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路径探究

2012-04-13江家华

关键词:淮安发展教育

江家华

(江苏省清浦中学, 江苏 淮安 223002)

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路径探究

江家华

(江苏省清浦中学, 江苏 淮安 223002)

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是淮安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的重大举措,是淮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文章从‘学在淮安“的内涵、品牌打造的意义价值和打造的路径三个方面予以阐述,重点从政府、部门、学生、教师、校长、社区等六个路程层面予以探究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

学在淮安;教育品牌;打造路径

0 引言

在2010年淮安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宗旨,积极适应、全力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要求,把‘学在淮安’特色品牌作为城市品牌的核心来倾心打造,不断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不断丰富‘学在淮安’的品牌内涵,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淮安第六次党代会上再次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均衡化,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精心打造‘学在淮安’品牌,着力构筑苏北教育高地。

本次会议为淮安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发了全市人民对于“学在淮安”的大讨论。

1 “学在淮安”释义

“学在淮安”是打造淮安教育品牌,是走出淮安、领先苏北、并驾苏南的必由之路,其内涵特质是极具淮安地域风格、底色、亮色、特色的做法、经验,通俗地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人精我新”。

“学在淮安”,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淮安教育,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市情与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理念、经验相结合,把遵循教育规律与淮安教育发展特点相结合,切实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淮安教育事业跨越式率先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品牌发展、创新发展,从而实现淮安教育“苏北领先、全省前列、特色显著”的品牌效应。这是市委市政府对淮安教育提出的战略任务、殷切期望,也是淮安540万人民共同的理想愿景。

当然,对于“学在淮安”,不拒绝任何不同的解读,包括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甚至不同政见,只要跟“淮安”与“学”两字词能联系上,都应该是“学在淮安”的内涵之意,即使狭隘理解为“在淮安学”“到淮安学”“向淮安学”也未尝不可。

2 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的意义

2.1 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是策应省委打造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发展的指示

江苏省政府于2011年7月正式批复《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根据批复,淮安市新一轮总规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2011年8月,省政府又采取“一市一策”,出台了《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淮安将融入长三角和沿海开发等国家发展战略,成为辐射周边2 000万人口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学在淮安”作为一个教育品牌,具有淮安名片的价值和功能。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为打造令人向往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新淮安,辐射周边城市作出更大贡献,势在必然。

2.2 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是基于当前淮安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作出的课题选择

淮安正在全力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需要依靠教育给予更加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提升教育的社会贡献度;依靠教育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提升城市品位;依靠教育改善社会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2012年9月,淮安市政府与江苏省教育厅签署合作协议在《积极推进淮安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合作协议》,这些都把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构建“全民学习型淮安”推到历史发展日程上来。

2.3 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是基于当前淮安教育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当前,淮安市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崭新阶段,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教育改革的发展任务越来越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的转变基本形成。科学规划新时期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已摆在面前。《淮安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淮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已经为未来十年淮安教育的“宏大叙事”绘就了蓝图,确立了以“三个优先”为主要内容的“优先发展教育”方针。

淮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教育发展与其地位不太相衬,相对于南通、苏州等教育发达地区,已形成“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如何实现“苏北教育看淮安”,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已迫在眉睫。

3 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路径探究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的事业,是指向人的智慧和心灵的事业。无论是现代化还是国际化,21世纪的教育都需要“品牌”,走“品牌”发展之路。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笔者认为应当从六个层面把握。

3.1 政府层面

政府,是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的主导、先决条件。政府是教育投入和监管的主体。从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的战略意义上讲,品牌所需的硬件都应由政府保证,作为政府必须大力提高领导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推进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布局调整、装备水平及各种设施等,都需要政府足够的教育资金投入,并确保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GDP增长比例,教育品牌率先在“苏北五市”中崛起。

“千难万难,领导带头,万事不难。”学者官员韦钰院士的“在中国,解决此类问题可以说十分困难,也可以比较快,关键在于领导的决策。领导重视了,问题就好办多了。”这也说明淮安领导者的重视对于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的重要意义。

目标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作为政府必须尽快制定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目标、工作意见等。制定好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的近期目标、长远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以及推进品牌发展的各项保障措施。

各级党委、政府还要贯彻落实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的重要职责,建立主要领导负责者、明确目标责任制,完善组织协调和督查考评机制。推动各项任务逐一落实,无扯皮、无遗漏,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争优创先,实施“101%服务”。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的新格局。按照“政府统筹、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原则,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3.2 部门层面

教育主管部门要自觉树立、强化品牌意识,主动实施“学在淮安”的品牌战略,高度认识教育品牌的价值和意义,用品牌意识整合办学理念和管理策略,激励全市教育者,增强教育系统的凝聚力、战斗力,提升“学在淮安”教育品牌的形象和知名度,提高淮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要制定全市教育品牌打造的战略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打造品牌、延伸品牌、保护品牌,发掘品牌的价值,发挥品牌的功能、作用,进一步把“学在淮安”教育品牌做大、做强、做精、做响。

诸如创建学习型、调研型、创新型、服务型等“四型”关工委,全力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将“周恩来班”活动品牌长期坚持下去;作为“诗词之市”,要建设、评比、推出品牌“书香校园”,实施“诗词进课堂”;开设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把地方文化与学校自身特点有机结合,形成百花齐放“一校一品”的地方文化视域中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格局;挂靠淮阴师院的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周恩来研究会等高校学术团体组织,积极参与具有地域特色的研究;承办像“一品梅”教育论坛、“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论坛”、“职教区域合作发展论坛”等大型活动;设立“学在淮安”科研基金资助扶持,加大投入力度,动员和组织广大一线教师参与科研,加强科研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早入门,快上路,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强化开展淮安应用型课题转级升型,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等。

3.3 学生层面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学生是教育品牌的基本要素,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并及时输送到就业岗位是打造教育品牌的根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素质就是学校的品牌。因此,打造教育品牌必须首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教育培养的目标、方法、内容、机制、措施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进行优化规范,形成先进、科学、特色的教育培养模式,更快更多更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各具特长的学生。只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各具特长的学生,学校才能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才能创品牌。

为此要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引导学校及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德育人、狠下功夫进行有效、高效教学,着力打造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生态环境,大力实施以促进体育、艺术、科技教育为目的的“333”工程。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懂得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要因校、因人因时制宜开设“特长课”,开展“特色活动”,谋求个性发展,形成各类特色人才,尤其是“职业特长生”。开展争做“四好少年”,争创“周恩来班”等展示“淮安学子”风采的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像“青少年发明家”、“未来科学家”“之类的比赛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在其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

当“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时,当作为“学在淮安”教育品牌的形象代言人的淮安学子在走向大江南北之时,“学在淮安”的教育品牌也就蔚然成风了。

3.4 教师层面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赢得教师才能赢得教育。学校的办学思想、创新理念、培养目标都要通过教师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建设一支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对于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此可依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方案,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实施教师知识更新工程,大力实施“百千万名师培养工程”,积极实施“三百工程”“十百千工程”“533英才工程”“特级教师培养工程”“千校万师支教工程”,推进“教师轮岗交流制度”。通过集中培训、挂职学习、高级研修甚至境外培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指路子、放样子、压担子”等途径,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培养和打造一批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学识底蕴较为深厚、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素养、结构合理、成果显著、深受广大学生拥护爱戴的师资队伍。

建立健全教师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争当被许嘉璐戏称为“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教师,领导要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新型人才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名师推评的各种制度,完善名师考核标准,开展名师沙龙、名师论坛、报告会,成立名师工作室,开展“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标兵、教研先进个人”等评比,大力推进淮安教师专业发展,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德才双馨的淮派名师。

使学校步入“特色学校培育特色教师,特色教师造就特色学校”的良性循环轨道,充分发挥名师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3.5 校长层面

陶行知认为,要评价一所学校,首先评价她的校长。因此,一所名校总有一个名校长,一个名校长总能带出一所名校。教育品牌的诞生,离不开品牌校长的努力。苏霍姆林斯基之于帕夫雷什,陶行知之于晓庄,蔡林森之于洋思中学,都是打造教育品牌成功的典范。因此,要想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必须建设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办学理念先进、文化底蕴深厚、有威望有思想、懂经营善管理的、有较高知名度的校长队伍。对“学在淮安”的内涵、特质有自己的解读,身体力行。对于这次千载难逢的“学在淮安”的历史机遇,能善于识别、勇于抓住、巧于用好。

他们要能因地制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心要热、头要冷、眼要准、步要稳”,要“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育特点”。要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要求,践行“学在淮安”教育信条,深化特色品牌的创建研究,最终形成鲜明、稳定、先进、科学的教育特色,外显于课程建设、文化积淀、管理评价等领域,内化为全校师生的精神气质、行为习惯、人格修养等。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可以实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促进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可提升其认识、规划其生涯,通过专家引领、理论学习、挂职锻炼、名校考察、实践反思等途径培养名校长,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注重淮阴中学、开明中学、实验小学等“人民教育家”名校长的引领辐射作用,成立名校长工作室,并推动校长定期交流制度。

3.6 社区层面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其中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效载体。

教育是面向社会的教育,教育品牌必须敞开门打造。教育在积极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必须广泛地吸引社会的参与。教育品牌打造的方向、目标和阶段性进展应该及时与社区、家庭等进行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当家庭和社区把学校当作可托付的朋友时,“学在淮安”的教育品牌才会越来越牢固。

积极营造学习型的社区,构建有品牌的社区教育示范区。社区、家庭参与“育才兴教”,实现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为此,要尽快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淮安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积极创建各级社区教育示范区,逐步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和村(居)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发展格局,基本满足社会各层次人群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应当充分重视家长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成立各级“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与“家长示范学校”等,提升淮安市民的文化素养与学习能力。

当然,以上六个路径要齐抓共管,都要硬,不能厚此薄彼。

我们认为,只要依据《淮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按照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要求,只要谋略得当、策划得法、推行得力,只要心诚求之,力行为之,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亦不远矣。

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责任编辑:孙义清]

G40-052

A

1671-6876(2012)03-0286-04

2012-08-21

淮安市社科类研究课题一般立项资助项目“打造‘学在淮安’教育品牌路径的研究”(淮社科[2012]11号)

江家华(1975-),男,江苏淮阴人,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社会科学研究。

猜你喜欢

淮安发展教育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