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运动员赛后血乳酸水平的比较分析
2012-04-13沈艳梅
沈艳梅,王 珏
(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4)
乳酸是人体供能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运动时乳酸生成和乳酸清除的代谢变化是掌握运动强度的灵敏指标。通过血乳酸的测评对运动训练的控制,运动水平的评定,以及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重要的、科学的指导作用。20世纪60年代,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M a d e r首先将血乳酸指标应用于游泳。近二十多年来,血乳酸作为我国游泳训练中常采用控制训练的生化指标,为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所重视。
本文对不同距离、不同泳姿、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比赛后的血乳酸进行比较;以及纵向观察了伴随成绩提高相对应的血乳酸变化。希望对广大教练员在运用血乳酸监控游泳训练中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浙江游泳队56名运动员,男25名,女31名。平均年龄为17.99±2.62。其中国际健将7名,健将17名,一级运动员32名。
1.2 研究方法
记录2008年3月-2009年10月期间全国冠军赛、全国锦标赛、全运会浙江游泳队56名队员所有预决赛成绩并测试赛后血乳酸,共计389人次。血乳酸测试的血样采集时间为50m、100m、200m赛后3m i n;400m赛后1m i n,采集手指指尖20u l全血,测试仪器为德国E K F B I O S E N C-L I N E乳酸分析仪。运动后乳酸峰值有一个变化曲线,短距离项目运动后大约2~4m i n达到峰值,而长距离项目运动后血乳酸峰值在即刻至1m i n出现。并且,只有运动后血乳酸的最高值才能更好解释运动后能量代谢过程。由于每个队员乳酸峰值的出现时间有差异,故而选择目前比较通用的时间采集血样。50m、100m、200m赛后3m i n;400m赛后1m i n取血。
1.3 数据统计
经核对后所得数据使用S P S S 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以±s表示,用独立样本t检验作显著性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
2.1 不同距离游泳比赛后乳酸水平的比较
表1 不同距离游泳比赛后的乳酸水平±s)
表1 不同距离游泳比赛后的乳酸水平±s)
距离 50m(n=49) 100m(n=96) 200m(n=109) 400m(n=38)B L A(mm o l/L) 11.23±1.89 13.25±2.15 13.80±1.81 11.41±2.32
对各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取P<0.05为显著差异),结果为50m赛后乳酸水平与100m、200m赛后乳酸水平相比较有显著差异,而与400m赛后乳酸水平相比较无显著差异。100m和400m赛后乳酸水平有显著性差异,与200m赛后乳酸水平无显著差异。200m和400m赛后乳酸有显著性差异。其中200m赛后乳酸水平最高,100m次之。
2.2 不同性别游泳运动员赛后乳酸水平的比较
表2 不同性别游泳运动员赛后乳酸水平的比较(x±s)
由于男子组与女子组成绩差异较大,所以对不同距离游泳比赛赛后乳酸按男女分组来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不论男女,200m赛后的乳酸水平均最高,100m次之。以不同距离来看,男子组的赛后乳酸水平均高于女子组。50m、100m、 200m、400m赛后乳酸水平男女组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不同泳姿比赛后乳酸水平的比较
表3 不同泳姿比赛后的乳酸水平(x±s)
对各个泳姿的50m,100m,200m赛后乳酸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取P<0.05为显著差异),蝶泳与其他各泳姿赛后乳酸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他泳姿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其中仰泳赛后乳酸水平最高。
2.4 不同年龄段运动员赛后乳酸水平的比较
表4 不同年龄段运动员赛后乳酸水平±s)
表4 不同年龄段运动员赛后乳酸水平±s)
年龄段 13~16岁(n=85)17~20岁(n=186)21~24岁(n=47)B L A(mm o l/L)11.58±3.0812.79±2.3812.99±2.44
参加比赛的浙江游泳队运动员年龄主要分布在13~24岁,按常用的年龄分段方法,以4岁为一个年龄段,将所有浙江参赛队员分为13~16岁、17~20岁、21~24岁三个年龄段。对各个年龄段赛后乳酸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取P<0.05为显著差异),13~16岁组与17~20岁组和21~24岁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13~16岁组赛后乳酸明显低于17~20岁组和21~24岁组;17~20岁组与21~24岁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5不同距离赛后成绩与乳酸水平的纵向比较
?表5 不同距离赛后成绩与乳酸水平的纵向比较±s)
?表5 不同距离赛后成绩与乳酸水平的纵向比较±s)
50m 100m 200m 400m第一次 成绩(s) 26.62±1.11 61.12±3.80 134.01±8.41 252.66±9.47B L A(mm o l/L)9.93±1.63 12.03±1.86 13.48±1.44 11.16±2.37第五次 成绩(s) 25.58±1.30 60.70±5.75 133.85±9.07 250.57±8.75B L A(mm o l/L) 11.15±1.08 13.32±2.20 13.81±2.05 11.99±2.45
由于纵向观测的时间较短,仅一年半时间。故选取间隔时间最长的两次比赛做比较,比较其50m、100m、200m和400m赛后乳酸水平及成绩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表5显示,经过一年多的系统训练和多次比赛,比赛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赛后乳酸水平也相应的有所提高。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为50m、200m、400m成绩和赛后乳酸均无显著性差异;100m赛后乳酸有差异(P<0.05),但成绩无统计学上意义。
3 分析与讨论
3.1 不同距离游泳比赛后乳酸水平的比较分析
游泳项目中50m~400m距离均属大强度运动,由糖酵解供能所占的比例较高,运动后血乳酸的水平也较高。乳酸是糖酵解时产生的,随着时间的延长,开始堆积,但当运动强度下降到有氧能量供应时,堆积在肌肉中的血乳酸又可以渐渐消除。即当运动员游速下降到最大摄氧量以下强度时,由于氧摄取量大于耗氧量,乳酸的消除加快。因此,400m、800m、1500m随着距离的延长,乳酸也随之下降,而100m、200m是以依靠产生乳酸的无氧糖酵解能量供应为主的运动,乳酸的消除率小于产生量,并在体内堆积。200m项目虽然有氧能量供应比例要高于100m,但依靠无氧糖酵解能量供应的时间更长,所以乳酸堆积的更多。因此,200m项目在游泳比赛中是运动强度最高的[1]。本研究血样采集时间为50m、100m、200m赛后3m i n;400m赛后1m i n,基本符合乳酸峰值出现的规律。研究结果发现,200m赛后乳酸水平最高,但与100m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程燕[1]所述一致。50m和400m赛后乳酸水平均较100m与200m赛后乳酸低。这与50m以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而400m有氧代谢供能所占的比例增加相关,这与所有研究结果相一致。
研究证明乳酸产生和积累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在运动过程中,肌乳酸和血乳酸两者之间浓度的相对平衡有一个过程,所需时间长短受肌肉细胞膜通透性影响,还与运动强度的大小和运动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密切关系。从而说明不同距离最高血乳酸浓度值出现时间具有异时性特点,不同距离负荷特征、持续时间影响着乳酸的转换率,使参与负荷的运动肌群乳酸生成速度和乳酸扩散速度不一致[2]。虽然100m和200m运动中,有氧代谢占有一定比例,但是以无氧糖酵解能量供应为主的运动,乳酸的消除率小于产生量,200m的运动时间大大长于100m,故而以200m赛后乳酸水平最高,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3.2 不同性别游泳运动员赛后乳酸水平的比较分析
研究证明,短时激烈运动,最大血乳酸水平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游泳运动员负荷时最大乳酸生成同运动成绩密切相关,乳酸峰值高者运动成绩较好,运动员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游速增快、血乳酸峰值也相应增加。与本研究所得结果一致,成绩越好者,乳酸水平越高。但本研究未对成绩和赛后乳酸做相关性分析。
研究发现,不论男女,200m赛后的乳酸水平均最高,100m次之。50m、100m、200m、400m赛后乳酸男女组别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与以往大多数研究结果相一致。因为男子运动员具有较强的短时间内发挥机体最大工作能力并维持高功率耐力运动的能力。男子运动员糖酵解代谢的持续供能能力明显高于女子,无氧耐力素质较好。因而,以糖酵解代谢的供能为主的运动,男子赛后乳酸水平要明显高于女子。
3.3 不同泳姿比赛后乳酸水平的比较分析
研究表明,用相同游速游不同姿势时,蛙泳的耗能量最大,仰泳次之,自由泳最节省。
不同泳姿血乳酸结果变化较大,有研究表明[3],全力游时,自由泳运动后乳酸水平最高,蝶泳次之。这与乳酸水平高低与运动成绩相关理论相符。游得越快,乳酸水平越高。自由泳是四种泳姿中游速最快的一种,故而赛后乳酸水平也最高。也有研究指出,蝶泳能量消耗在四种泳姿中最大,理论上全力游时,其运动后血乳酸最高。但是对于以蝶泳为主项的运动员,机体可能存在蝶泳式能量节省化情况,所以以蝶泳为主项的运动员,其赛后乳酸水平不一定高。还有研究指出[5],赛后乳酸水平以仰泳最高,自由泳次之。不同泳姿赛后乳酸水平以哪种泳姿最高说法不一,尚无定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比较四种泳姿赛后血乳酸水平,蝶泳与其他各泳姿赛后乳酸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明显低于其他泳姿。而其他三种泳姿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其中仰泳赛后乳酸水平最高,蛙泳次之。分析蝶泳赛后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其他泳姿存在的可能原因,因为我省参加蝶泳比赛的运动员出现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一部分为训练年限较长,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运动员,故而可能存在蝶泳式能量节省化情况,导致乳酸水平不高;另外一部分为年纪较小的年轻队员,由于训练年限有限,乳酸的耐受力低于成年人,故而赛后乳酸水平也不高。从而导致了蝶泳赛后乳酸明显低于其他泳姿现象的出现。
3.4 不同年龄段运动员赛后乳酸水平的比较分析
运动后的血乳酸浓度除了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有关外,还与训练水平、年龄、糖原含量以及缺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少年由于训练年限有限,其训练水平低于高年龄段运动员,因而对乳酸的耐受力低于成年人。青少年机体代谢有自己的特点,其血红蛋白含量、肌红蛋白浓度、线粒体体积和数目以及有氧代谢酶含量与活性与成人有明显差异。由于青少年肌糖元含量、磷酸果糖激酶活性水平低,糖酵解能力差,机体代谢水平、乳酸生成能力及承担强度负荷能力有别于成人,相应的无氧代谢能力也较差[4]。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内分泌系统的干预下,肌肉组织以及其他参与机体运动代谢的组织器官功能的不断完善,加上运动训练的因素相互影响,能量代谢系统的血乳酸动力学也会随着生长、发育的成熟而发生变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13~16岁组与17~20岁组和21~24岁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明显低于高年龄组,与此理论相符。17~20岁组运动员的训练年限基本在10年以上,有较高的训练水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肌糖元含量、磷酸果糖激酶活性水平等水平逐渐增长,糖酵解能力有所增强,接近成人水平。故而17~20岁组与21~24岁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3.5 不同距离赛后成绩与乳酸水平的纵向比较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纵向观察,50m、100m、200m、400m赛后成绩和乳酸均有升高,除100m赛后乳酸有差异外,均无显著性差异。分析原因,一是可能与本研究的纵向跨度时间较短有关,二是这些运动员有多年的专项训练,所以本研究的第一次成绩就比较理想。因而在短期内成绩的显著提高是不现实的。
本研究结果与有些随着运动员的成绩的提高,赛后乳酸反而下降的报道不一致。与李红燕[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与运动员训练的侧重点不同有关。随着成绩提高,赛后乳酸反而下降,说明队员的有氧能力得到了提高,机体摄氧、运输氧和对氧利用率得到了提高,乳酸的清除率有所提高。而本研究运动员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参加了5次大型比赛,如此频繁的比赛要提高成绩,训练计划中有氧与无氧训练比例的安排就相当重要。要想在短期内使运动员保持有氧能力变化不大,而耐酸能力有所提高,加强无氧训练极其重要。因而在赛期,训练安排以无氧训练为主,以有氧训练为辅。所以乳酸的清除率在短期内则不会提高。因而随着成绩的提高,赛后乳酸水平会有提高。游泳中长距离以糖酵解为主要供能方式的速度耐力型项目,负荷时乳酸生成愈多则酵解供能能力愈强,无氧耐力素质越好,利于保持速度耐力,有利成绩提高。
值得提出的一点是,游泳项目中无氧能力和有氧能力是一个相互利用,互为提高的过程。无论是长距离、中距离还是短距离选手,有氧训练都很重要。人体的一切正常生理机能活动都是在有氧状态下完成,无氧代谢只是某种特殊条件的能量来源。而无氧运动后的超量恢复和个体整体机能水平的提高只能在有氧代谢的条件下进行。无氧耐力项目中无氧酵解供能所产生的大量乳酸其中有3/5通过运动后有氧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提供机体活动的能量,另外2/5的乳酸通过糖异生作用再合成糖元也需要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如果一次性大强度无氧训练所带来的体能消耗无法通过有氧代谢迅速恢复,再进行多组或更大强度的下一次无氧训练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6]。因此,有氧能力的改善对于从事无氧耐力项目的运动员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结 论
4.1 不同距离游泳比赛赛后乳酸水平,以200m最高,100m次之。反映出200m、100m以糖酵解代谢功能所占比例较高。4.2男子运动员糖酵解代谢的持续供能能力明显高于女子,无氧耐力素质较好。因而,在50m~400m这类以糖酵解代谢为主的运动中,男子赛后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女子。
4.3 四种泳姿赛后乳酸水平以仰泳最高,蛙泳次之。
4.4 由于青少年自身的代谢特点,低年龄组游泳运动员赛后乳酸明显低于高年龄组。
4.5 经过一年多的纵向观察,随着运动成绩的提高,赛后乳酸水平也升高。反映了本研究对象运动水平的提高与耐酸能力提高有关。
[1]程燕,许琦.游泳运动训练科学化理论及方法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1.
[2]姚俊,陈武山.不同负荷因素对游泳运动员负荷后血乳酸、心率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766-769.
[3]陆一帆,方子龙,张亚东.游泳运动训练生理生化及运动医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80.
[4]朱荣,陈晓峰.个体乳酸阈测定对少年游泳运动员训练的指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56-1657.
[5]李红燕,宋文燕.不同距离自由泳赛后血乳酸变化及其与成绩的关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4):34-37.
[6]刘新黎,陈岩.无氧阈强度在短距离游泳项目中的应用及训练监控[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2):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