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改革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研究

2012-04-13颜意娜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实验组艺术

颜意娜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教学部,浙江杭州310018)

0 前 言

“艺术体育”课程是指以音乐、舞蹈、服装等艺术表现方式为基础,把不同艺术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内容进行改造、移植、放大和组建来实现本运动项目的基本内容,以运动技能和艺术表现为主要内容的具有较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的身体文化娱乐活动。艺术体育课程,不仅实现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健康的根本目标。更重要的是在体育与艺术的双重熏陶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人格魅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学会运用“艺术体育”的手段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国内多数学校的艺术体育课程还只是停留在单一的课内教学上,很少从大课程观的角度,以课内外一体化的整体教学理念实施教学。根据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对于体育课程强调的是大体育课程观,体育课程包括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有学者研究表明,“课内外一体化的整体教学”有助于学生实现生理的锻炼和心理的完善,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人格,发展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

非智力因素是大学生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非智力因素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里占据核心地位,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归宿[2]。非智力因素来源于心理教育体系,对它的研究应符合心理教育学的基本要求,避免偏向发展;其次在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中,应考虑定义的可操作性,要有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同时还应兼顾考察社会对人的心理方面的现实要求[3]。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把非智力因素界定为大学生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教育训练和实践活动而逐渐内化的、具有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相对稳定的个性倾向性特征和心理能力的总和,主要表现为个体自尊自信、情绪调节、心理适应和人际关系四个主要方面[4,5]。

但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对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现阶段也没有一套完整的按照大学生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连续性特点,利用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实践方法体系[6,7]。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研究也甚少。基于此,本研究以艺术体育课程为例,将大课程观的概念融入体育课程教学,构建以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与课外俱乐部学三块内容为主体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新模式影响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探索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提供教学策略参考。

1 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样本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随机抽取艺术体育课程班级90名大学生,年龄17~20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人,一组为实验组(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另一组为对照组(保持原有教学模式)。实验为期一学期,每周2学时,共16周32学时。

1.2 测量工具

研究在S E S自尊量表、P E I个人评价问卷、P OM S心境情绪量表、心理适应性自评问卷在在国内外被多次使用,具有可靠性和实用性。但是基于这些表格面向各类人群,不是完全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故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问卷主要包括:自尊自信、情绪控制、人际关系、心理适应4个方面。问卷统一采用L i k e r t 5点计分法,被试根据自己的同意程度在量表上做出唯一选择。

随机选取40名在校大学完成问卷。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检验,4个因子的总贡献率为74%。另外,随机选取40名在校大学生被试,进行间隔3周后的重测信度检验,相关系数为0.81。再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自尊自信为R=0.89、情绪控制R=0.77、人际关系为R=0.83、心理适应为R=0.72、完全符合统计应用要求。

1.3 实验设计

实验主要采用教学实验法,采用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实验组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照组保持原有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验组的前后比较,及其与对照组比较,考察艺术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实验组成员非智力因素的干预效果。

课堂教学以“主项+副项”模式,主项包括形体、体育舞蹈、健美操、武术;副项结合课程特色,进行健康体适能与健康管理处方的指导。网络教学建立网络知识课堂、身体健康测评及运动处方、不同种类和级别的网络视频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同时增强竞争性和合作性。俱乐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要模块:运动竞赛、表演活动、公益推广。注重课堂教学效果课外的延伸,注重为不同层次的同学提供更多实践和展示的平台。(见图1)

图1 艺术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1.4 实验过程

主要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网络自主学习法、视频图像法等手段,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能够因人而异地实施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新评价标准在结合新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身体素质(20%)、运动技能(20%)、理论知识(10%)、平时成绩(50%),体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1.5 数据统计分析

运用数据统计运用S P S S 15.0进行协方差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两次的测试结果差异性,且检验艺术体育课程新模式影响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所取得的效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两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同质性检验。实验前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非智力因素的团体测试。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两个组之间自尊自信、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心理适应方面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此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均来自同一水平的群体,即实验前,两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4各方面是同质的,实验后如发生变化,可以认为这种变化是由于自变量干预所引起的,即实验结果具有可靠性。

经过为期16周的实验干预,实验组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俱乐部模式的艺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对照组保持原有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结果由表2可见,实施新的课程模式,实验组学生在自尊自信、心理适应、人际关系三方面实验前后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同样存在非常显著差异。但情绪调节方面,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存在显著差异,而两组间不存在差异,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干预对学生情绪调节不起作用。

表1 实验前两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方差分析

表2 艺术体育课程干预对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协方差分析

3 讨 论

研究表明艺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试验后,学生在自尊自信、人际关系、心理适应方面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该课程模式注重课程整体性,互相合作、互相补充,课内外互相结合,促进学生体育参与;注重学生的团队协同,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自我体验,因人而异,自主学习。

艺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强调整体性,打破传统的体育课时间、空间的概念,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全方位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信息、增加体育活动参与。实验班的学生不仅参与每周2学时的课堂教学,还要参与网络教学及俱乐部活动,大大增加了课外体育活动的的时间和频率。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自尊自信、心理适应、人际关系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这一点和国内外的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同。经常参与体育活动,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大学生应该积极,持久地,有规律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8-11]。个体自尊自信是人对自己的感觉,是一种随环境变化易变的自我评价[10]。持续长时间的体育活动,随着运动积极体验的增加,会增加“流畅体验”获得的机会。研究表明体育活动中的“流畅体验”能使个体容易产生较高的自我评价[12]。而一旦学生的活动体验和自信增加后,他会更愿意去展示自己的能力,从而继续参与体育活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13,14]。

艺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注重学生的团队协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主旨是通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得学生通过同学间的交互作用对其认知、发展、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证实了课程模式的干预,能增强学习者的自尊和自信。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由于个人成绩和团体目标紧密联系,个人的点滴进展都会得到他人及时地认可或称赞,这些强化物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个人的自信或自尊。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积极互赖的关系,每一个人的价值和重要性都在小组成绩中得以体现,从而使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得以提高[15]。此外合作学习模式下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这种目标结构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同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协作的关系。合作性的目标结构能够激发团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他们互相帮助,相互鼓励[16]。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机会,培养学生理解不同意见,听取反对意见;学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依靠、合作共事的协作精神。从而可以大大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

艺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注重学生自我体验,因人而异,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自学,掌握知识,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课程模式设计的整个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不同,分层次分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造性地学习,人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研究证明,该模式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加强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一点与闫洪杰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7-19],特别是针对学生的自尊自信方面有显著帮助。

研究还发现,实施艺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后,实验组实验前后的情绪调节有明显改善,但是与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也就是说研究实施的课程干预对情绪调节的改善没有发挥作用。分析其原因在于,国内外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可以对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等负性情绪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轻松、自主的活动中,学生通过领略体育锻炼的乐趣,愿意主动参加和长期坚持,使身心健康的发展更协调而持久,对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更为显著[20]。B.G.B e r g e r等学者的研究发现,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治疗消极的情绪[20]。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情绪调节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为期16周的实验,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情绪调节,但要有显著的改变,可能需要更为长期的实践,其效果才好会慢慢显现出来。

4 结论与建议

4.1 艺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尤其是自尊自信、人际关系和心理适应方面。

4.2 艺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改革,短时间对于情绪调节的改善效应不大,但可能存在隐性的作用,从这一点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还需继续关注。

4.3 艺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改革:建立课堂和课外体育的内容互动体系,构建网络教学,课内外体育成绩评价体系,课外俱乐部管理和运行体系。还需要经过长期实践完善,但对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及其要求加强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教育的行动落实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陈天霞,余鲁军,等.高校体育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3):98-101.

[2]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143-146.

[3]陈友良.当代中国青年心理素质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58-80.

[4]贺舒曼.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8-10.

[5]刘浩.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特点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所研究,2005(10):66-68.

[6]邱远,闫虹.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630-1632.

[7]王滔,张大均,陈建文.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4):77-83.

[8]汤跃.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23(9):94-95.

[9]冯燕.健美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效应研究[J].体育科技,2005,26(1):41-46.

[10]颜意娜.体育活动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6):49-52.

[11]白震,易春燕.体育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4,11(3):65-67.

[12]M o r e T A,A v e r i l l F.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r e c r e a t i o n b eh a v i o r[J].J o u r n a l o f L e i s u r e R e s e a r c h,2003,35(4):372-395.

[13]S i t C H P,L i n d n e K.M o t i v a t i o n a l o r i e n t a t i o n s i n y o u t h s p o r t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U s i n g a c h i e v e m e n t g o a l t h e o r y a n d r e v e r s a l t h e o r y[J].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 I n d iv i d u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2005,38:605-618.

[14]M o r e T A,A v e r i l l F.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r e c r e a t i o n b eh a v i o r[J].J o u r n a l o f L e i s u r e R e s e a r c h,2003,35(4):372-395.

[15]许绍康.合作学习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27(2):105-108.

[16]张为民,季浏.体育课中合作学习与高中生人际关系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4):50-53.

[17]闫洪杰.高校体育选项分层教学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实验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3):63-65

[18]王晓红,魏永,等.健美操“整体教学”对医大女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实验[J].四川体育科学,2010(1):52-56.

[19]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0]B.G.B e r g e r,D.R.Ow e n,F.M a n.A.B r i e f R ev i e w i n g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E x a m i n a t i o n o f A c u t e M o o d B e n e f i t s o f E x e r c i s e i n C z e c h o s l o v a k i a n a n d U n i t e d S t a t e s S w i mm e r s[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p o r t P s y c h o l o g y.1993,24:130-150.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实验组艺术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纸的艺术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