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的思考

2012-04-13徐继玲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

徐继玲

(华东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 上海 200062)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的思考

徐继玲

(华东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 上海 20006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着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和政治主张,反映着全体人民的价值共识和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党的事业的要求,高校要直面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内外影响因素,通过全方位的灌输教育、多层次的互动教育、多渠道的激励教育,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途径

0 引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并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地,其育人的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成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对确保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

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力。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提出至今,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同时也发现在大学生内化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存在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因素,削弱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价值多元化的冲突影响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认同

一般来说,社会价值体系主要由核心价值观和非核心价值观两大部分构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影响和规定其他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所在,也是稳定社会、抵御干预、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着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和政治主张,反映着全体人民的价值共识和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龙头,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坚强阵地,肩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的重担,应建立与国民教育相匹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高校国际化进程中,全球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高校也成为非核心价值观影响的重要领域,成为许多社会思潮汇聚和碰撞的重地。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摆脱了封闭的思想束缚,开拓了思想力和创造力,自我意识、成才意识和竞争意识越来越强,认同自我实现与服务社会相统一的理念;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的变化、个人利益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的改变等社会变革带来的多样性,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政治信仰淡化、理想信念模糊化等现象,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能力与社会道德认知水平之间有差距,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感性多于理性,从而影响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这无疑对高校肩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提出了挑战。

1.2 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与教育环境影响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部分分别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突出了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把握了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打牢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达到三个认同即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最终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然而,现有的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难以达到其既定的教育成效。

首先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不够。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容中强调以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引领,重点工作为培养创新人才,但现状是高校综合实力发展的考量中缺少对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具体考核指标,从而影响了创新人才体系的培养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结合,尤其是在人才的衡量标准体系中很难见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具体内容。另外,高校现有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尤其是教育途径,不利于大学生将核心价值观体系从思想认识升华为情感认同。尽管高校强调“全员育人”的育人模式,但核心价值观教育还是没有很好地融入到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中。在教育途径上,高校虽然已经在“显性”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中作了有益尝试,通过社团活动、社区共建等方式,激发了学习效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无意识的熏陶与有意识的教育是同等重要,高校还没有很好地通过“隐性”教育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实际效果。

1.3 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与教育效果的不一致影响大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广泛吸收和融汇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是实现人类最高理想的钥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归根结底旨在塑造大学生的政治理想、价值目标和道德品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解决个人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存在教学方法、手段过于僵硬、教育内容过于抽象、教育资源过于单一等现象,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还不够,忽视在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认知、判断、情感、理解和选择的重要作用,导致大学生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弱化,核心价值观理论不能成为指导大学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法宝,核心价值观教育失去了吸引力,难以为大学生向往和接受。在核心价值观教育队伍建设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政治辅导员、党务干部等承担了大量的教育责任,还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大格局,尤其是专业老师的教育影响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现有的思想政治课、形势政治课、党课、形势政治讲座等教学方式虽多样化,但有些教师与时俱进的能力有限,政治理论素养的水平不高,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教学内容的空洞和讲解的乏味都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高校教育者之间互动关系缺失,没有形成一支具有影响力的教师队伍,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关教案、课件、图片等资源库稀少,使教育者自我提升的空间小,影响了教育针对性。这样,既弱化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也无法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有实效。

2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的探讨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关键的是要将其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中,融入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实现过程中,使其内化为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动力和力量。为此,高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体系之间内在联系,构建符合大学生个体特性要求的教育体系。

2.1 全方位的灌输教育

高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重视遵循主导性、主体性、实效性、包容性原则,构建“四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即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相互。“灌输教育”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起点,要坚持在教育中以“点播式灌输教育”方法,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帮助大学生分辨清楚“六个为什么”的基础上,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一要把握好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前提。要坚持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让大学生初步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点,增强教育的权威性,同时要重视依靠班级党团组织、政治形势课、各类政治学习小组及各级党校的力量来巩固和深化已学的内容,将各级学习统一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中。

二是培养一支优秀的教育队伍是实现教育效果的保障。高校党务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社会科学理论教育工作者等是直接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队伍建设的源头把好关,更要加大对这支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与时俱进的教育和培训力度,要在提高其自身政治素养和甄别、分析能力中坚定政治信念,从而感染其教育对象。

三是打造一批教育精品资源是实现教育效果的重点。核心价值观教学大纲确定后,教学内容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要鼓励将教学内容与时政、社会和学生实际融为一体,避免教学的程式化。在鼓励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同时,要整合教学内容,鼓励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激发兴趣。高校间要重视教学模式的交流和整合,“独树一帜”的优秀思政教学格局不利于打造核心价值观教育精品课程。

2.2 多层次的互动教育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认同的基础上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所以,要从教育时间、空间、主体上进行资源整合,并在各个领域体现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之间的科学性和历史必然性。

一要强化理论认同,形成教育合力。高校要明确核心价值观教育领导体制,坚持党委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基层全面落实、职责清晰的工作格局;要在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在专业课、基础课教学活动、服务管理工作中有意识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还要同社会教育、大众媒体、家庭教育等结合起来,做到功能互补。

二要坚持正面引导,进行分类指导。从教育时间上看,核心价值观教育涵盖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中。要发挥教职工在教育互动机制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不仅要严格选拔和使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还要充分利用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和关工委老同志与学生近距离、常接触、易沟通的优势,以自身的党性修养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熏陶学生,从建设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角度确保全体教职工在教育中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同时要注重发挥朋辈教育优势,为学生营造崇尚先进、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三要以人为本,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利用各种科学新技术手段给学生创造反复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处理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互补关系,校园内的隐性教育是借助无意识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周围设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来达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处理好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关系,要根据大学生个体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利用好博客、微博等网络载体,强调校园网络的思想导向和舆论导向,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说服力。

2.3 多渠道的激励教育

大学生是积极向上的群体,其学习和创造的潜能和愿望强烈,关键是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给予启迪,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一要做好环境激励育人。发挥校园文化凝聚和规范作用,要在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廉政文化和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思想文化,让师生在文化建设氛围中通过身心和情感的体验内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利用好校园内公共设施折射的大学精神,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直观性和感染力;要加大学校道德环境的建设,通过形象物来传播价值,达到滴水穿石、集沙成塔的积累式的教育作用。

二要做好榜样激励育人。榜样就是社会价值的导向,高校要重视从学生身边树立先进典型,从价值导向的角度选择社会典型进校园,使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在内心深处产生对榜样敬佩、信服、信赖等心理体验和对崇高精神的向往和追求,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如央视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每个鲜活的实例都是践行社会道德的模范。许多高校也陆续在校园内开展感动人物的评选,成为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一项教育活动。

三要做好体验式激励教育。发挥体验式教育的辐射示范作用,创设精品讲座和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并利用好校庆、学生开学和毕业典礼、建国建党等各类节日重大契机对大学生进行主题教育,尤其要通过志愿活动等方式,让大学生亲临现场,感受大学文化魅力,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开拓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找到个体融入社会的结合点,使学生在体验中开拓视野、锻炼意志,理解核心价值观体系内涵。

四要做好制度激励育人。要从学校校风、校纪等制度建设中体现主流文化的力量,在大学生行为规范中强调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同时,为了鼓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取得更多更大成绩,高校要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项表彰项目,让教育者根据自己工作实际向最高教育目标奋进。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1-2.

[2] 谢晓青.高等学校推进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6).

[3] 任丽,窦胜功.在校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与教育引导[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1).

[4] 李爽,刘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5] 程祥国,詹世友,王健清.大学精神的奠立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

[6] 肖红艳.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4).

[责任编辑:刘海宁]

G462

A

1671-6876(2012)03-0301-04

2012-07-19

徐继玲(1975-),女,山东淄博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