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振兴与湖北跨越式发展
2012-04-12郭庆汉
郭庆汉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7)
一、江汉平原是我省经济发展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
从历史角度看,早在新石器时期,江汉平原及附近地区就是早期人类活动密集的地区。在先秦时期,以江汉平原为核心的楚国就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曾是当时最大最强的诸候国,创造了发达的楚国经济和灿烂的楚文化。尤其是明代以来,随着江汉平原的大规模开发,人口迅速聚集,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博得了两湖熟、天下足的美誉,并且拱卫武汉成为号称九省通衢的重要城市。因此,江汉平原历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全国著名的粮、棉、油和水产品生产基地,是我省人口密集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从自然角度看,我省山地面积占56%,丘陵占24%,平原面积仅占20%,不到4万平方公里。江汉平原面积占我省平原面积的80%以上。江汉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分,降水丰沛,光水热配合好,加之江汉平原是由长江、汉水冲积而成,土壤肥沃。江汉平原水资源、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突出,磷、盐、膏等矿产资源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优越。
从经济角度看,江汉平原包括以武汉、襄阳、宜昌、岳阳为顶点的一个不规则四边形,该区域以不足我省三分之一的面积,集中了超过全省二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省70%的国内生产总值,该区域内有特大城市1座,大城市5座,中小城市10余座,更有分布密集的大量县城及中小城镇,城镇体系十分发达。从区位角度看,江汉平原坐拥长江、汉水两条大江,隔长江与洞庭湖平原携手相拥,经济发展的条件十分优越。
无论从自然、资源,还是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江汉平原都是我省经济发展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
二、江汉平原发展滞后是我省塌陷的缩影和重要原因
近几十年来,江汉平原尤其是以荆州为中心的江汉平原核心地区的发展明显滞后,发展速度不仅大大低于国内发达地区,而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水平不仅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而且在省内的优势也荡然无存。尤其是江汉平原核心区域发展的滞后,成为我省乃至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塌陷的一个缩影,并且成为我省从区域角度看在全国区域格局中塌陷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沙市为例,沙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沙市就是当时诸侯中首屈一指的强国楚国郢都的外港。明代诗人王启茂有诗“沙头无物不繁华”颂其繁荣。建国初期,沙市是湖北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城市。至1985年,沙市人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772.72元,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大大高于武汉市的水平。当时,我省日用消费品中仅有的两项全国金奖产品荆江牌热水瓶、鸳鸯牌床单均出自沙市,被誉为江汉平原上的明珠。但到1990年,沙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综合指标,均在我省当时八个省辖市中列倒数第一。再以荆州为例,秦汉以来,荆州历来就是国内经济居前列的大州之一。1985年,除去省内当时的8个省辖市,荆州地区人口约占全省各地区、州人口的30%,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省的近40%,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26倍。1994年,沙市和荆州合并。2009年,荆州人口657万,占全省的10.70%,地区生产总值709.58亿,仅占全省的5.47%;人均生产总值1.08万,不到全省人均2.27万的一半。1949年,沙市工业总产值为宜昌的3.4倍,2009年荆州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仅为宜昌的36%。沙市、荆州已由我省经济最为发达、最为富裕的地区,沦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落后地区。江汉平原发展的滞后可见一斑。
江汉平原的发展与湖北、武汉的发展息息相关。自明代江汉平原大规模开发以来,人口聚集、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了汉口水陆码头的发展,奠定了武汉九省通衢的地位,武汉成为我国内地最先开埠的地区,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贸易口岸。正是在此基础上,张之洞督鄂,加之平汉铁路、粤汉铁路的建设,使武汉成为我国近代工业建设的先驱,并为以后武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汉平原也成为支撑武汉发展的直接经济腹地。武汉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江汉平原的发展,使江汉平原成为我国南方四大富饶平原之一。作为直接经济腹地,江汉平原成为武汉发展的有力支撑;作为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武汉成为江汉平原发展的龙头。江汉平原和湖北、武汉的发展唇齿相依,江汉平原兴则湖北兴,江汉平原衰则湖北衰。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塌陷成为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武汉在全国城市的排名也急剧下降,这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就湖北而言,江汉平原的塌陷使武汉的经济腹地支撑大为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武汉的发展,江汉平原和武汉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地区,江汉平原的塌陷和武汉发展的滞后,不能不说是我省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江汉平原面临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
江汉平原近几十年来塌陷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洪水威胁是江汉平原近几十年衰落的主要原因,综合运输体系的缺失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随着长江防洪格局的战略转变,随着交通运输格局的演变,制约江汉平原发展的主要因素正在发生重大改变,江汉平原的优势重新凸现,发展滞后反过来成为其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
建国以来,我省一直是重点建设的区域,但江汉平原腹地鲜有大中型重点项目的建设,洪水威胁不能不说是江汉平原近几十年来衰落的主要原因。随着三峡工程和一批大中型水利枢纽设施的建设,长江防洪格局正在由以堤防为主要手段向以水库调度为主要手段、工程防洪和非工程防洪相结合的防洪新格局转变,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已由五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的水平,辅之以分蓄洪等其他措施,荆州可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一水平已达到或超过一般城市的防洪水平。随着防洪水平的提高,洪水威胁大大减缓,制约江汉平原发展的主要因素得到根本的改观。
综合运输体系的缺失也是制约江汉平原发展的重要原因。早在清末张之洞时代,修筑川汉铁路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实施。长期以来,我们错误地认为长江具有几十条铁路的运输能力,加之水运、铁路等运输方式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认为没有必要修建沿江铁路,致使江汉平原几十年来少有铁路的建设。须知近几十年我国大规模工业化时期,铁路是各种运输方式的主导,缺少铁路的江汉平原谈不上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交通运输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综合运输体系的缺失不能不说是制约江汉平原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交通运输格局的演变,目前,长江沿江铁路正在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速公路网络正在形成,江汉平原综合运输体系也正在建设和形成中。
随着制约江汉平原发展的主要因素发生重大改变,江汉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优势、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优势等重新凸现,加之随着国家宏观区域格局的演变,长江产业带建设、中部崛起、产业由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等机遇,江汉平原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同时由于江汉平原几十年来发展的滞后,反过来成为一种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江汉平原面临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机。
四、振兴江汉平原,支撑武汉腾飞,促进湖北跨越式发展
江汉平原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也是支撑武汉腾飞、促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建设江汉平原综合运输体系,构筑江汉平原长江、汉江沿线产业带,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城市群,实现江汉平原的振兴,是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江汉平原的发展首先需要综合运输体系的支撑。所谓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在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的前提下,实现综合运输的最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最佳的运输服务。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各种运输方式的建设,这是综合运输体系的硬件基础,没有多种运输方式的建设,何谈综合运输体系。二是为了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和有利物流的各种建设,如现代物流的信息管理,物流衔接中的仓储、保管乃至加工,各种运输方式对客户的一站式服务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城市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枢纽,港口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接点,要统筹规划、布局建设江汉平原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奠定江汉平原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江汉平原近几十年的落后,主要是工业化进程的落后。江汉平原坐拥长江和汉江两条大江,在工业化进程中,沿大江大河布局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构筑江汉平原长江、汉江沿线产业带,是江汉平原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捷径。尤其是长江产业带建设,既是国家宏观发展格局的要求,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轴。加快江汉平原工业化进程,构筑江汉平原长江、汉江沿线产业带,不仅是振兴江汉平原的客观要求,也将更好地支撑武汉的发展,进而促进湖北经济的崛起。
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城市群。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历史的发展表明,江汉平原是武汉的直接经济腹地,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城市群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看,江汉平原和长江沿江地区是武汉的直接经济腹地;从城市体系的角度看,江汉平原城镇体系完善,与武汉城市体系构成一个整体;从全国城市体系发展的角度看,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城市群才能在全国城市体系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从武汉的城市定位看,武汉首先是江汉平原城市群的中心,然后才是长江中游地区或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我省的优势就在于一个大城、一条大江、一个大平原,聚集这些优势的焦点就是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城市群。武汉应把发展的方向指向经济发展条件最为优越、最为有利的江汉平原,构筑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城市群,反过来,江汉平原是武汉的纵深腹地和支撑,江汉平原的发展将为武汉的发展提供纵深的腹地和有力的支撑,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将使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地区成为我国区域格局中新的聚集点和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