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服务背景下体育场馆设施与社会共享研究
——基于宁波市的调研

2012-04-13蒋金山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体育场馆宁波市

田 军,蒋金山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非凡成就。尤其是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国民经济飞速增长,使得整个社会产生了的巨大变革,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矛盾涌现,关系到国计民生。我国各级政府在积极做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始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迫切的社会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的公共服务体系成为了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举措,更是将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真正惠及普通人民群众的一项基础政策。在公共服务的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现状,提出了诸多相应的惠民政策,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提出了新需求,体育场馆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综合水平的重要体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体育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对于完善城市功能,建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和重要的意义。数量众多的体育场馆设施如何科学合理使用,达到场地设施共享;如何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通过利用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惠民”,成为了社会各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针对宁波市范围内11个行政区划的体育场馆设施数量、质量、分布范围等方面情况深入调查,分析当前存在的相应问题,以“公共服务、体育惠民”为根本指导思想,以设施开放优化、共享、整合为出发点,提出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未来发展的相应对策和建议,为建设管理好体育场馆设施,构建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体育惠民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阅读大量管理学、社会学领域专著,并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 NK I系列数据库、维普中文文献数据库等手段查询与阅读大量体育场馆设施研究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 实地考察法

根据研究需要,选取宁波市大市(6辖区、2县、3个县级市)范围内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社区体育场馆设施、企事业单位场地设施等,进行实地调研与走访,了解相应场地设施现状与存在问题。

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编制“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共享研究调查问卷”,针对宁波市6个辖区的体育中心(体艺中心),宁波大学、宁波万里学院等宁波市范围内普通高校以及慈溪、余姚等县、市、区体育局发放问卷,共计发放问卷69份,回收69份,其中有效问卷65份,有效率为94.2%。

2.4 专家访谈法

选取宁波市6个辖区的体育中心(体艺中心)负责人,慈溪、余姚等县、市、区体育局负责人,宁波大学等宁波市范围内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负责人以及体育场馆设施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各类体育场馆设施的现状。

2.5数理统计法

采取E x c e l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统计,并且进一步将统计结果分类。

3 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国家统计局、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开展了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其中,将场地分类为三类:标准场地、非标准场地、被占场地。①标准场地:指符合竞赛规则的体育场地;②非标准场地:指未达到普查指标规定面积但可供健身活动使用,较为固定的室外体育场地;③被占场地:是指体育部门违规改变原使用性质的体育场地。其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47178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02902个,场地面积为13.3亿m2;以当年全国总人口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m2。

3.1 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及分析

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标准,宁波全市11个行政区(6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2个县)共有体育场馆设施5161个,其中标准场地为2945个,占57.06%;非标准场地2216个,占全市体育场地总数的42.94%。分属于体育、教育与其他三个系统,其中体育系统为72个仅占1.40%;教育系统为2897个,占全市体育场地总数的56.13%;其他系统2192个,占42.47%(见表1)。

表1 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数量情况(单位:个)

其中,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标准场地数超过非标准场地数,其他系统的非标准场地数超过标准场地数。在宁波市标准场地中,数量最多的前三种场地分别是:篮球场1394个,占总数的47.33%;小运动场328个,占总数的11.13%;排球场317个,占总数的10.76%。

3.2 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分布状况及分析

宁波市全部5161个体育场馆设施分布于全市11个行政区,各县市区在数量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从县市区体育场地地域数量分布来看,慈溪市、鄞州区、余姚市、象山县、奉化市排列县前五位,其中慈溪市体育场馆设施数为830个,占全市体育场地总数的16.08%;慈溪市、鄞州区2个县市区体育场馆设施数量超过全市总量的15%;数量最少的镇海区,拥有体育场馆设施298个,仅占5.77%(见表2)。

表2 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地域分布情况(单位:个)

从宁波市体育场地位置区域分布而言,全市体育场馆设施主要分布在中小学、高等院校等学校校园,数量高达2905个,占全部场地总数的56.29%;乡(镇)村拥有各类体育场馆设施621个,占总数的12.03%;分布在社区和机关企事业的场地设施分别为523个和360个,占场地总数的10.13%和6.98%;分布在广场、公园、宾馆饭店的场地设施数相对较少(见表3)。

表3 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位置区域分布情况

3.3 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人均量及分析

宁波市全市拥有体育场馆设施5161个,面积1576万m2,以当年人口基数计算,全市平均每万人体育场馆设施拥有数为8.65个,高于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的均值;全市人均占有体育场地的面积约为1.24m2,高于全国人均占有体育场馆面积1.03m2。

从2005年以来,宁波市增加公共体育场地60多万m2,超过全国文明城市A类标准,建设和改造乡镇文体活动中心30余个,社区、村落健身路径(点)4700多个,各类球场2100多个,增加群众身边的公共体育场地100多万m2。

3.4 宁波市体育场馆开放状况及分析

根据开放时间段,将体育场地开放状况分为全天开放、部分开放、不开放三个类别。宁波市体育场地全天对外开放的场地为1701个,占场地总数的32.96%;部分开放的为683个,占13.23%;不开放的2777个,占53.81%(见表4)。全天候对外开放场地仅占全部体育场地数量的三分之一,完全不开放的体育场地数量超过一半。

表4 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类型与数量情况

表5 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活动人数情况

体育场地开放情况不容乐观,体育场地活动人数同样不足。宁波市全市将近一半的体育场地每周参加活动的人数低于500人次,而每周参加活动人数超过10000人次的场地数量稀少(见表5)。

4 宁波市体育场地存在问题剖析

4.1 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与功能障碍

标准体育场馆设施的两大功能,一是满足运动训练竞赛,为各类体育运动竞赛训练提供场地;二是满足普通身体锻炼,为大众体育锻炼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从其相应的功能定位出发,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存在明显的功能障碍:一方面,宁波市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在数量上无法满足城市发展对于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的需求。现宁波全市范围内只拥有建成的观众席25000座以上的甲级体育场1座(宁波市富邦体育场),观众席6000座以上的甲级体育馆数量为零,全市11个行政区只有8个建有体育中心(场、馆),还未形成每个县市区“一场一馆”的目标。从功能设计与实际建造来看,宁波市范围内仅有北仑区体艺中心等少数几个体育场馆具有举办国际单项性体育运动赛事,规划“一场三馆”的宁波市奥体中心还在建设施工中。在体育场馆设施人均拥有量领先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体育场馆尤其是大型体育场馆的缺失,导致了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性障碍。另一方面,宁波市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种类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运动需求。全市现有各类体育体育运动场地设施34类,与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的65种场地种类相比缺少31个种类。随着运动项目的国际化,许多世界范围内流行的项目被广泛引入国内,但专门性体育场馆设施的缺乏,也致使其发展出现障碍,如轮滑、滑板等项目只能栖身于广场和公园的空地。

4.2 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与管理滞后

宁波市各类体育场馆设施主要分属于教育、体育和其他行业等三大系统,数量众多的体育场馆设施存在着开放程度不足和管理滞后的情况。宁波市各级中小学、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构成了教育系统的体育场馆设施,尽管数量众多,但开放情况却不容乐观。据宁波市体育局会同教育局、财政局联合组织开展的对对宁波市老三区(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符合开放条件的85所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情况进行抽查,发现市直属学校场馆开放率比较低,已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支付设施维护费、场地管理费和保险费等费用,开放压力比较大。在体育系统所属的体育场馆设施,大多采取了与市场接轨的运营手段,通过市场化经营来支付运营成本,但其运营管理水平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等少数体育场馆采取了企业化经营管理,多种手段并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大部分的体育场馆设施却依旧处在无序经营的状态,管理严重滞后,不但经济效益不佳,更无法带来突出的社会效益,成为了各级财政的巨大包袱。

4.3 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与分布不均

建造各类体育场馆设施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体育生活的场地需求,为其从事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观赏提供物质基础。对于体育场馆设施而言,使用率就是生命力,宁波市各类体育场馆设施存在着使用与分配不均的情况。一方面,体育场馆设施的分布存在着不均匀。宁波市范围呢的高等院校多数分布在鄞州区,而市级大型体育场馆则集中于江东区,拥有较多体育运动参与人群的宁波市老三区,体育场馆设施数量也远不及慈溪市、鄞州区等区域。另一方面,以体育场馆设施项目功能而言,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如游泳池、羽毛球馆、篮球场等供不应求,存在着突出的时间与空间矛盾,而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却大量闲置,尽管宁波市全市范围内已经实现了城市社区、乡镇农村全民健身路径普及率90%左右,但由于种种原因全民健身路径因为长期无人使用甚至沦为居民晾晒衣服的场所。据调查数据显示,宁波市范围内接近5成的体育场地使用率低于500人次/周,使用率超过5000人次/周的场地数量不足总量的10%。

5惠民政策背景下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共享对策

5.1加强惠民政策保障,统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政策是夯实全民健身深入广泛开展和场馆有效开发利用的资源和保障,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催化剂,建议由各级政府共同协商出台一系列的引导管理协调政策,市、区、县、镇、村各级政府及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台与之相符合措施。其中包括:①出台城乡统筹发展体育事业的政策。以城市为中枢,以农村为重点,城乡并重,全面发展,加大农村和城区周边体育场馆较为不足地区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协助农村和城郊共同建设体育场馆,丰富体育设施,使城乡大多数群众,直接享受到党和政府体育惠民政策的好处,为建设体育强市的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使体育惠民落到实处;②根据本市地理人文环境等出台较为详细的全民健身规划的政策,并落到实处进行监督检查,定期考核,其中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场馆运营使用维护的重要性是一个主要考核方面,对在各方面开放经营、举办比赛、场馆维护、全民健身知识与技术普及等方面做得好的给予经费的支持,对做得不好的进行批评、惩罚并引导改良;③保险制度:制定相关的场馆经营管理者和使用者的保险制度,免除因在体育健身中出现意外伤害带来的麻烦,给场馆经营者减轻负担和后顾之忧。

5.2整合体育场地资源,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根据区域和行政划分进行对较为靠近的一些体育场馆(包括体育局、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农村所属的场馆)进行片区集群化管理,使附近一个片区的场馆,得以合理地协调使用,便于统一经营管理,另外尽可能建成网络化的区域体育设施体系:每个集群建有QQ群或互加为博客好友,随时进行沟通交流,并定期组织集群内部和集群之间的一些小型运动会或者比赛。另外根据场馆的性质、特征,可以人为地分为主功能区,副功能区核辐射区。

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要求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政府在体育场馆的建造和运营中必然的财政支出,但是不是光光出资修建场馆那么简单,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目前体育场馆位置与市民需求的匹配性,还有随着市民健身需求和健身理念的提高,市民对体育需求也变得形式多样起来,所以在新建体育场馆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以人为本”的理念,尽可能在体育场馆选址和内部设计上给予市民最大的满足。大胆修建尚未引进的新兴体育项目场馆和宁波市尚未开展的体育项目的新型场馆,并尽可能争取承办大型比赛,以此为契机,使体育惠民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强劲的推动力、感染力。

5.3优化场地建设管理,提升公共体育效益质量

成立专门的场馆协会进行对各场馆的统筹宏观管理调控,协调各场馆的锻炼项目、锻炼时间和锻炼质量。场馆协会可下设场馆使用总务组、调控组、场馆检修组健身指导组、场馆调研组等。在这个协会下的组织管理下,场馆使用调控组将所有的场馆进行统一的备案,并要求各自场馆隶属机构、单位提交各自的场馆特征及使用情况,包括其所拥有场馆可以用于什么项目体育运动、在什么时间段比较空余可以用于开放的明确说明等;场馆检修组中配备专门的检修人员对各场馆进行统筹的检查、维修和辅助场馆所属机构单位进行新器材的配置和安装;调研组主要是将场馆所有者和健身群众的一些需求和矛盾进行分析整理并形成说明文字提交场馆协会总务组进行研究和备案。

在场馆协会的组织下可以成立一些群众性健身组织,以提高群众积极性,丰富、灵活、简化活动市民的体育健身形式。使锻炼组织形式的通过这些组织得以丰富和延伸,使更多的群众能够方便地使用到体育场馆,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享受到了更多、更实际的体育实惠。

6结论与建议

宁波市体育场馆与国内各城市比较中虽然问题相对较少,但仍然在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响应和落实上做得不够,例如管理体制欠缺,场馆资源使用率差别较为严重,分布不够合理,片区集群没有形成等问题。建议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应在宁波市政府和宁波市体育局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地响应国家的惠民政策做好体育惠民,在针对场馆的相关政策支持、制度改革、新场馆建设与设计改造等方面作出如上以思路为参照的调整,以推动宁波市全民参与健身的普遍性,为广大群众营造崇尚健身和科学健身的良好社会氛围,尽可能的增加市民的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

[1]赵钢,雷厉.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杨兆宏.宁波市体育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

[3]谭建湘.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企业化改革的基本特征和制度设想[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6).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黄德民.国内外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改革对广州的启示[J].探求,2010(2).

[6]刘鹏.在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经验交流会暨2011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1.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体育场馆宁波市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我国体育场地规模现状下运营服务的升级路径
——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图看懂2020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宁波市中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