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04-12郑玉娟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书库古籍图书馆

郑玉娟

(许昌学院图书馆,河南 许昌 461000)

1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馆舍条件差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建立了符合藏书标准与理念的现代化图书馆,但古籍书库的条件却普遍较差,缺乏古籍保护技术设备。在高校图书馆,除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少数图书馆外,大多数图书馆古籍书库的恒温恒湿基本要求没有实现,能配备普通空调机就算是条件好的。地方院校图书馆的古籍书库更是因为古籍数量少、读者少,而常常被置于一个空闲的角落。除去水火灾害外,虫灾和酸化成为新时期古籍遭受破损的两大主要原因。

1.2 管理不到位

国家尚未出台有关古籍管理与保护的法规。许多高校图书馆内部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没有专业的古籍整理与保护人员,对古籍的管理不到位。对自己的古籍家底不甚了解,只是知道大概的数量,没有具体的数字。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除已编书100余万册外,未编书到底有多少册,有什么书,没有确切的数据,只是粗估有50余万册[1]。其他小馆的情况更令人担忧。

1.3 人为的不经意损坏

古籍文献的载体多为纸张,即使是早期的竹木简牍、丝绸缣帛,保存到今天大多也已不同程度的老化变质。古籍保护工作者在延缓古籍的老化、保护古籍的同时,对古籍的破损也是不可避免的。古籍在打包、搬运、提取、上架、阅读等过程中都可能会因人为的不经意而遭到撕裂、折叠、摩擦、挤压、冲撞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不慎污损,甚至在古籍上乱写乱画、眉批圈点,都对古籍保护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利用缩微技术对古籍进行复制及影印时,也极易对古籍带来损害。

1.4 专业人才少

目前,高校图书馆凸显出严重的人才不足现象。就现有的古籍保护人员而言,也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专业背景多样,水平参差不齐,年龄偏大的问题。

首先,对于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后继乏人。按国家图书馆的统计,目前全国古籍修复人才不到100人,其中高校古籍修复人员仅10余人。除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少数图书馆外,多数高校图书馆没有配备专职修复人员。据统计,我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古籍需要修复[2],而某些高校图书馆需要实施抢救性修复的古籍高达80%。由此可以想象,即使配备了修复人员,修复人员的有限与巨量需要修复的文献相比,还是显得微不足道。

此外,一些图书馆缺乏编目人员,虽藏有一定数量的古籍,但至今未能整理编目,无法向读者提供可查询的馆藏目录。有些图书馆虽有编目人员,也对馆藏古籍做了编目,但因水平有限,致使馆藏目录错误百出,不能准确反映馆藏情况。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全国古籍编目人员尚不足百人[3]。

1.5 资金无保障

据调查,现在修补1册古籍的市场报价在300元左右。以馆藏10万册古籍的高校图书馆为例,按三分之一的破损率计算,修复所有的破损图书需要资金近千万,无疑短期内投入如此巨资的可能性极小。再加上古籍的读者群范围较窄,许多高校图书馆多年都不曾购买,古籍文献成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盲区。更有甚者一些地方高校图书馆想要改善古籍存藏条件,订购书柜,更换函套,但因资金缺乏不得不搁置起来。

2 加强古籍保护的应对策略

2.1 加快标准化古籍书库建设

加强古籍的保护首先要改善馆藏古籍的保护条件,建设标准化古籍书库。古籍对于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和紫外线含量极为敏感。根据《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图书保护最适宜的温度为16~22℃,相对湿度为45~60%,同时要求温湿度24小时恒定。古籍书库应配备性能优良的恒温恒湿空调机或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然而目前有此设备的也仅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少数几家图书馆。为了防止虫灾和酸化,还可以装备现代的高科技设备,如检测古籍纸张纤维的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测试古籍纸张含酸度的测酸仪等仪器设备,但这在国内高校图书馆还极为少见。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健全古籍书库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古籍安全。对古籍收藏量大、善本多、具备一定保护条件的单位,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作为财政投入和保护的重点。同时,文化部也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起草了相关的标准规范,其中包括《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对古籍书库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标准。接着开始在全国相继开展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和评选工作。有条件的单位应以此为契机,在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共同支持下,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尽快建成一批标准化古籍书库。

2.2 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高校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应引起国家在法规层面上的重视。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了法规的约束,图书馆内部具体的管理制度才能有依据,才能落到实处。

其次要严格规范古籍书库的管理制度。古籍书库管理岗位规范是书库管理人员的工作程序,也是提高书库管理水平的基础。古籍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古籍载体的物质特征及温、光、尘环境及消防器材的使用,更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古籍图书出入库应有详尽的记录与签收制度。书库的温湿度应按时按规格记录“统计与分析”。

2.3 探索古籍再生性保护新途径

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古籍进行再加工,在保护古籍原本的情况下,发挥古籍的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主要有利用缩微技术复制古籍,影印出版及古籍数字化等。

目前,缩微技术以其存储量大、造价低廉、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而被运用在古籍保护中。截止2008年年底,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共抢救各类珍稀濒危文献典籍和报刊100,183种,其中古籍善本31,871种。影印出版的优点是完整逼真地保留了古籍原貌,查阅起来极为便利。同时也实现了古籍文物价值与资料价值的分离,对保护古籍十分有益。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实施。中华再造善本是一套大型丛书,由国内知名专家遴选古籍善本,通过原版仿真影印技术再次印刷出版。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影印出版成绩显著,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合作影印出版了《清代诗文集丛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影印出版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等。因此有条件的图书馆购买这些缩微古籍胶片和影印版古籍以供读者需用,不失为古籍保护的极佳途径。

古籍数字化则是利用电子扫描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将古籍内容转化为电子资源,并建成全文数据库,供人阅读浏览。古籍数字化实现了古籍文物价值与资料价值、艺术价值的分离,也很好地解决了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2.4 加快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

古籍的整理、编目和修复都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古籍保护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的文献学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老同志的传、帮、带。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定期在各地举办全国范围的修补培训班,有意识地培养古籍修补专业人才[4]。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响应,从资金上大力支持并认真组织专门的古籍保护人员去参加培训学习。图书馆之间还应该加强关于古籍保护工作的交流。如定期地开展学术研讨,组织参观学习等。

2.5 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不仅要发挥政府的职能,还要发掘多种渠道来解决资金难题。高校图书馆应结合社会广大公众的最大需求去开发古籍,使古籍的学术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等融入社会公众生活中,实现古籍信息的增值性开发。这才是保证古籍维护资金持续注入的最佳途径[5]。

[1]李雄飞,吴晓云.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之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66.

[2]程仁桃,杨健.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的现状与展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163.

[3]陈典平.数字化时代的古籍保护策略探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0(2):111.

[4]来新夏.漫话古籍的保护与研究[J].文史知识,2009(3).

[5]刘家真,程万高.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策略与建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181.

猜你喜欢

书库古籍图书馆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人梯书库”丛书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图书馆
我是古籍修复师
探析图书馆书库管理的新模式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去图书馆
析天一阁新书库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