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博弈分析

2012-04-13杨志敏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后备竞技

杨志敏

(温州大学体育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带动了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稳步提高,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为保持和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后备人才作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体育工作者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方向。

综观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路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与地方财政的持续投入,保证了训练体系构架不断巩固,逐渐形成了国家队、地方优秀运动队和业余训练“三级训练网”高度集中的训练体制,有力地保障了我国各级运动队伍的稳定,为我国竞技体育提供了充足的青少年后备力量,培养出了许多世界冠军,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也面临着各种因素的冲击,以前培养模式下培育出来的运动员,由于过早地脱离了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的特点,加之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使得很多家长不愿意让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从事竞技训练。读好书、上大学则无疑是家长与运动潜在人才一种风险更小、回报更高的选择。我国“金字塔”训练体制培养的模式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尴尬局面,使人们重新对举国体制的内涵和后备人才培养的途径重新加以审视,如何更有效地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呢?我们需要换个理论视角进行探析。

博弈论产生于微观经济学领域,它是研究博弈背景下博弈参与者的理性行为选择的理论,是关于竞争者如何根据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变化,采用最优策略和行为的理论。博弈论来源于应用数学,是关于人类理想竞争行为的理论。本课题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途径的角度出发,拟从博弈理论的角度,对在市场经济下如何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今后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服务。

2 概念界定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 a m e s T h e o r y),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它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正式发展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1928年冯·诺意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意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地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博弈论天才纳什开创性的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和《非合作博弈》,概括出了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的学科。

3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博弈分析

当前我国由于社会体制转轨,社会经济制度的改变,社会分化成各个代表不同利益关系的利益群体。根据社会利益群体分析的方法(社会利益群体分析法是一种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方法论为指导,观察和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之间关系的思维方法。它以人们的社会劳动分工和物质利益关系为基础来划分人群,分析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总体结构,并以阐释如何配置社会资源充分发展生产力和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我们把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利益群体分化为国家、培养机构、参训运动员等三个主要利益主体。三个主要利益主体的利益分析如下:

国家的利益是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在国际赛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国家争光,展示国家发展建设成果,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国家发展竞技体育主要是为了谋取政治利益。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主要是运动学校、业余体育俱乐部)的利益是培养、输送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换取国家对其更多资源投入。培养机构作为利益主体的趋利性决定的,它换取的利益由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组成,主要以换取物质利益为主。

参训运动员(包括参加体育训练的运动员及监护人)的利益主要是通过参加竞技体育训练,获得国家和社会资源的投入,为自身的发展服务。其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

三个利益主体的主要利益关系就是国家和参训运动员的利益关系,也就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主要的利益关系,处于基础性的利益关系。国家和培养机构的利益关系是委托代理的关系,国家把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职能委托给培养机构,从属于国家和参训运动员的利益关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博弈关系结构(图1)

图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博弈关系结构

3.1 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博弈及利益分析

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开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发展学生竞技体育水平为主要目的,只有培养出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国家和社会就会加大资源投入,学校就会获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利益。参加体育训练运动员参加体育训练才能获得其发展的资源,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在进行体育训练时愿意扩大训练规模,增加了选材面,可以有更多发现具有体育天赋的青少年,培养更多优秀体育人才,可以得到国家和社会更多利益。培养机构的策略:一是扩大体育训练规模;二是缩小体育训练规模。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是接受国家委托开展体育训练,不开展体育训练,国家就会取消其代理资格,所以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的最优博弈策略是扩大体育训练,通过提高选材面积来保证高水平。这样就出现了大量不具有体育天赋青少年参加到竞技体育训练来,就形成了一边参加竞技体育训练的青少年人数增加了,但是运动员的成材率下降了的情况,训练成本高涨使我国财政无法负担的地步。

3.2 传统项目学校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传统项目学校为了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尽量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训练负荷。而参加训练的运动员时间和精力有限,在文化素质学习投入多必然减少体育训练的投入,在体育训练投入得多必然影响文化素质的提高,造成“学训矛盾”局面。

从参加体育训练运动员的利益分析,在这个阶段文化素质学习和体育训练都要求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在选择文化素质学习加大时间和精力投入时,就会影响体育训练的投入,反之,则相反。参加体育训练运动员的策略:一是全力抓文化素质学习;二是全力体育训练。文化素质学习风险较小,选择的比例较大;体育训练的风险较大,选择的比例较小;最优的博弈策略是全力抓文化素质的学习。从传统项目学校的利益分析,扩大开展体育训练,传统项目学校可以获得较多国家和社会资源投入;减少体育训练规模,国家和社会将减少对培养机构的资源投入,传统项目学校获得国家和社会资源的投入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较少;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得多,对学校的利益增加只是锦上添花,培养得少也不影响学校的生存。

参加体育训练运动员为了降低风险,选择全面文化素质学习的最优策略,而培养机构最优策略是减少体育训练,这样就出现了传统体育学校和参加体育训练运动员人数的萎缩。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况,参赛风险大运动员的博弈策略也可以选择全力体育训练。例如:台球运动员丁俊辉,选择有风险的全力体育训练的策略,他在中学学业没有系统地完成的情况下,全力投入到竞技体育训练中,最终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

3.3 青少年业余体育俱乐部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的博弈分析

青少年业余体育俱乐部是我国社会转轨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模式,随着社会进步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青少年学习负担减轻,学习压力减弱,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丰富多彩课余活动,参加竞技体育训练也成为重要的选择。在不影响学生文化素质提高的同时还可以全面发展素质、强身健体和发展兴趣等利益收获,而且参加竞技体育训练机会成本较低。图1所示,青少年参加体育训练的原因主要是全面素质培养,参加体育训练运动员的就有两个策略:一是不参加;二是参加。这时最优博弈策略是参加体育训练。青少年业余体育俱乐部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构,组织竞技体育训练不仅自身可以发展壮大,还可以适当收取一定培养费用,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它的最优博弈策略是积极地开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

4 国外主要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比较及趋势

各国各具特色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源于其各不相同的体育体制。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这几个国家都把学校作为搜寻好苗子的重要场所,同时各国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主要与其各自不同的体育管理体制有关。

俄罗斯的体育俱乐部体制正处于初始阶段,主要是在政府的领导下,通过遍布全国的体校体制发现和培养体育天才。有经验的教练员对青少年选手进行各项测试,根据其身体和心理特征选拔好苗子。

美国与俄罗斯不同,政府不介入体育方面的事务。体育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直接与学校管理体制融为一体,体育活动由中小学、高校自行组织。寻找后备人才的工作最早的甚至始于幼儿园,但主要还是在中、小学及中、小学体育比赛时。美国选拔后备人才的标准主要是好的比赛成绩和不断上升的竞技状态。有天分的青少年选手由各自的学校和大学直接培养。

西欧国家的竞技体育基于俱乐部体制。在德国,发现体育天才的任务主要由体育俱乐部、学校、乡镇、州体育运动协会和州政府承担,联邦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联邦政府主要从设立体育寄宿学校、资金、科研、基地训练、组织全国性竞赛活动等方面推动这项工作。

总体而言,后备人才培养在3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体制中都被视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每个国家都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随着各自社会状况的改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各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总趋势是:重视体教结合,注意科学培养,调动有关各方的积极性。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体育后备人才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

5 博弈视野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根据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分析,虽然因各国国情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我们必须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洋为中用,真正把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政府与社会相结合、体教结合、科学培养成为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新趋势;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曾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发挥过巨大作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大潮的推动下,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博弈论的视角下,我们要利用三个利益主体国家(各级政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和参加竞技体育训练运动员,三个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行动策略,每个利益主体的行为都对别的利益主体的行为发生着影响。在三者利益都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使我国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培养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5.1 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制度应向“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方向发展,加大对体校的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训练体制

目前,我国各类体校仍然是业余训练的主要形式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力量,是我国奥运会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据统计,我国有61%的优秀运动员,90%以上的世界冠军来自于各类体育学校。

在市场化过程中,单位或部门利益是最高利益,各人才培养主体根据市场来进行人才培养,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主要目标,这容易导致项目间发展不平衡,使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体育人才资源,足球等一些我国竞技水平较低但市场前景较好的项目会吸引很多培养单位的重视,而我国的一些优势项目如体操等反而无人问津,长期下去,必然带来项目间的结构失衡,导致我国竞技体育总体实力的波动。政府适度介入,运用政策杠杆或经济手段调节供需矛盾和结构平衡,有助于保持优势项目后备人才队伍的稳定,使制度变迁的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5.2 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加强“体、教结合”体制建设,建立新型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在后备人才培养上,既要考虑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青少年个人及其家庭的追求,竞技体育事业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在当前形势下,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取消办学效益较差的县级业余体校或将其与普通中学合并,把业余训练办到有条件的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等),体校教练员进入到相应的中学从事课余训练。在中、小学推行俱乐部制,挖掘苗子进行培养。完善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管理,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调动传统项目学校办课余训练的积极性。形成全国范围的,以小学、中学、大学(包括体育专业院校)为主渠道的培养体制。立足于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同时,又兼顾面向社会培养就业前景好、具备体育职业技能的人才。与具备教师培养资格的教育机构合作,把体校的训练与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结合起来;与体育职业鉴定机构合作,把体校的训练与培养具有职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衔接起来,使体校毕业生同时具备体育行业特种工种的职业资格等。

5.3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国家从政策上保证培养单位的收益

当前社会力量从事后备人才培养虽已起步,且目前规模逐渐壮大,但存在运作不规范、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相关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资本具有趋利避害的特性,如果投资得不到回报,就会转向其它领域。

社会参与可以在体育系统外形成另一条后备人才的生产线,增加后备人才总储量,而且,对体校办学形成竞争,促进两种机制不断发展。国家应更加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对社会办学进行规范管理,使各培养主体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良性竞争,保证培养单位合法的利益得到回报。在遵循“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下,形成有偿培养、有偿输送的制度。

5.4 完善体育人才转会市场,逐步实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市场交流制度

政府部门应制定与完善各种法规,保障体育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无论是国有的体校,还是非国有的社会组织都应面对规范的市场竞争;建立体育后备人才交流市场,拆除人才交流的壁垒,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防止市场失控、价格严重脱离价值的现象。规范省级后备人才交流市场,提高区域性人才配置效率,逐步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体育后备人才市场。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指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不但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运动员的切身、长远利益,是关系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兼顾国家、培养机构、参训运动员等三个主体的利益,我国竞技体育才能保持长盛不衰。

[1]杨再淮,俞继英.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

[2]刘庆山,周洪珍,等.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3]李圣旺,王建国.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4]江俊世,刘霞.试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03(3).

[5]潘迎旭,钟秉枢,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

[6]杨再淮,俞继英,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本理论新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4).

[7]潘迎旭,等.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8]马宣建.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后备竞技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竞技精神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