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残疾人体育支持系统及制约因素研究

2012-04-13王占坤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特教残疾人浙江省

王占坤

(温州医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残疾人体育兼有群众性体育和竞技性体育的特点。群众性体育以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增强体质,康复健身为目的;竞技体育以挖掘残疾人体能潜力,表现其特殊体育才华,创造优异成绩为国争光为目的。近年来,浙江省开展了三届全省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两届聋人运动会和八届全省残疾人运动会等各类喜闻乐见、参与面广的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全省11个市和各县(市、区),乃至乡镇、街道、社区都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层层举办了残疾人运动会,全省每年参加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残疾人数约有80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6.7%。2007年上海世界夏季特奥会浙江籍特奥运动员共获6金;在2008北京残奥会上,浙江省残奥运动员取得了7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2010年广州亚残会浙江38名运动员共获金牌18枚,银牌16枚,铜牌8枚。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浙江从第四届的22位到第五届第12位、第六届第11位、第七届第12位,第八届第一位,残疾人竞技体育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为浙江省残疾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本文研究了浙江省残疾人体育支持系统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浙江省残疾人体育发展对策。

1 浙江省残疾人体育支持系统

根据浙江省残疾人体育发展的实际,运用系统论的相关知识,构建了残疾人体育的支持系统。该系统由5个子系统构成(图1):①制度支持,②经济支持,③社会文化支持,④人力资源支持,⑤特殊教育支持。

图1 浙江省残疾人体育支持系统框架图

1.1 政策法规支持

1.1.1 国家层面。体育政策法规对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约束性的正式制度,能够为残疾人体育事业提供稳定、健康的发展环境。建国以来,为了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0)、《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0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2)、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这些政策法规结合多个残疾人事业“五年”计划,使残疾人体育事业走上了有法可依轨道。

此外,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社会制度。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制定了许多保证残疾人享受更多的权利,积极融入社会的政策法规,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摘录)、《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 》,为残疾人平等享受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提供了政策法规支持,同时也为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1.2 浙江省。残疾人政策法规文件颁发的数量从一个方面反映政府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权利的实现,制定的省级文件多达72条,各地市根据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也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浙江省残疾人保障条例》、《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其中,《浙江省残疾人保障条例》是全国首部保障残疾人权益地方性法规。在1993年到2011年浙江省颁布的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文件中,有2份文件是关于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文件,一份是《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意见》,这份文件是在浙江省参加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团体总分从第四届的第22位跃升至12位,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的背景下提出;另一份是《关于在全省范围内推荐残疾人运动员的通知》是为了备战第六届全国残运会和北京申奥成功的背景下提出的,为了使浙江省残疾人竞技体育更上一个台阶,随后,第六届全国残运会浙江代表队获得11名的好成绩。

图2 浙江省各年颁布的残疾人文件情况

图2表明,1999年到2002年颁布的残疾人文件达36份,占总数的50%,这一时期浙江省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在2000年上海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从22名向前迈进10步,名列第12,此后的2003年第六届(11名)、2007年第七届(12名),浙江代表队基本保持这个水平;2008-2009年颁布的残疾人文件14份,占19.4%,这可能是由于“北京奥运效应”影响,到了2011年又出现了高峰,这可能是由于在浙江省举办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由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促进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发展,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发展反过来带动残疾事业向前发展,它们相辅相成。

1.2 经济支持

国家和区域经济环境影响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互作用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要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要求。残疾人体育涉及到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人权、社会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等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2006-2007)》全国省域经济竞争力排名出炉,浙江省居第五位,浙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忘经济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2009年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用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包括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 D P的对数)为0.817,属于高等水平,同时也是多年来中国大陆各省之中人均最好,可见浙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很高,经济实力的提升可以为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1.3 社会文化支持

在党的十六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提出后,浙江省切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构建和谐浙江,推进科学发展”的目标,不断实现省经济更发达、文化更繁荣、政治更亲民、法制更完备、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富裕、生态更文明、城乡更融合,人与人、人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4]。浙江省有300多万残疾人,残疾人事业是重要的民生工作,也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关注民生、以保障改善民生统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缩影,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缩影。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实施了“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开展了“创建扶残助残爱心城市”活动、庆祝第五个“全国特奥日”活动、评选“浙江省爱心家庭”活动、“同享阳光 共迎八运”2011年听障儿童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这些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关爱残疾人群体,使更多的残疾人感受社会大家庭温暖,使更多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得到社会帮助,营造了良好的关爱残疾人的社会文化氛围。残疾人体育是残疾人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动员社会、感召社会的特殊功能,与“和谐浙江”建设息息相关,发展浙江省残疾人体育事业是落实“和谐浙江”建设目标的实际行动。

1.4 残疾人人力资源支持

1.4.1 残疾人口资源。残疾人口是残疾人体育的载体。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浙江省残疾人口约为311.8万人,城镇残疾人口为82.95万人,占26.60%;农村残疾人口为228.85万人,占73.40%。省残疾人口比例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18位,浙江省特教学校的学生13010人,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众多的残疾人口进行合理的挖掘和开发,能够成为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庞大的残疾人口为残疾人体育的发展提供重要前提条件,浙江军团在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名列榜首。

1.4.2残疾人体育专业人才。毛泽东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5]”,因此,人力资源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资源,也是第一资源。残疾人体育专业人才主要包括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医学分级人员、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残疾人体育的科研人员、特教学校教师等。参加大型体育赛事的运动员代表本国、本省或本地区的最高水平,目前浙江省具有国际水准的残疾人运动员有7名,参加了北京残奥会,具有全国比赛水准的运动员215名,以参加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运动员为标准,具有省级水准的残疾人运动员733名,以参加浙江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为标准,这其中下一级包括上一级的运动员。裁判员是执裁健全人体育比赛的裁判员,浙江省各个项目的裁判员队伍齐全,水平较高,梯队建设合理,为残疾人体育比赛提供了很好执裁队伍;医学分级人员是对参赛选手的残疾情况和运动能力进行评价,保证比赛中尽可能公平、公正和安全的竞争,要根据具体参赛项目的要求将残疾程度戓运动能力差不多的选手尽可能分在一起进行比赛,浙江省高度重视残疾人体育医学分级人员的培养,并且纳入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浙江省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比较缺乏,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培养1000名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全省特教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相近,其中中青年教师占85%左右,基本形成了一支适应浙江特殊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

1.5 特殊教育支持

1.5.1 浙江省特教学校布局合理。学校体育担负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也是培养体育兴趣、学习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场所。浙江省按照“盲教育以省为主,聋教育以市为主,智障教育以县为主”的原则,采用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策略,推动全省特殊教育布局建设。全省特殊教育已涵盖了盲、聋哑、弱智、综合残疾等几大类教育,以及根据弱智儿童智力缺损程度的分类教育;基本形成了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并开始向学前和高中段延伸,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目前,浙江已初步构建起了满足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就学需求的教育体系。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67所,特殊教育职业中专1所,特教学校教职工1837人,三类残疾学生13010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0%,远高于全国三类残疾儿童80%的入学率。

1.5.2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投入增加。特校经费按普通校10倍拨付,将特殊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扶贫助残工作,实施残疾学生免费教育,教育费用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据统计,全省特殊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2001年为4300万元,2007年达到1.35亿元,增加9200万元;教育费附加2001年投入为469万元,2007年为2000万元,增加1531万元;学校设备购置经费2001年支出292万元,2007年支出996万元。2007年,浙江省教育厅、省民政厅和各地投入3000万元(省福利彩票1000万元、省教育费附加1000万元、各地配套1000万元),专门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经过努力,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已得到明显改善。

2 浙江省残疾人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唯物辩证法观点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浙江省残疾人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积极因素,又有制约因素。目前,制约浙江省残疾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2.1 残疾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滞后

残疾人基层组织是沟通政府、社会与残疾人之间的联系,动员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非赢利性机构,残疾人利益诉求、愿望表达都可以通过残疾人基层组织实现,但是浙江省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县(市、区)残联至今未实现机构独立、经费单列。部分县级残联人员编制偏少,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职责功能不够完善。接近50%的县(市、区)残联没有配备残疾人干部;不少乡镇(街道)残联没有配备专职理事长或残联专职委员;部分村(社区)没有配备残协专职委员。上级残联组织的协管职能未充分发挥。各级残联理事长享受同级人民团体负责人待遇尚未落实,残联干部培养、选拔和交流的途径还不够顺畅等。而目前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培训主要是在各级残联,而残联中缺乏掌握体育和康复知识的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各级残联组织的基层体育工作和为残疾人提供体育服务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残疾人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2残疾人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浙江省是经济大省,2010年浙江省G D P全国排名第四,但是在反映一个省、地区或市体育综合实力的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浙江队目前为止最好成绩是11名,这和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符,残疾人口比例和浙江省相当的江苏省,虽然经济排名比浙江靠前2位,但是残疾人体育却远远超过浙江10位(第六、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江苏第一、第二,浙江第十一、十二),残疾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是残疾人社会体育发展显著滞后于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其他残疾人竞技体育强省相比浙江省残疾人体育培养体制不健全,导致残疾人体育基础薄弱,尖子队员少,优秀运动员年龄偏大,年轻选手后继乏人,参赛项目偏少。

2.3 城乡发展不平衡

残疾人口城乡分布不均衡,大多数残疾人生活在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残疾比例较高,残疾人口较多,因此农村是发展残疾人体育的主战场。但是现实中,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上出现倒置,城市多于农村。由表1可知,浙江省城乡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差距较大,城镇无障碍设施显著好于农村。表2表明,城镇残疾人体育活动意识比农村残疾人强。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差异,导致城乡残疾人体育事业也存在明显的发展步履差异,主要表现在:政府在农村体育经费的投入、体育人才的培养都存在差异,造成农村体育设施缺乏,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短缺,残疾人体育信息资源和体育文化资源缺乏。

表1 城乡残疾人对无障碍设施评价情况(%)[2]

表2 残疾人最希望举办的文体娱乐活动情况(%)[2]

2.4 残疾人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特教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性不突出,管理不到位。

自1996年施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来,浙江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有近10万名获得综合或单项技术等级称号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基层和广大群众身边。但是,在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体系中,从教材到技能都很少涉及到残疾人特殊需求的内容和项目,因此要培养一批残疾人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成为残疾人体育的积极倡导者、组织宣传者和技能传播者。

特殊教育事业虽然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浙江省特教学校教师中,具有专业特教技能的不到1/5,小学阶段师生比为1∶5.5;中学阶段为1∶5.2,而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比为1∶4来计算,比例偏低,合理确定特教的师资编制显得十分重要。据肖丽琴等研究表明(2009):“一些学校没有体育教研组,也没有专职体育教师,或只有一个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工作随意性大,30%的学校没有体育工作计划,60%的学校不召开教研会议。特教学校兼职体育教师的比例明显高于专职教师,体育课程标准、教材、体育成绩考核标准等尚不完善,学历偏低,科研成果不容乐观。特教学校校均体育经费较少,体育场馆、器材存在明显的缺口和不完整性。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规范化和有序性还远远不够,尚不能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1h的活动时间,特教学校运动队的拥有量不高,训练次数和时间随意性较大,没有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训练[1]。”

2.5 残疾人体育健身意识薄弱,体育健身信息供给不足

造成残疾人健身观念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有关外,残疾人自身对体育的观念和有关部门领导对待体育的观念是最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①经济贫困。全省有残疾人的家庭户2005年人均全部收入,城镇为7679元,农村为4331元,而当年全省人均收入水平城镇为17877元,农村为8580元,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不足全省人均水平的一半。②残疾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体育健身信息获取少,缺乏对科学文明生活及健康知识的了解,多数残疾人都误认为体育是健全人独享的活动;2006年全省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具有大学程度的残疾人为3.86万人,高中程度的残疾人为11.52万人,初中程度的残疾人为37.34万人,小学程度的残疾人为105.17万人,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为145.95万人,文盲率为46.81%,而目前全国人口的文盲率为6.72%[8]。③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把残疾人体育工作当做政绩工程,一阵风刮过去就没有了,没有把残疾人体育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面和小康社会的一环来抓。

3 浙江省残疾人体育发展的对策

3.1 强化龙头,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健身网络

残疾人体育是一项涉及面广的民生工程,其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当前社会福利事业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理应起到龙头作用,没有政府的行政行为,残疾人自发进行体育健身锻炼的自觉性不强。政府要通过宣传发动,更新残疾人的健身观念,培养残疾人体育专门队伍和专业人员,积极建立和发展社区和农村残疾人体育组织。加强残疾人基层运动会的开展,基层运动会要经常化、制度化,并与县、市和省残疾人运动会有效衔接。具体做法:第一,民间层面,建立省、市、县、乡镇、社区或村五级体育组织网络,有效地带动和指导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开展;第二,政府层面,发动省体育局、教育厅、民政厅、财政厅、省残联建立省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设置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专门管理人员,具体开展残疾人体育比赛、就业培训、康复训练、文体服务等功能。

3.2 制度激励,充分利用浙江省优越的经济环境,拓宽残疾人体育投入渠道

制度激励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为企业、市场、社会组织通过慈善行动,发展残疾人体育确立一条制度化的社会化发展的通道。合理的制度支持,为残疾人体育社会化、市场化注入活力。浙江以民营资本高度发达而著称,民间资本实力雄厚,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爱心企业,利用民间资本,发展体育慈善,是发展残疾人体育的一条道路。当前浙江省残疾人体育发展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彩票公益金、慈善捐助,从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国际经验和发达国家的现状来看,发展残疾人体育,政府投入不是唯一渠道,残疾人体育的融资渠道也必须走市场化和社会化道路,由企业家、私人业主、社会名流、演艺界名人通过慈善捐助活动对体育健身项目进行投入,并按照谁投资谁冠名的原则,鼓励残疾人体育慈善。一方面增加了适合残疾人活动的体育场馆,提高残疾人健身活动的参与率;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引导,为具备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们打开传递爱心、关注社会的大门。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互助互济、扶弱济困的优良传统,慈善理念和慈善实践源远流长

3.3 统筹安排,实现城乡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使浙江省农村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和城市差距较大,因此,在坚持公平优先原则的前提下,残疾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向农村、欠发达山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在覆盖全体残疾人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供给水平,保障每一位残疾人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底线公平”。在注重公平的基础上兼顾效率,承认不同地区间、城乡间、不同收入群体间存在合理差别,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平等与发展的和谐统一。在推进均等化过程中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区分轻重缓急,确立优先顺序;根据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例如:可以把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分阶段进行,初级阶段重点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的广覆盖;中级阶段重点实现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高级阶段实现全体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增加公共服务总量,优化公共服务结构,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促进公共服务领域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3.4 教育优先,科研支撑,充实残疾人体育人才队伍,开发和研制残疾人体育健身项目和健身器材

加强残疾人体育教练员、裁判员、医学分级人员、特教学校体育师资、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和岗位培训,使培训制度化、经常化,培训标准与国际接轨;抓好特教学校(特教班、特教学院)校园体育活动、组建特教学校运动队,把特教学校作为残疾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逐步在高等体育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体育系(专业)开设残疾人体育指导课程,将残疾人体育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内容,在有条件的体育院校中,设置残疾人体育专业,培养专业的残疾人体育人才;组织力量编写残疾人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系列教材和普及读本,进行专项科研,研发出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康复体育项目和体育器材。

3.5 注重宣传,铸造残疾人体育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北京残奥会和广州亚残会为中华民族留下巨大的物质、精神和文化遗产,对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两大赛事的后续效应对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将持久的发挥作用。利用浙江省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契机,加强残疾人体育人文环境建设,宣传残疾人体育的功能、作用;加强人们对残疾人体育的认识和残疾人群体的关注。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残疾人体育信息,例如: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发布残疾人体育和健身康复信息,以及利用“体育三下乡”活动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知识讲座,此外还可以利用医学院校和有体育院系的学校社会实践宣传和传播残疾人体育知识,使体育健身成为残疾人的自觉行为。通过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架起残疾人通往体育场所的桥梁。

[1]肖丽琴.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5):99-105.

[2]叶菊英.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城乡差异明显[J].观察与思考,2010(10):26-27.

[3]陈同先,等.北京残奥会对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体育与科学,2009(2).

[4]周国富.构建和谐浙江,推进科学发展[N].浙江日报,2010-11-27(20).

[5]梁中堂.毛泽东人口思想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5):1-5.

[6]金梅,陈适晖.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5):433-435.

[7]王占坤.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39-41.

[8]浙江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N].浙江日报,2007-07-25(5).

猜你喜欢

特教残疾人浙江省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初心》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我骄傲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