按照上述分析,可确定博士生源质量评价的集合为以下三个层次:一级指标,维度指标集W=(W1,W2,W3,W4);二级指标,胜任特征指标集C=(C1,C2,…C17);三级指标,行为指标集X=(X1,X2,…X43)。三级指标之间从维度指标到胜任特征指标再到行为指标有确定的对应关系。

3.2 确定三级指标(行为指标)的指标值

按照行为指标的评分标准,由专家对评价对象进行打分。为确保专家意见的一致性,需对所征求专家的评价分数进行Cronbach α信度系数分析,检验其结果的一致性。如果α信度系数小于0.70,则需将结果反馈给专家进行调整,直至达到一致性检验的要求,才可利用评价的指标值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3.3 计算三级指标的权重

按照上文介绍的粗糙集确定权重的方法,先对行为指标评价分数的值进行离散化处理。然后由同一胜任特征指标集对应的行为指标组成决策信息系统,进行属性约简。然后,根据粗糙集理论计算信息量I(P)和重要度Sigp-狖a狚,最后将重要度归一化处理得到行为指标相对于对应胜任指标的的权重Wxi。依次进行,可确定所有的行为指标(三级指标)对应所属胜任特征指标(二级指标)的权重(约简掉的行为指标即权重为0)。

3.4 计算一、二级指标的权重

按照上文介绍的引入模糊一致矩阵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一、二级指标的权重。由专家根据学科培养的要求确定维度指标和每个维度指标内胜任特征指标的重要性排序,然后根据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建立模糊优先关系矩阵,并进一步将建立的模糊优先关系矩阵改造成模糊一致矩阵。尔后,就可利用方根法求出指标的权重Wci。依次进行,可计算16个胜任特征指标(二级指标)对应所属维度指标(一级指标)的权重和4个所属维度指标(一级指标)对应博士生源质量综合评价(V)的权重Wti。

3.5 计算结果

运用评价模型可计算博士生源的胜任特征评价值,维度指标值和质量总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排序和分析。

4 结语

建立完善的博士生源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博士培养质量的基础与前提,按照上述建立的博士生源质量评价模型,可计算博士生源的综合表现,从而达到评价博士生源质量的目的。

开展博士生源质量评价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方面,丰富了高等教育评价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博士生源采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和测量开展研究,可以推动目前我国考试评价制度由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嬗变,从而丰富考试评价制度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对于招考单位或招考导师选拔优质博士生生源、制定培养计划等环节具有较好地指导作用。评价的过程就是分析问题的过程,考生在客观地、科学地认识自己的同时,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了积极的诊断、改进和激励作用。

[1] 牛端.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 金凌志.理工科博士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识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

猜你喜欢

博士生生源胜任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的补短教育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