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教育背景下对特殊群体实施体育保健教学的研究
——以宁波市高校为例
2012-04-13李金平
李金平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体育特殊群体由于身体的特殊性而导致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不能和普通学生一样正常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处于一种劣势地位。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对部分人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这一纲要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体育特殊学生健康的重视,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教学的必要性,把对特殊群体育教育纳入到的体育教育中来,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现有的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开设体育保健课对体育特殊群体而言其意义在于,让他们享受教育的公平性,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使其全身心得到发展,更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宁波市高校体育特殊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查阅了近10年来关于“高校体育保健教学”;“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学术论文若干篇为本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对宁波市高校共发放问卷589份,回收562份,回收率95.42%,其中有效问卷482份,有效回收率81.83%。运用S P S S 11.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为研究提供相关的依据。
1.2.3访问法。访谈高校保健课教师、康复医生、学校职能部门领导,获取体育特殊群体运动保健的相关内容。
1.2.4逻辑分析法。以宁波高校体育保健课的实施现状调查结果为起点,分析影响体育特殊学生参加体育健身和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设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高校“体育特殊学生”的界定。目前,对体育特殊群体的定位还没有特别权威、确切的理论依据,根据依据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特殊群体的解释:体育特殊群体身体状况和普通大学生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状态;在体质健康测试及正常参加体育运动时处于一种相对落后状态;在体育教学中无法通过考试的体育特殊学生。
2.1.2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界定。体育保健课是通过专业的教师和专用的教材,针对体育特殊学生的身体特殊性而专门开设的体育课程,它有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康复身体、调节情绪、愉悦身心、振奋精神等作用的课程。
2.2 体育特殊学生对健康观念的认知
思想意识决定行为,体育特殊学生对健康获取的途径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体育锻炼与健康之间的联系得到充分认可,今后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也有利于高校对体育特殊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教学的顺利实施。同时,体育特殊学生认为有规律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向上的心态、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是健康身体的前提条件和保障,都和自身健康息息相关。
表1 体育特殊学生对增进身体健康的认知情况
2.3 宁波高校体育保健教学实施情况
从体育保健课开设的总体比例上看,宁波市高校对体育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较为重视,大部分高校已开体育保健课。已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现阶段在体育保健教学实施现状为,①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上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没有规范的保健课教材,教学实践课中随意性较大,无法体现以特殊群体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②缺乏合理的考评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也都是结果性考评,忽视学习的过程性考核,严重影响了体育特殊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③师资力量匮乏。调查结果显示,大多上体育保健课的老师多为现任体育课教师兼职,无保健、康复的的专业技能,他们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体育保健课所需的知识结构。④缺乏场地器材。无针对体育特殊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所需的场地、器材,康复用品,投入甚少的场馆建设经费,大大影响了体育保健教学与活动的开展,⑤空白的课外体育活动。在高校普通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情况下,针对体育特殊学生特点和适宜他们的课外体育活动显得苍白和不尽人意,更是缺乏教师辅导和组织。未开设体育保健课的高校,体育特殊学生也只能跟普通大学生一起上课,或处于见习和免修状态,得不到应有的体育健康教育。
2.4 影响体育特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影响体育特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原因是自身的生理缺陷造成自卑、胆怯、缺乏自信的心理障碍产生。而缺少教师组织指导,没有适合锻炼的场所、器材设备以及有针对性的康复运动项目是体育特殊学生不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客观原因。
2.5影响高校对体育特殊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的主要因素2.5.1学校对体育特殊学生的健康保健工作不够重视。高校对体育特殊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不够重视该项工作,学校没有针对体育特殊学生教育的规章制度,甚至有个别高校没有对体育特殊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教学,让这些特殊的群体失去了应有的体育教育和教育的公平性。
2.5.2缺乏完整性、实用性、针对性的体育保健课程体系。调查发现:有关体育特殊学生体育保健教学缺乏全面的、系统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基本上对体育特殊学生的教育研究处于自发阶段,特别是体育特殊学生体育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问题更要亟待解决。高校体育保健课使用的教材也多为自编的教材,教材内容缺少针对性与实用性;理论课教学时数大大超过了实践课教学,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体育保健课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考试内容和评定标准不够合理,较为混乱,教学中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忽视了体育特殊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思想、体育观念、体育能力的培养,长久下去学生丧失了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3缺乏专业性较强的体育保健课教学的师资队伍。体育特殊学生的体育保健课教师除具备一定体育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外还应具备丰富的保健理论知识,有指导学生康复身体的能力。但在被调查的宁波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师中,从事体育保健课教学的教师基本都是毕业于普通体育院校,几乎没有学体育保健专业的,也很少有教师在体育保健方面参加培训和进修,在体育保健课科研上更是匮乏。因体育特殊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在体育保健教学中普遍涉及到运动心理学、运动保健学、康复医学等多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因此,现任体育保健课教师所掌握的运动康复和保健知识根本满足不了体育特殊学生的需求。
2.5.4缺乏体育保健方面所需的场地、器材设施。体育特殊学生在参加体育保健康复运动中不能像普通大学生那样正常使用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而是需要具有康复训练的一些器材与设备。由于高校职能部门对这些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够重视,所以,对体育特殊学生使用的康复性体育器材投入资金甚少,配置设施严重不足等原因,影响了体育特殊学生参加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调查结果显示:76.6%的体育特殊学生反映因缺乏场地、器材而影响参与体育健身,未能有效地提高和增强特殊群体学生的身体健康。
3 对策及建议
3.1 高校领导要重视体育特殊学生的健康,加强保健教育的组织管理
《体育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校工作条例》等体育法规不断出台,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体育教育步入正规化、科学化的有利保障。这些体育法规是高校开展体育保健教学的有利依据,因此,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特殊学生体育教育,体育保健课要从特殊学生的健康角度出发,以参与体育运动健身和身体康复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之观念。在体育特殊学生体育教育与活动实施过程中,各高校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既合理且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加强体育保健课程建设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工作,建立健全完整的体育保健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系统、操作性较强的体育保健课运行机制。
3.2 针对体育特殊群体的特点构建体育保健课课程体系
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应按照体育特殊群体的概念及体质状况将学生大致分成5类:一类:身患残疾;二类:身患慢性疾病;三类:身体偏肥或偏瘦;四类:身体虚弱者;五类:身体有运动损伤不宜参加剧烈性的学生。根据以上5种不同的类别,针对其特点设置相应教学目标。一类学生:根据其残疾特点,学习和掌握改善残疾器官和有效发展健康器官和肢体功能的锻炼方法,对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开展残疾人竞技体育项目的学习和锻炼。二类学生:根据学生自身的慢性疾病进行有针对的保健学习并掌握有效的增强体质的康复运动练习方法。三类学生:根据身体偏肥、偏瘦特点,以达到塑身健体之目地,掌握有效的健身手段以及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四类学生:因身体虚弱者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让其长期坚持参加一些适当的体育运动,促进体质的健身方法。五类学生:根据不同的运动损伤掌握在运动中受伤在运动中恢复的锻炼手段,加快身体的康复。在对体育特殊群体采取体育锻炼手段健身的同时,还应加强体育特殊学生的体育生理卫生、保健常识、保健按摩、体育伤病的预防和处理、运动处方制定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来科学评价自身健康状况,调节心态,提高健身能力。
3.3 加强体育保健课程教材的建设,遵循教学原则
高校要在现有体育保健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为参考依据,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体育特殊学生身体的特殊性、心理特点以及教育的特殊性编写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发挥学校教育职能部门组织研讨有关体育保健教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会,建立一支有丰富体育保健知识的师资力量,编写出科学实用指导性强的体育保健课程教材。在选编教学内容时应当遵守以下原则:①安全原则。安全第一是特殊群体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充分考虑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降低运动风险系数,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②实效原则。本着对特殊群体的健康着想,教材的编写内容要与其特殊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相结合,确保教材的实用性和有效性。③多样化原则。特殊的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多层次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健身方法和手段。
3.4 完善保健课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规范教学监督和控制
要实现体育保健课课程目标,规范课程教学组织是先决条件。因此,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教学要纳入学校常规的教学管理系统中,并逐步建立规范的教学管理机构。要根据课程目标的多样性确定对应的课程考核标准,评价标准以学生身体功能恢复情况,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度、适应度等方面来综合评价。注重评价的特殊性、及时性、激励性、个体差异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提高和改善自身健康状况,激发学生的体育主动性及参与性,感受“快乐体育,健康体育”。
3.5 加大保健教师在体育保健方面的进修和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和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作为特殊群体的教师除具备一定的保健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外,更应具备有指导体育特殊学生康复身体的实践能力。高校要解决目前体育保健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要多为教师创造有关体育保健教学学术交流和培训,培养出专业的体育保健教育人才。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特殊学生健康知识宣传;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同时还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和个人锻炼档案,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6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为学校体育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体育场地和器材是体育保健课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场所。在被调查的高校中有专门为体育特殊学生建设的体育保健教学活动场所微乎其微,体育场地器材非常缺乏。高校应重视这些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根据体育特殊学生的特点修建专门的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以保障体育保健课的教学的同时也满足了体育特殊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建议政府部门加大高校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有关体育科研部门、医疗器械部门研发和生产体育特殊学生保健康复器材设备,强有力的为体育特殊学生提供体育教育的基础保障。
3.7 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体育特殊群体课余生活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既能客观地反映出教学质量与效果又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同时也能将课堂所学运动技术、技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巩固提高。同时,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发展了个性,调节了情绪。为了使体育弱势生也能和普通大学一样享受同样的校园文化生活,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高校应加强体育特殊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有专门的体育保健课教师指导体育弱势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年校体育文化活动应把特殊学生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也纳入其中,切实可行地开展一些适合体育特殊学生的体育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的得到发展,对生活充满阳光。
[1]张丽亚.太原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赵军.山西省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J].科技信息,2008(33).
[3]蔺华,潘正坤.高校对病残学生实施保健与运动处方教学的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16-118.
[4]李捷.试论体育教学中特殊群体的扶持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3):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