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关系的历史演进

2012-04-12榛,徐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生产力社会保障

乔 榛,徐 龙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0)

民生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一直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一基本经济路线核心内容的确立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规模居世界第十五的位次上升到目前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我们感到在这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属于民生的建设步伐并没有相应地跟进。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在“十一五”后期和“十二五”规划中,民生问题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于是,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关系现实地摆在人们面前。其实,就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关系来看,它绝不是今天所面临的新问题,对这一关系我们可以进行历史的追溯。

一、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关系所涉内容的历史演进

人类社会自产生的那天起,因为其摆脱了被动生存的状态,就一直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努力。然而,由于人类最初的生产能力极低,因此,一个最早出现的民生问题便摆在人们面前,即如何分配好人们集体劳动所获得的极少的生活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生产能力极低且长期停滞时期,分配好人们共同获得的生活资料具有更加重要的生存意义。因为在一种自然选择过程中,平均分配成为人们唯一的选择,非如此人们是无法生存的。当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并且出现一定的剩余时,收入分配被赋予其他的形式,或者说基于剩余索取权的不平等,收入分配出现了差距,一些在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人获得了生产的剩余,而绝大多数人挣扎在生存线上。自此,人类社会走上一条随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收入差距也相应扩大的道路。而且在一些理论中,这种收入分配差距被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一直到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更高的程度,也就是生产力发展使人类摆脱了供给的约束而变成需求约束时,收入分配差距仍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一种障碍,因此,寻求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途径成为一些国家努力的方向。这种属于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关系的最早一项内容,其演进伴生了人类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全过程,而且其演进的轨迹完整地体现了一个螺旋式的循环过程。

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或者说在人类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首先是建立在生产要素投入的基础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劳动力。因为人类的生产能力极低,人类只有建立在集体的基础上才能够维持生存,因此,人口的规模不仅标志着集体的力量,而且也意味着一种较高的生产力。此外,无论在人类文化初期,还是古代世界、中世纪和现代殖民地,人们或者是在公有制基础上表现为个人对氏族或公社的依赖,或者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表现为人们的奴隶地位或受直接统治和从属关系的地位。所有这些都表明人们参与生产活动属于被动的生存选择,而且人们是被束缚在生产活动中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者能否参加劳动或今天所谓的就业还没有成为一个民生问题。只有在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力发生分离,并且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时,劳动者除劳动力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可以获得生活资料的资源,因此,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这时,劳动力能否出卖,即就业能否成为关系到劳动者生活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此,就业就成为一个民生问题。而这时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也随之成为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一项内容。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而“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1]。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就业问题并不是很突出的问题。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就业问题才凸显出来,因为在机器和大工业时期,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并受到机器的排挤,因此,失业成为工人阶级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而就业则成为关系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始终被一种不确定性所笼罩着。在最初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因此,来自自然的变化带给人类的威胁比较大。在这一时期,人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应付自然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所以发展生产力或者实现经济增长就成为人们的主要目标。在这种努力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逐步提高,人类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社会的这种生产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来自自然的风险,但是,一个新的风险不断积累,并且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是由人们之间的不平等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在生产力积累的过程中伴随着人们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一部分获得社会财富的较大部分,而另外绝大部分只能占有社会财富的较少部分,以至于富裕的人生活无忧,甚至是“朱门酒肉臭”,而穷苦的人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如此,一个新的民生问题出现了,即社会保障问题。于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被现实地摆在人们面前。特别是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一方面人们之间收入差距演化为两极分化,另一方面这种两极分化不仅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对经济增长起到制约作用的问题。自此,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成为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内容。今天,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是世界各国追求民生目标的重要方面。

如此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关系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一个内容不断丰富的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说到底是要解决人民的生存或者生活问题,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人们选择的是一种迂回的途径,首先是在实现民生目标的手段上做文章,因为如何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较长时间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作为目标的民生问题反倒成为一种“副产品”。当人类社会的发展积累了越来越高的生产力之后,民生这一原本属于最终目标的问题才能够凸显出来,其包括的内容越来越多,除了以上的收入分配、就业和社会保障之外,教育、医疗、住房等诸多内容也进入民生建设的选项。这表明民生是一个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步凸显的问题,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阶段,民生问题隐藏在经济增长的背后,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生问题才最终凸显并越来越处于主导地位。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与民生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演进并逐步多样化的过程。

二、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关系取向的历史演进

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关系体现在一个历史进程中,其包含的各种关系有着不同的取向。在各种关系取向的演进中,映射出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程。

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看,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互影响的不同程度是如何体现的,这包含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孕育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在人类社会的初期,经济增长决定着收入分配。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所获得生活资料少,在这种情况下,平均分配是唯一的选择。否则,作为生产所依赖的群体难以生存,生产本身也将难以为继。因此,生产决定了消费,或者经济增长决定收入分配表现得非常突出。当然,在这一关系中,也能够看到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就是收入的平均分配保证了生产的顺利和延续。实际上,这时体现出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是一种双向关系,即经济增长的水平选择了平均分配,平均分配使生产得以延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能力达到了产生一定剩余的程度,这时收入分配受到更高的关注,在社会中取得支配地位的人群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这些剩余为目标,因此,收入分配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地位。当然,这种收入分配以不平等为主要特征,经济增长在这个阶段处于停滞状态。进入近代以后,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人类社会获得了一种经济增长的新的机制,这使得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解放,经济增长也因此获得了非常突出的地位。自此,在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上,经济增长重新取得了决定性的地位,这使得经济增长结束了过去漫长的停滞阶段而进入了高速时期。在这一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增长决定的收入分配呈现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随着经济进一步增长,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过去的经济增长的条件变成了经济增长的约束,因此,收入分配开始转向,最终又呈现随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差距在缩小,这就是著名“库兹涅兹倒U曲线”[2]。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历史演进中,其关系的取向经历了一个从双向相互影响到单向影响、再到双向相互影响的演进过程。

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看,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相互影响的不同程度也有一个历史趋势。如前所述,就业成为一个民生问题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特别是随机器和大工业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从民生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不同取向,首先体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尽管劳动者的就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不再决定于劳动者自身所具有的生产能力,而是决定于资本对劳动者的需要。因此,就业成为受资本决定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就业变成一个民生问题,之前,劳动者自然作为生产者的地位发生了改变,劳动者能否得到一份工作不再是个人的意愿,而是受资本决定的一种结果。如果把经济增长理解为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那么就业就成为受经济增长决定的一种结果,当经济高涨时,就业会增加,工资也相应地提高;当经济萧条时,就业会减少,工资也相应地降低。不过,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业这一生产力的要素,其性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它不仅仅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而且作为扩大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起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自此,就业的民生意义进一步凸显,而且成为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因素。如在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中,有效需求是宏观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就业不再是体现劳动力参与生产的一个要素,而更重要的是它成为影响有效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讲,或者从这个时期开始,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得非常重要,而且经济越是发达,这种作用会越明显。

从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看,经济增长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和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在历史的演进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使得人们之间出现了巨大的不平等,由此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社会风险,于是,当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就提出了对社会保障的要求。具体说来,当欧洲的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矛盾也随之不断积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了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早在1601年英国女王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这虽然只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雏形,但是,它反映出一个随生产力发展、经济快速增长而产生的结果。因此,从历史的演进来看,是生产力发展或者经济增长产生了社会保障制度。不过,在经济增长最初引起社会保障问题之后,社会保障只是为了经济顺利增长而提出的一种要求,尽管这也是对民生的一种保障,但是绝不是在积极的意义上呈现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增长所要求的秩序不仅涉及完备的市场秩序,而且也对社会秩序有着越来越强的要求。这时社会保障体现的民生特征就越来越明显,同时,社会保障被赋予的意义也越来越丰富,它不仅是保障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促进消费需求的重要保证。当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时,社会保障所显示的意义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消费需求,这对于生产能力处于过程阶段的国家来说,激发这种消费需求具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意义。从这个角度看,社会保障在一定阶段上体现了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促进作用。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不仅依赖经济增长,而且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条件,二者相互作用的特征非常明显。

以上对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各方面关系取向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一个基本的趋势:属于民生的几项内容,包括收入分配、就业和社会保障,都是随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而提出的,因此,可以说是经济增长使一系列的民生问题逐步显现,而显现出来的这些民生问题、尤其是民生的改善又对经济增长具有越来越明显的促进作用。如果说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的时期,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任务是任何一个国家无法回避的,而在今天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提高之后,任何一个国家又都无法回避关注民生的问题。当然,在二者的关系中,有一个问题必须厘清,从总的趋势来看,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关系取向是越来越看重民生问题,但是,经济发展的程度或者生产力的水平又难以获得一个准确的信息以对民生建设提出具体的要求,因此,不同的国家在处理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关系时,必须把握自己的尺度,这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挑战。如我们过去非常羡慕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和民生建设,现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明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民生问题,而且还要明晰二者的关系取向,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三、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关系理性处理的原则把握

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之间已经形成互为胶着的关系,任何只注重一方面的选择都难以成就现代经济。就各国经验来看,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并非易事,有的国家过于看重经济增长,而忽视民生建设,最终经济增长难以持续,社会秩序混乱,经济陷入停滞的状态;而有的国家则形成民生建设的刚性,这种状况在世界经济呈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转化为经济增长的负担,结果经济增长相对缓慢,难以支撑民生建设的刚性需求,也使国家陷入困境。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可以将二者妥善处理好的国家,特别是在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想独自将这一关系处理好,都会面临许多难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所作为,理性地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关系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挑战。

首先,要把握好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关系取向的适时转化。在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关系的取向上,经济增长通常都是先受到重视的方面,正所谓经济发展是一切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对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要实现经济起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全神贯注地发展经济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是,当经济增长实现了起飞,并且进入了一种持续发展的趋势后,腾出一定的精力关注民生建设就变得非常重要。而这会有一个适时性的问题。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是,在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二三十年后,就应该把关注的重点由经济增长转向民生建设。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有一个原则是必须把握的,就是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时,就应该考虑加大民生建设的力度。而经济增长的供给约束和需求约束的一个重要分界线就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凸显。

其次,要关注民生建设的刚性特征,把握好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关系取向转化的程度。经济增长的趋势呈现的是一个周期性特征,也就是一个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而另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慢,因此表现为经济高涨和经济萧条的交替变化。这种变化是因为有一种内在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但是,民生建设具有一种刚性特征,其变化的趋势是内容不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在于民生建设所受到的是人的需求规律的影响。也就是当人们的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如果再想把这种需求调下来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在一种民主的体制下,这种调整变得更为艰难。因此,在处理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关系转向时,把重点转向民生建设没有问题,但是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不能使民生建设取向达到消减经济活力的程度。也就是说,既要重点关注民生建设,又要使经济充满活力。为此,一种竞争格局的维持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要考虑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关系取向转化的国际经济不平衡背景。世界各国发展历史显示出严重不平衡特征,有的国家发展水平比较高,甚至达到了发达的程度;而有的国家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正努力实现赶超的目标。这种不平衡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并且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发达国家高福利化是一种榜样,但是,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新型经济体的崛起,其经济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极大地挤压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空间,甚至许多发达国家在这种竞争中显得较为弱势,因此,其经济增长步伐放缓,这对其高福利制度构成了严峻挑战。在世界经济不平衡的背景下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关系,也需要确立一个原则,这就是要动态地调整本国的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关系,推进民生建设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目标,但构建一种可以弹性调整的民生建设机制也是不可缺少的。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58.

[2] KUZNETS.Economic Growth and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55,45:1-28.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生产力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