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启示
2012-04-12牛晓琴
牛晓琴
(晋中学院,山西 晋中 060006)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启示
牛晓琴
(晋中学院,山西 晋中 060006)
在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中,他将道德教育的归宿理解为关注并走进现实的道德生活,也就是说道德教育要同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他强调,道德教育应从现实的道德生活中去开展、突破,并扎根于现实道德生活的实际。道德教育应当以解决现实道德生活中的矛盾,促进教育对象个体的发展为根本任务。道德教育要采取“三位一体”道德教育模式;道德教育要跟得上、做得到;道德教育要开辟体验式教育的新模式。
杜威;道德教育;启示
在杜威庞杂的思想中,道德教育思想占据着核心的位置。他针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很多创建性的思想,并从尊重个体、统一知行、彰显理智、关注生活等层面,构建了与以往道德教育理论不同的新体系。在杜威的思想框架中,不仅考察了以往历史上几乎所有有关道德教育的思想成果,而且还孕育了未来道德教育思想的萌芽,以至于深远地影响着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中,他将道德教育的归宿理解为关注并走进现实的道德生活,也就是说道德教育要同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他强调,道德教育应从现实的道德生活中去开展、突破,并扎根于现实道德生活的实际。道德教育应当以解决现实道德生活中的矛盾,促进教育对象个体的发展为根本任务。在当前,研究和学习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对于我们实施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曾打过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德育好比是生活中的“盐”,人活着就要吃盐,离开盐人不能生存,但是,人也不能只吃盐,而必须把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吸收,才会更健康;人在吸收盐的养分时,盐因融于食物而不见盐,但盐却很自然地进入了人的体内。道理是一致的,德育仿若盐于人的生活。
什么是生活?这是理解杜威生活德育理论的基础。“生活”的概念,贯穿于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始终。杜威的生活德育就是要关注对传统德育的矫正,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道德生活;就是对传统宏观的道德教育目标模式的矫正,使道德教育回到受教育者日常的现实生活伦理世界中;就是对那种脱离受教育者生活实际的直接的、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式的矫正,使受教育者在切身体验中面对生活、面对一切。他说道:“我们使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同时,“生活是一种机能,一种包罗万象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机体与环境都包括在内。”[1]按照他的理解,生活与经验都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既然生活也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那么它就不是僵死的,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也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不仅生活在物的世界,而且也生活在人的世界。人不仅要与自然环境打交道,而且也要与人为环境打交道。这个打交道的过程,记录着个体的生长,也记录着群体经验的生长,这个过程就是生活。当个体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互动、产生一定的关系,进一步说,产生一定的伦理关系之时,个体在这种关系之中,道德经验不断更新和成长,这样的生活就是道德生活。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最终的归宿是关注并走进现实的道德生活,是对现实道德生活中的实际教育问题的剖析和研究,并要求最终落脚于现实的道德生活。
生活德育应追求一种“无痕”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只是在生活中真实地经历、真切地体验。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这本著作中写道:“我相信——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性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2]这清楚地表明了杜威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的观点,即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一部分就提出了“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的重要论题。通过全面研读杜威的著作可以发现,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具有经验的、人性的、科学的、全面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都有同一个归宿,即走进现实生活。这里说的是“走进现实的生活”,而不是“走近现实的生活”。在走进现实的生活的主题下,杜威所理解的道德教育,就是在生动的生活中促进个体道德经验成长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是实际的、丰富的、具体的、而不是形式的、枯燥的、空洞的。可以说,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始终伴随着注重行动、积极进取、创造生活的“实用”特征,概括地说,就是“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
二
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既要使道德教育源于现实生活,又要回到并创造现实生活。这样的建议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道德教育要采取“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模式。对于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叶澜教授评价说,目前我国教育的最大失误是“把丰富复杂,变动不拘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最根本缺陷。”[3]随着社会转型期来临,我国学校德育呈现出知行分离的状态。就我国学校德育的实践来看,主要是被一种知性论的德育模式所禁锢,远离了生活世界。既然道德教育是道德的知识与行为实践的统一,是“无所不在”的,那么就要把各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无所不在”的间接道德教育模式——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1)学校生活之于道德教育。在杜威看来,学校的道德与社会的道德是统一的。学校在道德上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社会生活能力,要求他们既可以管理、教育好自己,还能逐步培养自身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学校生活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当然,也不得不注意到,衡量学校道德教育质量的依据是它的社会价值。只有把学校的道德教育与更大范围的社会活动联系起来时,才能真正找到判断学校活动的道德意义。(2)各科教材之于道德教育。杜威主张,道德教育不应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不可以和其他课程分离开来单独讲授,道德教育不是孤立的。学校教育应当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并将道德的要求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当一个学科遵照社会生活的方式去讲授的时候,它就具有积极的道德意义,这是杜威反复强调的观点。将道德教育渗透在多个学科之中,效果要比单纯的道德教育好得多。(3)通过教学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他们共同参与的社会性活动,使他们在交流和活动之中,逐渐从属于外部的动机中摆脱出来,并乐于去理解他们所做的工作的社会价值。这样,社会精神在宽松的沟通氛围之中得到培养。反之,如果压制个体天生要做事的冲动或倾向,就会出现其他动机取而代之。当使用的方法不得当,活动成为压力,周而复始地压在学生的身上,一种积累起来的不利于培养社会精神的影响就会不断扩大,道德教育的结果自然也不会令人满意。最后,之所以称学校生活、教材和教学方法为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就在于这三者本身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们在教育过程之中要综合起来运用,不能单独强调某个方面,否则,就达不到积极的效果。
第二,道德教育要跟得上、做得到。道德教育必须以公认的东西为内容,以应该一致承认的东西为原则,同时又要注意现实生活的丰富内容、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要表达时代精神、社会共同体要求,引导受教育者达到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价值目标。德育工作者不是从理论原则出发,而是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受教育者成长、成人的建议。他们所讲的内容不是作为思辨推论的结果,而是作为自己对真理的把握和生活经验的体悟,从内心里真诚发出来的忠言。德育工作者所讲的东西,应该是多数人都能跟得上、做得到的。大家能跟上,才能取得一致,共同进步。只有大多数人都能跟得上或经过努力也能跟得上,才能达到德育的社会诉求,形成普遍的社会道德风尚。德育的要求一旦超过大多数人的思想道德发展程度,大家都跟不上或多数人跟不上,它就不会再是大家认同的指导或忠告,它所表达的道德要求就会成为脱离大众的说教。因为,道德要变为个体的品性和德行,虽然要经过一般性教育,但它必定要通过理论的认同和确信来达到,而要唤起主体已有的道德意识和情感,排除其动摇不定的因素和从外部强加给他的无法付诸行动的东西,并建立起自觉、自主、自律的坚定信念和行为习惯。
第三,道德教育要开辟体验式教育的新模式。目前内容单一,过于注重运用理论说服和正面疏导的德育方式,使学生缺乏积极的德育实践和道德体验。导致追求学生表面上听话,但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不利。体验式道德教育是指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努力形成人本化、生活化、内省化相结合,以体验性为特征的德育工作格局的一种教育策略。它强调以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道德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实施体验式道德教育的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发展性原则。促进学生实际的、根本的、持续的、终身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学生的生理,根据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发展体现出要求和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挖掘学生的潜力,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与健康的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习奠定基础。(2)主体性原则。承认德育目标的实现,靠学生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在德育设计中,注重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出来。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时遵循“四动”原则:德育对象——能动,德育设计——主动,德育目标实施——活动,德育过程——互动。(3)实践性原则。在“生态体验式德育”过程中,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强调行与知的一致,强调学生的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受教育,在实践中求效果。防止空洞的说教和死板的教育形式,要深入学生生活,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育载体,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在活动中增强思想道德素质。(4)特色原则。在坚持统一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各班在德育的活动形式、教育载体、机制等方面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结合班上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努力形成一班一品,创出工作特色。
[1](美)杜 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O01.
[2](美)杜 威著,王承绪译.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叶 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5(5):3-7.
The Enlightenment of Du Wei'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NIU Xiao-qin
(Jinzhong College,Jinzhong Shanxi,030006)
In Du Wei's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he regards the home to moral education as concern and entry into life,that is,a combin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educatees'real life.As he emphasizes,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broken through in real moral life,and it ought to be based on solving contradictions in moral life and promoting educatees'development.The trinity mode and experiencing mode can be adopted to achieve moral education.
Du Wei;moral education;enlightenment
G641
A
1674-0882(2012)06-0088-03
2012-08-23
牛晓琴(1977-),女,山西平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原理与德育。
责任编辑 郭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