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目的论角度评析巫宁坤译本《了不起的盖茨比》

2012-04-12李伟伟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目的论盖茨

李伟伟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从目的论角度评析
巫宁坤译本《了不起的盖茨比》

李伟伟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以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为切入点,从目标语读者、译者、发起人三方面分析了巫宁坤翻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并考虑到语言限制,为巫氏译本的翻译现象提供合理解释。通过对具体译本选段的分析,概括出其语言运用精妙之处在于语言口语化、多用四字短语、以短句译长句等。

《了不起的盖茨比》;目的论;巫宁坤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他不仅用生动的形象和欢快的节奏描绘了一次大战后美国历史上那个空前繁荣时代醉人的气氛,而且用凄婉的笔调抒写了战后“迷茫的一代”对于“美国梦”感到幻灭的悲哀。《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有很多种译本。从《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多次重译的评析》一文中的数据显示,从1954—2009年,《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大陆台湾的译文出版已有32种,而巫宁坤在1983年所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则是这部作品在中国大陆最早的译界[1]87。随着时代的变化,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也就随之而变,单靠单一的译本是不能满足不同时期读者的要求和体现不同时代读者的阅读动机的。而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本研究有从严复的“信,达,雅”的角度,文学翻译等效的角度,人物对话的翻译角度,以及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角度等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对巫宁坤译本进行了分析,就其翻译风格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一、目的论概述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由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创立,是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目标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2]11,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赖斯的学生弗美尔(Vermeer)进而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提出了德国功能派的核心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

弗美尔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翻译并不仅仅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3]。因此,他在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翻译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可以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的预期目标的策略,也就是说,译文应对预定的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4]12。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弗美尔认为,决定译文(面貌)的不是原文(面貌),而是翻译目的[4]13。

根据目的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5],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受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2]17,此为目的法则,目的论中另外两个重要法则是: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此后,贾斯特·赫尔兹·曼塔里进一步拓展恶劣功能派翻译理论,特别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方面,重视对行为参与者(行为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受者)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媒介)的分析。最后,诺德把忠诚原则引入功能主义模式,形成功能加忠诚理论,以解决功能理论中过于激进的问题。

二、巫宁坤译本《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翻译目的和译作定位

1.巫译本翻译目的

20世纪50—70年代,《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大陆被视为教坏青年的坏书,巫宁坤曾因将本书英文原版借给学生而遭批判。那时全球处于冷战时期,社会主义的大陆正处于完全排斥资本主义的阶段,中国读者所能接触到的文本都是传播社会主义优越性,表现资本主义黑暗面的作品。当时的主流读者看到的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充斥的彻夜舞会、贩卖私酒以及青年人的追名逐利等。因此,该书一直未被大陆引进出版[1]88。

《了不起的盖茨比》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被公开介绍给大陆读者,那时中国刚刚经历10年“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文化断层使得许多知识青年对过去10年被禁止的未接触过的文学作品如饥似渴。查明建将这一时期称作填补20世纪50—70年代外国文学译介缺失的阶段。再加上这一时期中美刚刚建交,改革开放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广大读者开始渴望了解美国的一切。本书作为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表著作,反映了美国的方方面面;经历了“菲茨杰拉德复兴”后,作者的写作技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肯定。因此,从文学和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本书都具有很大的阅读价值[1]88。发起人方面,如巫宁坤在其自传中所写的“啼笑皆非”的稿约事件:“1980年夏我回到北京才几个月,《世界文学》—— 当时全国唯一的译介外国文学的月刊,约我翻译《了不起的盖茨比》,要在当年十月号刊出。”[6]为了满足读者和市场的需求,翻译此书实属所需。译者方面,巫宁坤有着几十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对西学的了解以及热衷自然是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翻译的一大优势,同时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学术氛围都有着清晰的了解,加之出版社的约稿,更极大的推动了此书的翻译。

2.巫氏译本的语言局限

受时代条件的局限,巫氏译本中有的语言在如今看来实属落后,甚至某些词语的运用会使译文产生歧义,影响读者的理解。巫宁坤在1983年翻译时将车名Rolls-Royee音译成“罗尔斯-罗伊斯”,因为当时的国内读者对这一名车并不熟悉,并没有译成我们如今所熟知的“劳斯莱斯”这种符合时代的用语。又如,在原著中有“You always look so cool”一句,巫氏将其译成“你看上去总是那么凉快”,而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说,显然译成“你看上去总是那么酷”比较合适,而在当时,“酷”字并没有如今这样流行,受当时语言环境的影响,其中的个别词语的应用并不是十分恰当,或多或少会对读者理解有影响。

三、巫定坤译本《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具体翻译策略

根据以上所陈述的翻译目的,译者多采用归化手法,力图用当时中国读者所熟悉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来展现一个“追梦”的故事。同时,在方便国内读者阅读的基础上,巫氏在某些部分也采用了异化手法,来展现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增强译文忠实原文的程度。以下从语言运用的微观角度分析译文选段。

1.口语化

例1 “You promised!”into his ear.[7]

译文 你可是答应过的。[8]

例 2 “An Oxford man!” He was incredulous.“Like hell he is!”[7]

译文 “牛津大学毕业生!”他根本不相信,“他要是才他妈的怪哩!”[8]

从措辞上讲,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应该是偏口语化的,应尽可能的符合人物身份和特征,因此译文应该也是在体现原著特点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词,才能把握作者的风格,同时又将作者的意图表露无疑。而在巫氏的译文中可以看“口语化”的特点,用“答应”而不是用“承诺”这种书面化的词语,符合口语简洁、明快的特点。同时“他要是才他妈的怪哩”也将汤姆那种自认为高人一等,其实却粗俗无比的特点展现给了读者,使读者对汤姆的形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轮廓。

2.四字词语

例3 the air is alive with chatter and laughter,and casual innuendo and introductions forgotten on the spot,and enthusiastic meetings between women who never knew each other’s names.[7]

译文 整个空气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脱口而出、转眼就忘的打趣和介绍,充满了彼此始终不知姓名的女人们之间亲热无比的会面。[8]

四字成语的使用,将原著中所描写的场面的吵闹气氛恰当的表现出来。同时符合汉语对节奏感到要求和审美特点。另外,通过用三个充满组成的排比,既显示出了译者选词的精和理解原文的确,也符合汉语习惯,不是仅仅局限于原著的写作特点,通过运用中国人熟悉的写作方式,使译文更显流畅。

例4 And I like large parties.They’re so intimate. At small parties there isn’tany privacy.[7]

译文 而我也喜欢大型宴会。这样亲热的很。在小的聚会上,三三两两谈心倒不可能。[8]

这个是乔丹与尼克队盖茨比举行的盛大宴会的谈论,译者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将“privacy”译成“三三两两谈心”,虽然“privacy”并无此意,但是译者通过结合语境,创造性的赋予了此词以新的含义,易于读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使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准确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3.以短句译长句

例5 I don’t want you to get a wrong idea of me from all these stories you hear.[7]

译文 你听到这么多闲话,我不希望你从中得到一个对我的错误看法。[8]

原著中只有一句话,但是如果按照句子的语序将其翻译成一整句话,就会显得“生硬”,带有翻译腔。而巫氏将长句拆成了短句,更符合口语的表达方式,也符合汉语的习惯,更适合国内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说话方式。

4.适当的异化

例6 He’s an Oggsford man.[7]

译文 他是牛劲人。[8]

Oggsford是Oxford的变体,由于沃尔夫来自下层社会,发音带有明显的地方音,而菲茨杰拉德用Oggsford来代替Oxford,一种戏谑、嘲讽的语气暗含其中,如果将其直接译成牛津人,就会丧失了原作的写作特点和风格。为了尽可能的接近原著所描绘的形象,巫氏将其用“劲”代替“津”,二者在声调上有多差别,但是牛劲正好暗含这粗鲁、野蛮之意,将沃尔夫的性格特点展现给了读者,同时还保持着原作的语言特色。译者在此运用了异化的手法,使译作尽可能的接近原著,尽可能的展现作者的写作风格。另外,由此也可以看出译者对原著的理解程度可见之深,尽量传达给读者最理想的阅读效果。

例7 Let me know about the funeral etc do not know his family at all.[7]

译文 关于丧礼安排等情告知根本不认识他家人。[8]

这是沃尔夫山姆在盖茨比死后写给尼克的回信中附言的内容。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原文省略了必要的标点符号和主语,不符合语法规范。菲茨杰拉德通过对语序的调整来表达沃尔夫山姆对盖茨比之死的漠不关心。而巫氏同样也采取了异化的手法,译文也采取了不符合汉语表达的顺序。这种故意犯错的译文保留了原著不规范的特征,目的是使读者更能清晰的感受到作者的用意。如果用一种更正确的语序来翻译,就会使译文丧失这种意味,这种趋向作者的异化在此种情况下实属所需。

四、结 语

英国翻译家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指出:“在优秀的翻译中,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的领悟,并有着同样的感受。”[9]译者应该使读者感受到原著作品的美。要把原著按照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审美特点表现出来,同时也要传达出作者的主旨与意味。若只是单纯的采取字与字,句与句的对等,无法使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的体会,译文也会带有“翻译腔”的意味。巫氏通过运用长短句的转换、四字词语、口语化的语言以及是适当的异化等手段,巧妙地完成了语言之间的转化,满足了读者、译者、发起人的目的,实属较为出色的作品,但受条件的局限,难免会出现翻译的不恰当,读者应该给予更正的评价。

[1]孙毅泓.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多次重译的评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2).

[2]张美芳,王克非.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Vermeer H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 AndrewChesterman. Readings in Translation[M].Helsinki:Oy Finn Lectura Ab,1989:29.

[4]Vermeer H J.Skoposand Commissionin Translation Action.Lawrence Venuti.(Ed)[M]∥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0.

[5]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47-49.

[6]巫宁坤.一滴泪[M].台北:远景事业出版有限公司,2002:249.

[7]Scott F S.The Great Gatsby[M].New York:Scribner,2009:44-161.

[8]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35-81.

[9]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64.

【责任编辑:田懋秀】

Evaluating Wu Ningkun’s Translation ofThe Great Gatsbyfrom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LI Wei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German functionalists’skopos theory,the translation purpose of Wu Ningkun’s translation ofThe Great Gatsbyis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the target reader,the translator and the initiator.Taking the orientation of the version and limitation of the language into consideration,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of Wu’s version is offered.Th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ome excerpts from Wu’s version,its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which lies in colloquial style,four character words,short sentences,etc.

The Great Gatsby;skopos theory;Wu Ningkun

H 059

A

1008-3862(2012)04-0113-04

2012-02-18

李伟伟(1987-),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了不起的盖茨比目的论盖茨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书虫来袭 《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意式苹果酱圣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学英语,从听开始:《了不起的盖茨比》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解读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