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2012-04-12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情思李商隐意境

(哈尔滨学院人文学院,哈尔滨150001)

一、李商隐无题诗中朦胧美的表现

1.悲凄之美

文学作为人的精神产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时代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文学,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李商隐那一双才华横溢眼不断地找寻着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然而他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衰落,民生寥落,国家危机四起,处于濒于崩溃的末期。在这种时代和个人际遇不断带来的悲哀打击中,诗人这种美好的追求在黑暗社会的重围中显得非常微弱,明知求之不可得,仍然苦苦挣扎的心态,使得他下笔重在表现美的追求破灭的悲剧,派生出朦胧悲凄的艺术境界。如《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中的主人公和意中人在宴席上会见后萌生思念之情,失望与期待、彷徨与执著、痛苦与欣悦的矛盾交错的复杂心理跃然纸上。爱而不能,怅然若失,别后再见的希望也渺茫无极,悲愁境界自然地随诗而生。诗的末尾又落脚到自己飘零的身世,使得由爱情而起的悲愁升华到命运的悲哀迷惘,呈现出悲伤凄婉的朦胧美。

2.曲折之美

李商隐一生的坎坷遭际,使其诗注入了更为复杂的情感,着重表现处于重重压抑之下难以舒展的情怀和充满矛盾的思想。在诗的内容情志方面,他突出表现自己思想的迷惘、心灵的伤痛,呈现出深沉哀婉的境界。在艺术创作方面,他则追求隐蔽,着意隐藏自己的意图,委婉地表达内容情志。诗人的代表作《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鹃”句,其中“托”字指托物言志、寓言假物,“托”一字道出了李商隐诗歌笔触深婉曲折的美学特征。诗人并不直言自己的迷惘和伤痛,而是通过对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描述,迂回曲折地展露情思。将情感含蕴于形象之中,却不作任何主观说明,只给读者提供丰富而富有想象力的形象,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品味含蕴在形象之中的“韵外之致”,即在读者和诗歌形象之间造成一种距离,不同读者基于自身阅历和经验对形象有不同解读,这便产生了委婉曲折的美感效应。这种朦胧曲折之美正如《白雨斋诗话》中所言:“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以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1]

3.迷离之美

艺术创作上李商隐追求隐蔽,他把自己的意图隐没于形象之后,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迂回曲折地展露情思。而形象本身是丰富多面的,对它的解释不能拘泥于某一侧面、某一意义,或此或彼,无适不可。这样,诗中形象便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性质,具有了捉摸不定的迷离之美,前人评价:“义山多奇趣”就是指李商隐诗的曲折离奇之美。诗人正直而有理想,却又缺乏力挽狂澜的勇气,在黑暗不平的社会现实中,他的才华难以施展,理想难以实现,于是形成了一个衰颓的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诗人的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环境;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自己的命运而深感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茫然。这种悲剧心理通过作品加以展露,自然使人读来有迷离飘忽之感。《锦瑟》最具这一特征:“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化用庄生梦蝶、望帝化鹃、鲛人泣珠、良玉生烟四个本身就具有迷幻色彩的典故,传达伤感、迷惘、虚幻的情感,并与首句的“无端”和末句的“惘然”交相映衬,构筑起飘忽朦胧、迷惘伤感地追忆华年的情绪氛围。全诗颇具扑朔迷离、朦胧绰约之美,第三句中一个“迷”字,恰好概括出了这种美学特征。其想象之飘忽、意蕴之精微,使得诗的题意旨归颇令后人猜测,歧义纷呈。

二、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特征

1.主旨的朦胧

李商隐的无题诗,后人解读众说纷纭,似是而非,可惜昔人已乘黄鹤去,逝者如斯,只有他本人可以回答其诗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说:“自来解无题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执偏见,互持莫决。”清代学者钱龙惕的《玉溪生诗笺叙》中又说:“余少好读李义山诗,往往不得其解。”这个不得其解指的就是诗歌的多种解读的可能,即诗歌主旨的多义。李商隐的诗歌绮丽朦胧而又富于丰富的内蕴,加之话语蕴藉所表现的张力,使得前人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独恨无人作郑笺”的喟叹。拿《锦瑟》来说,历来就有不同的阐释,单是爱情诗说就有不同的观点。如纪昀的《玉溪生诗说》认为:“别有所欢,中有所限,故追忆而作。”苏雪林的《唐诗概论》认为是李商隐悼念与宫女的感情之作。还有众多学者认为是悼亡妻之作,朱鹤龄的《李商隐诗集笺注·序》、冯浩的《玉溪生诗集笺注》、朱彝尊的《李义山诗集辑评》均持此说。此外自感、自伤、自叹说,感时伤世说,诗歌经验总结说等,至今已有数十种解释。这种主旨的多义不确定使得李义山无题诗呈现主旨多义的朦胧美。

2.情感的朦胧

李商隐诗歌的抒情性本质,决定了略事取情的基本创作思路与模式。其时创作冲动是因某一具体事情引起,但在创作过程中,由于个体感情的投入,渐渐冲淡了最初具体事情的针对性,触及生活与人生中种种其他感受、体验,混融为一种总体认知,这种认知又总是出以情绪型、感慨型的感性方式[2]。因而,诗人化事为情,往往是一种混茫的、包融混杂的,可感而又不可确指的情。李商隐的心灵世界极其细腻丰富,但总体倾向是抑郁感伤,缺少欢乐。晚唐又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感伤时代,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性格内向的诗人不可能像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样的豪爽抒泻胸中块垒,于是以多姿多彩的隐喻方式抒发复杂的感伤心态便成为诗人的一种自觉行为。所以把握李商隐诗歌情感的朦胧,细细品味庄生梦蝶、紫玉生烟、纠结丁香、啼泪流莺等所蕴涵的“象外之意”、“味外之旨”就足以感受到李商隐诗歌的无穷魅力。

3.意境的朦胧

义山诗中,语言的凄艳、手法的多样、意象的风格等产生的意境,朦胧而迷幻。盛唐诗歌追求风骨,追求兴象,追求远韵,将诗写得感情浓烈,韵味无穷,其对诗歌意境的追求,表现在情境交融,重意境情思,回味悠长,但无论是情思还是意境,轮廓都是鲜明的、清晰地、可解的。而李商隐的诗,除讲求意生于象外,还强调主观情思在意境中的作用,诗境带有极大的主观色彩,其情思与意境皆朦胧、幽微。他常将浓烈的情思隐藏起来,用一些片断的意象把情思与意境表现的朦胧、恍惚、迷离,呈现出雾花帘影般的朦胧之美。比如这首《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读之让人思考它究竟是爱情诗还是政治诗?诗中若有寄托,又不得知它究竟寄托什么,是对牛李党争的抗争讽刺吗?若是爱情诗,他追求的对象到底是谁,是宫女,道士还是婢女呢?为什么又让人感到迷茫?种种问题的不确定构成朦胧意境美。

三、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成因

1.悲剧生活的铸就

李商隐的一生是具有悲剧性的一生,诗人命运的悲剧不得不要求他用朦胧、模糊的形式去表现那个白云苍狗的世界,含蓄蕴藉地表现作品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生活在晚唐动乱年代的诗人,一生是在苦难崎岖的山道上行进的。李商隐天生具有敏感的性格,加之早年失恋,中年丧妻,使他忧郁伤感,这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少既有才华 ,早年受知于令狐楚,并经令狐绹推荐,二十五岁举进士,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爱其才,以女妻之。李商隐也因此夹入了牛李党争之中,一生受尽排挤 ,在各藩镇幕府中过着潦倒的幕僚生活。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镇割据,朋党争斗,宦官专权,国运日下。作为较有远见的地主阶级的人士,他以深切的忧虑注视着唐王朝的命运,渴望为唐朝的中兴,为挽救危亡尽自己的力量。但是“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在腐朽势力的重压下,他美好的愿望只能化作一缕如梦如幻的单相思。

“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流莺》),这是作者对自身经历的概括。终年度着羁愁颠沛,无枝可依生活的流莺,正是作者毕生经历的写照。诚然,极其恶劣的环境,他不能像盛唐李白引吭高歌,也不能像杜甫放纵笔墨高声吟唱现实。对社会生活的种种不满却不能诉诸笔墨,尽情挥洒,这样朦胧性的形成就不足为怪了。诗人多次遭到排挤,坎坷终身,深深地影响了他思想情绪和艺术创作。政治上、生活上的不幸之感无疑要以朦胧的形式表现,碍于政治上的迫害,大批具有朦胧美感的作品问世了。悲剧性的生活,铸就了无题诗的朦胧美。

2.无题诗的高度概括性

无题诗描写爱情相思,很少描写恋爱情事的具体过程,也不去描写意中人的音容体态,相对略去了爱情生活的外在方面,而是着力烘托爱情相思的内在心理,去创造一种气氛情调。如“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首诗写与情人别离后的思念,始从沉醉的梦中醒来,回忆起梦中依依惜别的情景,怅然若失,于是又匆忙给梦中人写信。借用刘晨的典故,显示今后相会已是不可能了。虽也写了“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但这不是孤立的描写,而是安插在主人公的思念与想望之中,渲染一种寂寥难耐的气氛。因此可以看出,李商隐的无题诗紧紧抓住男女爱情相思的心理,聚笔墨于人物的心灵世界,从而使无题诗的抒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包含着丰富的意蕴。

3.创造性地运用艺术手法

(1)比兴象征手法的融合。纵观李商隐的无题诗,借助象征手法创造出的朦胧意境俯拾皆是,恋人的负约出走所引起的惆怅借助嫦娥神话来点染;悼亡的情怀和羁栖的寒峭,融到银河吹笙,风帘残帘的惝恍境界;恋人的容光绝艳和居处难窥,通过天尊楼阁中的飘渺高远的意境来表现。李商隐的比兴比较新奇,而且常常将比喻和象征融合起来,增大了诗意的朦胧,例如“青女素娥惧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写秋夜霜华月色,并不仅仅停留在静止的外在描绘刻画上,而是将自己的独特感受注入客观物象,将霜月交辉之景想象为青女、素娥的竞艳斗美。此句极富象征色彩。又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说春蚕抽丝与蜡烛流泪,比喻对所爱者至死不渝的挚爱思念,以及终生不已的别离之恨,既有象征之义,又有比喻之义。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使诗歌内容的蕴含和诗歌意象的暗示大大增强,诗境的朦胧程度也增加了,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耐读性。

(2)善于用典的艺术手段。李商隐的无题诗也像他的其他诗作一样,善于用典。李商隐用典故来表达他难言的愁思,他从自己哀郁、愁闷、迷惘的情感基调出发去选择典故,所用典故本身大都带有伤感、虚幻等感情色彩。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借刘晨的故事表现情人相会的艰难,在一唱三和中表达了诗人那种痛苦的相思。再如“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借用韩寿及曹植的故事。贾氏爱少年,宓妃爱才华而己非其人,不被人爱,相思只成灰而已。还有《锦瑟》诗中间四小句各用了一个典故。第一句,用《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呈现出人生的恍惚迷惘;第二句,用《华阳国志》中蜀王望帝在国破后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哀哀悲啼,直至悲啼出血的故事,包含着一种苦苦追寻又毫无结果的悲哀;第三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传达了浓厚的伤感意味;第四句中,唐人戴叔伦曾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境,诗里用以表达人生的朦胧虚幻之感。整首诗迷惘伤感的情绪主要靠这四个典故传达出来。用典方面李商隐的无题诗借用恰当的历史类比,使容易表达的平淡的内容写得新鲜;使不便言明的意思巧妙地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更广阔的天地,给人留下了咀嚼的空间。这种典故的选用自然使诗呈现出朦胧的美学效果。

[1] 李娟.试析李商隐诗歌意境的主要特征及成因[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 刘学锴,李翰.李商隐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7.

猜你喜欢

情思李商隐意境
嘲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石榴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当归寄情思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丝路情思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拗九粥情思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