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美国政治文化的西方政治语篇转喻研究

2012-04-12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选民语篇政治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哈尔滨150018)

一、引言: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被提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采用主观心理的定义来理解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指人们对政府的信念和感觉,以及人们对自己在一个政府下如何行事的认识。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在某个社会中,个人对他所在的政治体系持有的态度、价值观、信念以及倾向性”[1]。美国政治科学家、专家 Daniel Elazar认为在美国存在三种政治文化类型[2]。

第一种类型为道德政治文化,认为社会比个人更重要。政府往往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强调了民主政府基础上的英联邦的概念。政治被认为是人们在追求“良好社会”过程中伟大的活动之一。良好的政府的衡量标准是其发展和促进公共利益的程度。人们希望政治家们不是从政治活动中获利,而是以服务社会作为政治关系的核心,即使是牺牲个人忠诚和政治友谊也必须维护公众利益。在实践中与其它的政治文化类型相比,道德政治文化中经常涌现出业余参政现象和业余政治领导。美国北部的新英格兰,中西北部和西部的一些地区属于这种文化类型。

第二种类型为个人政治文化。在这种类型的政治文化中,政府被看做是很现实的,政府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功利的原因,可能并非出于建立“良好社会”考虑。强调政府或社区对私人活动的干预应为有限的,个人利益比公众利益重要。因此会有对政府的冷嘲热讽,肮脏的政治往往被作为一个事实接受。要理解这种类型的关键是明白人们接受肮脏的政治是现状也是本质。美国的伊利诺伊以及从中大西洋到西部是该类型的政治文化盛行的地区。

第三种类型是传统政治文化。在这种文化下社会和家庭的关系很紧密,这通常意味着一些家庭掌管着政府,其他的家庭基本没有话语权。这反映了一种陈旧的社会态度,即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是事物自然秩序的一部分。政府被视为一个在社区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角色,但他的主要作用仅限于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政治领导人发挥的不是创新而是保守和保管的作用。美国南部各州是这种类型文化区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南方传统的政治变成了以“后门”安排和严格的阶级划分为主导的。

结合三种政治文化类型,我们将对政治语篇中的典型转喻进行分析。

二、关于转喻和政治语篇

转喻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和基本规律。Lakoff&Johnson认为转喻是用一个事物来指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目前国内的转喻研究主要是从理论介绍、专题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方面进行,集中在对转喻进行定义和分类,研究隐喻与转喻的关系。也有不少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讨论转喻的认知理据,如何依靠邻近原则、凸显原则和经济原则运作。

政治语篇作为语篇的一种类型,一般认为其研究对象包括领导人演讲、各种涉及政治问题的辩论、听证会、媒体采访、宪法和其他法律等。这些都涉及到如何说服对方或如何通过语言来体现政治家的权威与合法性,从而实现其个人、党派或集团的政治意图、政治利益。Chilton&Schaffner概括了政治语篇的四个策略功能:强压、抵制反对和抗议,掩饰、合法化和丧失合法性。政治语篇的研究在中国语言学界刚刚起步,研究学者较少,主要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杨敏,她向国内的研究者介绍了西方研究政治语篇分析的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视角。目前中国的政治语篇研究还局限在政治演讲这一传统领域,讨论排比、对仗、隐喻等修辞格在演讲中的功能;从话语分析角度探究人称代词、情态动词在演讲中的意义,用言语行为理论、会话理论和礼貌原则等对演讲做解读等。

从转喻的视角以政治语篇为研究对象来分析转喻的生成机制,国内未见这样的研究,国外研究学者以Pawe1 Zieliński为代表。因此,本文将以其研究为基础结合奥巴马胜利演讲的实例,对政治语篇从转喻角度进行初步的探讨。

三、政治语篇分析的转喻视角

研究学者Pawe1 Zieliński以总统辩论、媒体的报道和相关时事等作为所研究的政治语篇的代表性语料。对语篇中话语权力的研究常见的角度是话语顺序,即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由社会团体或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塑造的表达思想的次序[1]。在总统选举辩论或演说中竞选人与选民之间的地位悬殊,话语权力不具备可比性。因此我们主要来看政治家是怎样使用转喻策略来完成政治意图的。在总统竞选中,最常用的一个词自然是“总统”。然而我们都知道总统一人是不能单独做重要的决定的,他有一个智囊团为其分析问题的方方面面并提出解决方案。美国共和党的传统认为强大的个人才会成功,这是美国梦的体现。所以当共和党人或支持共和党的选民说“We need a president who was able to pull us out of the recession.”(译:我们需要一个帮我们摆脱萧条的总统)。“总统”一词就意指一位伟大的领袖。这自然会赢得出于道德政治文化背景的选民的好感,同时也会使个人政治文化背景的选民感到惊喜,更会使传统政治文化盛行的南方地区选民看到希望。因此,不断的提到“a president”这个代指新一届政府的说法,可以迎合拥有不同政治文化信仰的选民。

在政治语篇中使用转喻常是用于掩盖一些不受欢迎的决定、情况或使这些决定情况合法化。美国国会是由共和党和民主党组成的,共和党为了将责任推给国会,就会说,“Congress spends too much money”(译:国会花了太多的钱)或“Congress has sent us to war”(译:国会把我们推向了战争),这就意味着不只一个党派要对这件事负责。共和党参选人罗姆尼在演说中用过不少转喻:“Washington is badly broken.I think we recognize that.Washington has not dealt with the problems that we have in this nation.”(译:华盛顿被严重的破坏了,我认为这是我们都意识到的。华盛顿没有处理我们国家存在的问题)。美国的政府位于华盛顿,这个转喻用机构所在的地方代指机构。共和党占有政府的多数席位,因此为了避免在支持者面前批评到自己所在的共和党,用地名代替机构名,就将批评转嫁给了政府。这两个转喻都是转嫁责任的措辞,为了在来自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选民心中为自己的团体不留下任何消极的印象,使用的转喻语言策略。在政治左翼派(奥巴马属于左翼)看来,“Big Corporations”(大企业)是罪恶的代名词。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大企业”的转喻都是为了讲一些与人相关的事情的,使听者和说者像是处于一场战斗,有了共同的未明确提及的敌人。正因如此前议员爱德华才用了战争概念下的措辞“I will battle them”(译:我要与他们作战)。2010年奥巴马的一次演说中提到The reason this is happening is because of a decision by the Supreme Court in the Citizens United case ——a decision that now allows big corporations to spend unlimited amounts of money to influence our elections.(译: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由最高法院在联合公民案的决定——现在允许大公司花费大量的金钱无限量地影响选举的决定)。这里没提到已经提供经费影响了总统选举或可能通过提供经费影响选举并谋求利益的公司的名称,而是用“大企业”作以泛指,使得这些大企业被妖魔化,更易在市民特别是持有道德政治文化信仰的人心中激起反感情绪,站在说话人的立场。

转喻可以用于贬低或缩小实体。例如布什说“Saddam Hussein should be stopped.”(译:我们要阻止萨达姆·侯赛因)。“Hussein is to be bombed and his regime is to be a threat no longer.”(译:我们要轰炸萨达姆,这样他的政权就不再是个威胁)。这样的措辞掩盖了事实,炸弹不会只落到萨达姆身上,也会落在城市里无辜的市民身上,会发生连带的破坏。这一说法将发动战争变得合法化,使美国公民尤其是道德政治文化下的市民更容易接受政府在发动战争初衷时的积极性。

隐喻也可建立在表示倾向性的基础上,也就是up-down上下模型上。在2008年《华盛顿邮报》的一期报纸在选举前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是麦克爱伦。“It was written things are trending back for McCain.His number are rising……”(译:准确地说,迈凯恩峰回路转了,支持他的选民数量每天都在增加……)这里的转喻是这样构建的,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只是完整画面的一部分。作者用了数量升降这个转喻代指候选人的受欢迎程度,“number”(数量)一词掩盖了很多内容:哪个集团在支持文章的作者?一些民主党人对奥巴马不乐意了吗?这些选票是来自此前一直拿不定主意的选民,还是一些保守的选民放弃奥巴马转而投向迈凯恩?但公众看到只是一名候选人的受欢迎程度上升,一名下降。

总统选举中奥巴马的获胜演讲气势非凡,在国内受到很多英语学习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关注。下面我们在张志慧的研究基础上,解读演讲稿中有代表性的两处转喻[3]。“We have never been just a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or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we are,and always will be,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译:我们从来都不只是无数个人的累加,不只是红州<代表共和党>和蓝州<代表民主党>的混合体;我们是,也将永远是,美洲上团结起来的州<即美国>)。这里红州蓝州的转喻强化了负面事实——两党在选举中的对立甚至是互相抨击刁难,与前面的否定词“never”(从不)搭配,构成了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强调了两党现在的联合,更突出了后面的美国国家概念。另一个例子“Our campaign was not hatched in the halls of Washington—— it began in the backyards of Des Moines and the living rooms of Concord and the front porches of Charleston.(译:我们的竞选活动,并不是在华盛顿的豪华大厅里策划出来的,而是始于小城市得梅因的后院里,始于康科德的起居室里,和查尔斯顿前廊这些小地方)[4]。在选举中美国人很容易把华盛顿的大厅指向白宫、国会山的各种选举活动,代指积极的但主要是不光彩的甚至是钱权交易;而后面从句中的后院、起居室和前廊自然让人联系到普通市民的住宅,借而指代普通民众。奥巴马通过这一系列的转喻对比告诉美国民众尤其是拥有个人或传统政治文化信仰的人:他是一位草根总统,得到的是普通民众的支持,而不是财团和权势庇佑[5]。

四、结语

政治文化作为支持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几乎作用于政治体系的方方面面,它代表一定的阶级、集团的政治观念,反映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同时政治文化又通过政治社会化影响人们的政治感情和公共舆论。转喻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语音直至语篇都留有转喻思维的痕迹。本文在政治文化的基础上分析转喻的生成机制、架构逻辑和在受众中引起的反响,研究转喻在政治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旨在为我国对外政治宣传和文化交流等提供理论指导。

[1] Fairclough,N.Language and Power[M].New York:Longman Inc,1989.17-26.

[2] PAWE1 Zieliński.Metaphors and Metonymy in Politics[J].Linguistica Online,2012,(5).

[3] 张志慧.奥巴马获胜演讲中转喻的解读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9,(5).

[4] 杨敏.西方政治语篇分析的语用学视角[J].中国外语报,2011,(3).

[5] 汪少华.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以布什和奥巴马的演讲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4).

猜你喜欢

选民语篇政治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另辟蹊径的《选民登记》
“政治攀附”
听奶奶讲当“选民”的事儿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不负当初对选民的承诺
建立选民测评代表机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