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田雄二郎的清廷国家观述论

2012-04-13刘建军

关键词:清廷同构家国

刘建军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村田雄二郎的清廷国家观述论

刘建军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堪称当代日本中国学代表的村田雄二郎出版了大量涉华著述,从社会学、政治学等角度对鸦片战争至清末的清廷国家观的变迁做了阐释,由“天朝定制”、“家国同构”、“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等论点构成了其理论架构,与我国史学界的相关研究相比,角度新颖,确有可借鉴之处。另一方面,日本学者的立场也不乏偏颇之处,作者在对其批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村田雄二郎;清廷;国家观

知识分子是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和传承者,其著述对一国民众的政治认识以及当局对外政策的制定具有重大影响。辨析日本知名学者的清廷国家观既给我们理解近代中国提供一个全新角度,又对理解这一国家观和中日关系的关联性大有裨益。在当代日本学者中村田雄二郎的清廷国家观①他所说的国家是指包括主权、领土在内的民族国家,又具体划分为中央和地方。具有典型意义。村田(1957-),本科、硕士就读于东京大学,研究中国哲学,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1988年任东京大学讲师,1990年在北京学术研究中心任客座讲师,1999-2000年任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员,2007年任东京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和中国近代史,在日本学界地位举足轻重。著有《从中国视角看世界史》《20世纪中国史——中华世界与近代》等。译著有《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等。他将清廷国家观限定在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以时间为主线,结合其间满汉官僚、地方绅商、清末新政后出现的新军士官、新式学堂教师、学生、留学生、实业家、记者等社会各阶层的国家观,论述了清廷国家观的变迁。本文拟以其《近代中国的王朝、国家、社会》等著述为据,在对其清廷国家观及其变迁进行述论的基础上,剖析其精神实质、思想根源和动机。

一 家国同构、天朝定制及其变迁

首先,清朝沿袭了历朝历代的家国同构统治理念。村田认为清廷借鉴北魏拓跋氏的汉化政策,在统治理念上采用“家庭-家族-国家”家国同构政治模式,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一脉相通[1]86,家与国在组织和权力结构上采用森严的家长制,实施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家国同构理念通过科举考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出身寒微的被统治阶层也能通过科举制度跻身官僚阶层,巩固了君主专制统治。家国同构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占主要地位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6。地主、商人、官僚、高利贷商人四位一体,土地可自由买卖,商人、农民都能跻身地主阶层,封建国家统治稳如磐石。

其次,天朝定制的精神实质。村田认为清王朝君主专制国家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性质迥异。清廷奉行一统垂裳,以位于天下核心的真命天子为顶点,从中心向周边延伸,形成等级森严的世界体系,不承认其外部存在对等的主权国家。划分等级并非根据人种、民族、宗教、语言等民族性指标,而是受到教化与否[3]41。其外交理念是属国自主,琉球、朝鲜等只要接受中国册封,奉正朔,绝不干涉其内政和外交[3]45,且朝贡贸易中受益者是各藩属国,绝不同于近代殖民主义的血腥掠夺。这就是持续了两千年的天朝定制,亦称华夷秩序。据此观念,即便是外族,只要服膺中华文明,也能承天命而拥天下。清廷宣扬努尔哈赤母亲梦见雪羽金爪神鹰直扑己怀,遂身怀有孕,以证明其是真命天子[4]12-16。康、雍、乾三代据此理论积极汉化,将清朝统治正当化。通过科举考试跻身统治阶层的汉族知识阶层亦视其为正统政权。这是清廷坚守天朝定制的主因。列强的近代民族国家与传统帝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是具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而非皇帝。异族政权清廷对此讳莫如深[3]44。

再次,天朝定制的具体体现及其衰微。鸦片战争后,清廷打出天朝定制旗号,不愿与英夷平等谈判。虽同意开放五港、割地赔款等条款,文书中承认两国官方形式上的平等,但从未应允其常驻外交使节、谒见大清皇帝。列强通过最惠国待遇不断获得领事裁判权和协关税制度等特权。清廷不以为耻,反而认为最惠国待遇的利益均沾表明天朝一视同仁,皇恩浩荡,这只不过是传统的厚往薄来的夷务政策的延续而已。亚罗号事件后,迫于列强压力,清廷将其对外政策由“夷务”改称“洋务”,允许外国使节常驻北京,官方文书不再用“夷”字。1861年,将礼部理藩院更名为总理衙门,并向条约国派遣公使,设立驻外公使馆。自此,清朝和外国才建立对等外交关系。但直到1873年,清廷一直固守《大清会典》规定的谒见皇帝时的三跪九叩仪式,列国公使强烈反对。经交涉,双方同意以鞠五躬替代,谒见场所并非列强所希望的宫中,而是皇帝谒见朝贡使节用的紫光阁,说明在国家礼仪上仍未脱离华夷秩序下的外交=朝贡的这一思维。从李鸿章的外交政策可以看出,19世纪70-80年代,大清官僚的对外认识依然局限在册封体系框架内[3]45。直到1894年,外国公使才被允许到宫中拜见大清皇帝,实现了对等外交。华夷观念渐次淡出,天朝定制名存实亡。

第四,村田对天朝定制的评价。他指出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相比,天朝定制的民族、领土和主权观念相对薄弱,导致19世纪后半期国土不断沦丧。他列举生蕃事件进行说明。1871年,琉球渔民漂流至台湾,多数为生藩所杀。1873年,全权公使副岛种臣就此征询清廷见解,答复曰生蕃乃化外之民,无处罚权限。依近代国际法,这无异于宣告放弃主权。翌年,日本遂出兵台湾[3]42。

由上述可知,村田雄二郎论述了清朝根据儒家礼教理念对内实行家国同构,对外实施天朝定制,导致清王朝国运日渐衰微。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以后,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实力大增,摆脱长达千载的教会控制,形成近代民族国家。村田认为这是世界各国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典范。和入主中原皈依儒家的清朝类似,蛮荒民族突厥后裔横扫东罗马帝国,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后皈依伊斯兰教,建立奥斯曼帝国[5]98-126。然而,在列强蚕食下,于1853年解体。清廷因受华夷秩序思维禁锢,夜郎自大,近代化进程步履蹒跚,迟早会蹈土耳其覆辙。尽管教义不同,支撑家国同构和天朝定制的儒家思想与中世纪的神学在扼杀文明进步上具有共性。清朝为了维护其统治的正统性,奉此为圣典。这一观点还是中肯的。遗憾的是村田竟说“列强等主权国家为扩大利权而互相竞争、弱肉强食在当时来看是不可逆转的世界大势”[3]45。言外之意是日本当时出兵台湾,悍然发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和列强一道瓜分中国都是合理的。应予以批判。

二 群雄发难——国内思潮及各阶层的觉醒对清廷国家观的冲击

在列强炮舰外交下,天朝定制日渐衰微,而家国同构国家观依然根深蒂固。清入关初期曾实施留发不留头的政策,满汉矛盾激化。后民族大融合消弭了这一民族仇隙。清朝积弱多年令国人大失所望,怨声载道。这颇似元末反元的民族情绪。清朝是外民族政权这一点令其统治的正统性开始受到置疑[3]40。汉族官僚、地方绅商、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开明士人等开始向清廷的国家观发难。

首先,汉族官僚、绅商、各阶层的崛起对清廷统治的冲击。太平天国运动、捻军等削弱了清朝统治。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官僚组织团练武装自卫,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功被任命为南方诸省督抚,享有就地筹饷权,又是洋务运动的主角,左右中央政局。军事、行政、财政权从中央逐渐转移到地方,地方分权倾向凸显。张之洞、刘坤一等和列强签订《东南互保约款》,对皇权构成重大威胁,清廷统治阶级内部裂痕凸显[3]40。各州县将部分行政权力下放给乡绅、商人等地方精英,以补充官僚机构的基层组织。绅士充当团练,称作“局”,维持治安,还参与粮税征收,从事水利、教育、土木、慈善等公益事业,辅助地方官工作。这一趋势在城市行会等商人团体中也很明显,以公局为自治机构,负责征税以及其他业务[3]49。冯桂芬、郑观应等被科举制度边缘化的洋务派知识分子经营洋务,充当外国商社买办,西学知识丰富,因专为地方督抚充当幕僚,深谙官场,对传统的郡县制度和形骸化的科举制度、捐纳弊政有颇多批判。另外,经商绅士和谋得官职的商人成了气候。清末新政后,一批新军士官、新式学堂教师、学生、留学生、实业家、记者等社会阶层出现,形成民族主义的主体,高举富国强兵和民权立宪旗帜,提出参政要求。居住开放口岸的精英们和外国人接触机会多,民族意识萌芽较早,不仅关注本地区、团体和血亲的利益,也开始关注国事[3]53。1909年10月经议员选举,各省咨议局开幕,各省绅商加强横向联系,与地方督抚抗衡[3]59。

其次,民族、自治、民权思想对天朝定制、家国同构清廷国家观的冲击。村田指出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明士大夫对领土沦丧忧心忡忡,遂萌生民族共同体观念[3]45。康有为召集开明官僚、士人,创立保国会,慷慨陈词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论贵贱任人宰割”,提出“中国”概念,并以“保全国土、国民、国教”为宗旨,以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共同体来取代王朝体制,以此保国、保民。较之天朝定制,领土、主权、民族意识大为加强。保全国教亦即儒家思想说明其注重忠君思想,并非反清。然而,守旧满族官僚上书“保中国而置我大清国于度外”[3]38。

梁启超在著述中指出近代国家是指“针对一身、朝廷、外族、世界而知有国家”,而清廷“只知有国家,且以国为一家私产”,清国人尚不具备“国民”资格,是仅有“天下”和“一己”观念的“天下之民”,缺乏“国家意识”的一盘散沙,这是清国积弱根源所在。当今世界已非国家、而是国民竞争的时代,要与列强的“民族帝国主义”对抗,国民须发扬爱国精神[3]46。与主张维护“国教”的康有为相比,梁启超的国家观更为激进。何启、胡礼垣在《新政真诠》中说:“公平乃国之根本。公则无私,平则无偏。君民无二事”。这一时期,清末民权思想家从批判私有天下的君主制角度对君主专制体制进行反思。依据“天下为公器,国事为公事,公事公办”原理重新审视君民关系。这里的“公”是指公局、地方公事、国事公论之“公”[3]56。19世纪90年代,郑观应最早倡导引进议会制度,“设立议院以示大公无私、上下一体”[3]55

19世纪末,明末顾炎武的“封建论”在开明士绅阶层传播,对地方自治主张影响很大,其实质是在批判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度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分权思想。郡县官僚回避制和任期短、科举官僚不在出生地为官致使官民隔阂,胥吏跋扈。应从当地公正有德人士中选任乡官、乡职,委任地方行政实务[3]52。黄遵宪认为“郡县社会设置官吏虽为公,政体是私有的”,因此应设当地乡官,实行自治,“封建世家得利,可去郡县专政之弊,自治会从乡到县到省乃至全国,会达共和之郅”[3]55。梁启超说:“欲行民权,宜先兴绅权”,绅是指连接官和民的地方绅士,主张允许新兴城市精英参政[3]55。

再次,学会、申报等为言论活动提供了舞台。19世纪末,精英分子们开始跨地区广设学会,保国会、颇具地方议会色彩的南学会等规模最大。梁启超说“欲行民权,应以学会为起点”,学会已成振兴绅权、民权的重要舞台。1872年,《申报》创刊,19世纪80年代前半期随着电信开通,普及到京津地区,成为全国性报纸。1895年,发行量达15 000份。内容上至朝廷上谕下至无赖斗殴,涉及政治、社会。由于媒体的发展,地域上、阶层上互不往来者通过报纸结成读者纽带,思想沟通,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舆论和公论,获得了“大家都是中国人”的认同感,对近代中国“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3]54。

由上述可知,村田认为地方绅商、城市精英在顾炎武、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民族论、自治论、民权论的影响下要求自治、分权,对清廷的家天下国家观造成了冲击。这一论断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村田未意识到上述社会精英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等弱点,忽视了人民群众是绅商、知识分子的后盾这一点。没有人民大众的支持,一切社会政治运动注定会失败。村田也未提及废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才是根绝家天下国家观的根本途径。村田也未意识到只有废除旨在强化君主专制的科举制度,民权思想才有望实现这一点。

三 苟延残喘——清廷为维持天朝定制、家国同构统治的种种尝试

外有八国联军侵华,内有各地要求自治,清廷统治如风中残烛,为了迟滞覆亡进程,遂尝试各种政治改革。村田雄二郎概括了这一时期清廷的各种尝试并进行了评论。

首先,“中国”、“中华”与“大清”三位一体。清廷将百日维新定性为“康逆新法即乱法”,视保国会的“中国”提法为大逆不道,上谕中使用“朝廷”或“大清”字眼,而在《新政上谕》中“中国不此之务”、“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甚”等,频频使用“中国”一词。八国联军入侵后,慈禧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说明尽管大清国的东洋宗主国地位已荡然无存,但清廷在思想深处还把列强看作蛮夷,认为割地赔款与汉初、宋朝等的和亲政策并无二致。清廷强调“大清”、“中华”、“中国”三位一体,清朝皇室就是中华、中国的代表。中华代表着包括附属国在内的华夷秩序圈,中国是指清国本土[3]39。清廷认为若只用“朝廷”、“大清”字眼,康、梁等汉族知识分子精英会用“中国”、“中华”等提法“煽动反满情愫”,君主专制的王朝和四万万中国人的民族国家之间的裂痕会日益扩大。为证明清朝统治的正当性、延缓清王朝的统治覆亡的进程,意念上的天朝定制和家国同构统治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清廷为维护天朝定制以及家国同构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扑灭太平天国革命之后,清廷本着中体西用的理念,亦即在不触动以儒家思想为支撑的家国同构和天朝定制的前提下,大搞洋务运动。正如维新派揶揄的那样,中学之“体”和西学之“用”的组合无异于“牛体马用”。甲午战争的战败证明洋务运动的破产。富有爱国心、想有番作为的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派的辅佐下进行了未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君主专制和科举制度的具有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温和的百日维新。因不为守旧派后党所容,昙花一现后夭折。1901年1月,清廷发布“新政上谕”,实施了官制改革、设立学堂、废除科举、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改革,具体措施多是戊戌变法的翻版[3]57。甲午战争败于蕞尔岛国日本,清朝朝野震动,意识到立宪政治优越于君主专制。迫于舆论压力,清廷发布《钦定宪法大纲》:“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神圣不可侵犯”,立法、行政、司法、陆海军统率权、外交悉归皇帝,不付议院议决,皆可独专。废除军机处,实施责任内阁制,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3名内阁成员中满人八名(宗室占五名)、汉人四名、蒙古人一名。官僚辅助实施行政职能。中央设资政院、地方设咨议局,相当于议院,地方公事及其他庶政由各省绅民负责,权限限定为“建言权”,意在削弱咨议局和官府的对抗[3]58。臣民具有规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在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自由。非照法律规定,不得加以逮捕、监禁、处罚。臣民应专受法律所定审判衙门之审判[6]45-76。财产及住宅无故不加侵扰,按照法律所定有纳税、当兵义务。

再次,清廷改革受挫以及对日本的影响。《钦定宪法大纲》旨在模仿日本《明治宪法》,给专制统治披上时髦的宪政外衣,其家国同构、天朝定制国家观没有丝毫改变①预备立宪进行不久,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宪法大纲没有发挥法律效力。,清廷彻底丧失民心。迫于形势,废除了科举制度,削弱了君主专制的基础。趁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武昌首义,各省相继宣告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3]61,其天朝定制以及家国同构国家观以失败告终。德富苏峰(1863-1957)曾说家国同构和天朝定制导致“支那人重孝轻忠,以家为重,国家观念淡薄,亦无近代意义上的国家组织,中原乃外族之竞技场”[5]232。这和康梁的观点颇为类似。本文认为康梁这样说是为了拯救民族于水火,而德富苏峰的目的是鼓动日本政府侵华[7]。村田的立场与德富苏峰基本接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清廷的天朝定制、家国同构国家观迟滞了其近代化进程,而日本根据国情善用家国同构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加速了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美国逼迫日本开港之前日本是自治性极强的藩国体制,外压下,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举国一致态势。幕末时期与西方接触较早、已经资产阶级化了的萨摩、长州等强藩的下级武士不满轻能力、重门阀的幕府统治,利用传统的天皇权威,倒幕成功,自上而下实施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殖产兴业三大国策。为此,实行资本主义性质的地税改革。五世纪,王仁将《千字文》进献天皇以来,儒家思想在日本扎根[7]256-279,但是日本由于没有引进科举制度,一般庶民为了生计多学一些实用学问,为其近代化打下了基础。三井、三菱等因支持新政府军倒幕,受到扶植。和始终是全国的大地主的清皇室不同,天皇、藩阀官僚都拥有各财阀的股份,已经资产阶级化了。中小资产阶级未得实惠,掀起自由民权运动。国内混乱,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期望行将化为泡影。武力弹压之后,制定《明治宪法》,确定天皇主权,握有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和军权,议会和各国务大臣协赞实施的原则。为在意识形态上加强天皇制国家的合理性,元田永孚等汉学家参考清廷的家国同构体制,制定《教育敕语》,对儒家思想的“尽忠不能尽孝”[8]86理念稍事改动,强调忠孝一致、忠君爱国一致,将天皇神格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综上所述,村田雄二郎指出清廷国家观在列强炮舰外交下,经历了由“一统垂裳”到“列国竞争”,亦即从天下到国家的变化过程。对外随着华夷秩序崩塌,社会各阶层深感国家处于存亡之秋,近代民族国家意识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绅商要求地方自治,汉族官僚尾大不掉,近代中国出现了类似于欧洲近代市民社会的萌芽,反满情绪弥漫全国,清朝家国同构统治如风中残烛。这一观点确有合理之处。另一方面,村田站在大国沙文主义立场上宣扬列强弱肉强食的合理性,旨在美化从甲午战争到二战前的日军侵华的罪恶行径。再者,他宣扬近代中国的满汉矛盾,明显忽视了2000年来、尤其是清入关260多年来,满族经过民族大融合已成为具有强大的内聚力的中华民族的一员。他无视地方自治、军阀混战给近代中国造成的巨大危害,依据日本二战后实施地方自治制度的事实,强调地方自治的合理性,言下之意不希望看到统一强大的中国。近代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欧美列强在中国形成均势,无一能独霸中国,而且,中国民众反帝运动风起云涌。顽冥不化的清廷正是列强借以奴役中国的工具。天朝定制和家国同构国家观正是维护清廷统治的意识形态,欧美列强对此表示默认。而德富苏峰、内藤湖南等日本近代学者煽动清国地方自治和满汉矛盾,拟趁乱浑水摸鱼,将清朝发祥之地东北分裂出中国据为己有。伪满洲国的建立正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的。进而宣扬日本吸收了儒家文化,比满族更有资格入主中原,将清廷的天朝定制经过加工炮制出大东亚共荣圈。村田雄二郎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一脉相承,应予批判。

[1]隅谷三喜男.德富苏峰与山路爱山[M].日本:中央公论社,1996.

[2]沙健孙,马 敏,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溝口雄三,村田雄二郎,宮嶋博史.社会と国家[M].東京大学出版会,1994.

[4]内藤湖南.内藤湖南全集——新支那论:第5卷[M].筑摩书房,1997.

[5]德富苏峰.七十八日游记[M].民友社,1904.

[6]内藤湖南.支那时局的发展[N].大阪朝日新闻,1911年11月11-14日.

[7]神岛二郎.德富苏峰集[M].筑摩书房,1978.

[8]平川祐弘.和魂洋才的系谱[M].河出书房新社,1987.

(责任编辑 郭庆华)

Murata Yujiro’s View on Na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LIU Jian-jun
(School of Politic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hanxi 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Murata Yujiro,famous for his Chinese studies,has 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China - related works.And from view of sociology,and political science,he explained the changes in view on nation of Qing dynasty over the period from the Opium war to the late Qing.Murata’s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constituted by“heavenly custom”,“official power,gentry power”,“local autonomy and concentration of power”.Compared with the relevant studies made in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 circle,his achievements suggest a rather new direction for us.On the other hand,there are some position biases in Japanese scholars.By refuting them,the author puts forwards his own personal view.

Murata Yujiro;Qing Dynasty;national and social values

D0;D691

A

1000-5935(2012)05-0066-05

2012-01-09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104104802);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1005506)

刘建军(1965-),男,河北安国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译审、博士生,主要从事比较政治学研究。

猜你喜欢

清廷同构家国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高等代数教学中关于同构的注记
家国两相依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