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的重要意义
2012-04-12张光远
张光远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哈尔滨150018)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准确地确定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使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因此,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邓小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指出,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而唯物史观则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曾作过多次论述。譬如,马克思、恩格斯说:“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1]33他们又说:“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1]50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还写道:“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2]
正是根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时代所创造的财富进行了肯定性的评价,他说:“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岂不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岂不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3]关于生产力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也曾进行过多次论述。譬如,他说:“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4]219“结果是:生产力或一般财富从趋势和可能性来看的普遍发展成了基础,同样,交往的普遍性,从而世界市场成了基础。这种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4]36。人“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体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5]。马克思还举例说:“18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6]。上述可见,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生产力这种人类凭借和应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所发生的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确实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内容。
但是,在过去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为了实现其篡党夺权的目的,不谈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是大肆宣扬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他们主张“穷过渡”,叫喊“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7]91。这里的“草”就意味着“贫穷”;“苗”则意味着“财富”,这实际上是否定生产力和财富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于这种历史唯心主义谬论,邓小平曾多次进行深刻批判。他说:“‘四人帮’叫嚷搞‘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胡说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简直就是荒谬之极!”[7]10“‘四人帮’时期对共产主义的理解,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宁要贫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简直就是荒谬得很!”[7]254他又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从1958年到1978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116他还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7]225这里,邓小平特别强调了发展生产力对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一方面深刻地驳斥了“四人帮”搞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的历史唯心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另一方面,在“文革”严重错误的重要历史关头,起到了拨乱反正、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的重要作用,从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邓小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依据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的建立;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他逝世得早,所以也没有留下更多的如何深入认识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没有形成成熟的认识,所以在实践上经历了曲折,出现了失误。邓小平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学。”[8]1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指引下,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写入了十三大报告。十三大报告全篇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说明由此而来的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由此而来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任务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由此而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由此而来的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任务,由此而来的在理论和思想指导上避免“左”右两种倾向的必要性。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7]252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需要完成的任务作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8]16。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认清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国情,为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能够避免超越社会历史阶段提出一些任务和制定某些政策,使社会主义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2.依据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我们党认清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继承和发展,用这一思想观察和认识社会主义,就必然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规定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要内涵;同时,社会主义又与资本主义具有根本区别,就是它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不搞两极分化,其发展前途是共产主义。根据这样的思想和理论框架来认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逐渐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全面清楚的认识,从而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总结性的科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37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科学的理论概括,为全党同志所认同,从而写入了十四大报告;而这一科学的理论概括,又是在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基础上生发出来的。这一科学界定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它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这就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唯心主义错误观念。在此同时,它又突出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阐明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发展目标。总之,这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这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使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3.依据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路线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服务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就是说,要根据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来制定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由于我们党判定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科学地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这就必然能够正确地确定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及解决这一任务的路径;由于中心任务或主要任务与主要矛盾是内在统一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解决中心任务也就是在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中心任务、基本路线确定以后,就要寻求解决中心任务、贯彻基本路线的动力,这就是实行改革开放。“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7]26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8]17上述几个方面,就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完整内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也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这条基本路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体展开,就可以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通过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就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发展。可见,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强调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的这一思想是我们党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思想理论根据。
4.依据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我们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认为市场经济就等于资本主义;而社会主义则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为了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就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如前所述,说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是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的,“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8]15。而发达国家生产力和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并不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制度先进,主要是由于他们实行了市场经济,这已被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所普遍证实。市场经济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就能最大限度地把社会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资源纳入生产过程变成现实的生产要素,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财富,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二是市场经济能够充分地利用科学技术,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能够把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而且使之成为第一生产力。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曾有过明确的论述,他说:“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才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9]。这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际上就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方式。三是市场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从而又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们的各种需要的发展,而在其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需要发展过程中,就使生产力获得了发展。上述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导致世界上那些采取市场经济的国家生产力获得了快速发展,从而成为发达国家。既然市场经济能够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快速发展,那我们就应该把建立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同时,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因而我们建立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又有所不同,即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于建立市场经济的问题,1979年11月邓小平就曾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0]后来又说:“市场和计划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7]203“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7]273可见,为了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邓小平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若干决定》,具体提出要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正在不断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创举能够保证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可见,社会主义可以建立市场经济的思想是邓小平依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5.把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列宁曾经说过:“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是很重要的。”[11]这就是说,观念的东西即思想、理论、路线等等,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转化为实在的东西即转化为社会实际存在的物质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三十年来,正是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清了社会主义本质,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而通过全党全国人民的社会实践把这些观念的东西即思想、理论、路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则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具体来说,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获得了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事业都实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2]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现在,我们党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上述可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确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继承和发展,它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0年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实践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确证了这一思想的重要意义,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其重要意义还将进一步被确证和彰显出来。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6.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8.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G]//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0.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11]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7.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