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2-04-12管廷莲
管廷莲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浙江温州325027)
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根本动力,促进经济、政治、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等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推动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演进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西欧,并由此形成一股以欧美为中心的现代化潮流。现代化成为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题,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1]。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卷入现代化的探求与实践之中。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探索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辛努力,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引人瞩目,但同时,也有人对中国的进步和成就产生了种种质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怀疑甚至否定。当前,特别是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关键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的探索历程进行回顾,对其成功探索所产生的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进行再认识非常必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最终选择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开辟出来的道路。”[2]二战结束后不久,已完成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开始出现新的社会转型迹象,即所谓“后工业”、“后现代”社会的开始。但对于刚刚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仍然是各国面临的最重要目标。中国,作为现代化国家的迟到者,对外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对内面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开始了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范式为样板进行变革维新,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等。但是,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3]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正当中国人民为追寻现代化道路苦闷彷徨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无助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希望。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坚定的选择。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统一,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就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4]1953年,在《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提出国家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任务”,即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思想。1957年,毛泽东在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首次将科学文化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之中。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5]在此,毛泽东不仅充实和完善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并初步认识到完成这一历史重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1964年,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设想了具体步骤,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6]。尽管其后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失误,工作中急于求成,再加上对世界形势判断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现代化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1956年和1957年先后两年,毛泽东就中国现代化建设问题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和实践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它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终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重新启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始。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对中国的国情进行再认识,提出了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及根本保证。与此同时,邓小平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设计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纳入政治报告。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支持和理论指导。至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课题。
在提前实现“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后,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主题,对第三步战略进行了新的规划,提出新世纪的新的“三步走”战略。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纪念邓小平100周年诞辰大会上,胡锦涛提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2005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他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充实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并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次进行了高度概括。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共产党人对上述理论创新和战略举措,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且又进一步拓宽、深化和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时一个半世纪之多,历经了中国几代人的艰辛探索。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有力地推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道路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对此,胡锦涛在“7.23”讲话中强调,“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不仅向世人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元素,有力地回击了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为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据联合国“亚洲和太平洋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及印度的一半。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仅用3年时间,国民经济就得到恢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53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1980年,已经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功发射“两弹一星”,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也都取得很大发展,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地实施了“三步走”发展战略,198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提前实现了第一步目标,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在这个基础上1997年又实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群众总体上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迈向第三步目标。进入21世纪,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提前3年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的第一阶段的任务。2011年中国的GDP为47.2万亿人民币,按年终汇率6.32算的话,经济总量74 614万美元,达到美国的50%,3年内经济总量突破10万美元。2011年人均GDP是5 540美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元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静止不变的,静止不变就会变成没有生命力的教条。世界社会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样,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而是在俄国、中国这样资本主义还没有经过完全发展的甚至是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率先出现。对此,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必须面对两个回避不开的问题:一是对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二是如何解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情况下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不仅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且还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的成功探索,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打破了把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认识,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成果,必须实行改革开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有力地回击了世界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最终只能有一条道路,即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在过去的十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增长10.2%的历史最好水平,而同期全球经济增长率也不过是3.3%左右。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从全球金融危机到美债危机、欧债危机接连上演,全球经济经历了严重的衰退时期,至今仍未完全摆脱欧债危机的阴霾与冲击。而正是中国以其高速的经济增长和无私的国际经济救援,与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共同撑起了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与坚强信念,避免了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全球化恶性扩散。这种巨大的反差,使那些认为只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才是最完美的、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效仿的唯一模式的观点受到质疑。2004年5月,时任美国《时代》周刊助理执行主编的乔舒亚·库珀·雷默提出了一个与“华盛顿共识”相对应的概念——“北京共识”,认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北京共识”的提出产生很大影响,使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迅速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至少已经证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由民主加市场经济并非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公式,世界上没有固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可供选择,立足自己的国情,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资本主义化”。中国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通过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又可以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优势,从而保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道路不失为现代化的另一种选择。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当然,我们从来都不认为中国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创造一个可供模仿或者复制的发展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或是中国模式,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不像有的西方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中国不仅在借鉴他国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而且提供了可被其他国家效仿的强国富民的途径”[9]。我们始终认为,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中国所能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恰恰是,不要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因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10]。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再一次说明,文明的多样性、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是世界的固有属性,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虽然中国不可能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标准的可供模仿的发展模式,但中国在探索过程中的许多经验确实可以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借鉴。中国道路的开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为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遭受严重挫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谷。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则高呼“历史终结”。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则一度充满困惑、焦虑和压力。社会主义能不能走出低谷?如何走向新的发展?成为各国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思考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全面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初步的小康社会,正在努力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朝着国家现代化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快速前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证明,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带领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探索出一条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向世界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新视阈,必将推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的复兴。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6.
[2] 刘靖北.坚持“三个毫不动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D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07-24)[2012-08-15].
[3]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
[5]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6]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
[7] 十七大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8] 胡锦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DB/OL].新华网,(2012-07-23)[2012-08-15].
[9] “中国模式”缘何对世界充满魅力[N].光明日报,2009-06-27.
[10]西方媒体出现反思中国模式新动向[N].参考消息,200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