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中的政府责任

2012-04-12于红丽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利益

于红丽

(1.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长春130012;2.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政部,哈尔滨150050)

民生具有历史的、时代的特性。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阶段会赋予民生不同的内涵,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民生问题主要是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今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党和政府的价值追求。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要性

1.民生是人类社会生存之本、发展之源。民生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民生问题始终是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远古时期,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受到生存环境以及人口规模狭小等的限制,人们被迫采取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方式去解决生存问题。衣、食、住、行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此外,民生问题又是一个深刻而永恒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民生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衍生的新问题,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具体表现为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各种不同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民生问题的内容和层次也得到潜移默化的充实和丰富。

2.民生问题关乎国家政治秩序的和谐稳定。民生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它同国家的兴衰、政权的巩固相联系,是一个国家政治秩序稳定的基础。民生关乎民主,民主决定国家政权、政党、利益集团的合法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民主政治,也进一步体现公民对现存政治秩序的认同、信任、支持和拥护。合乎民心、顺应民意、注重民生,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无不透露着生百物、节财用、聚百物、养万民的民生思想。中国共产党更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才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美国政治学会会长、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塞缪尔·亨廷顿曾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经验教训做过深刻的总结:“现代化孕育着稳定,现代化的过程滋生着动乱。”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政府解决就业政策、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等问题的最有效途径。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二、影响民生的主要因素

1.市场经济环境下凸显的利益矛盾。中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或者部分群众集体所有,放弃了阶级对抗,人民内部不会发生根本的利益冲突,因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国家作为共同利益的承担者,在体现商品社会化的同时,不可忽视商品生产者的相对独立性。各经营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这也决定了各经营主体、各个劳动者同整个社会共同利益即国家利益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是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存在的体制上的原因。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表现为个别利益之间,个别利益同局部利益、整体利益之间的差别和矛盾,为人民内部非对抗性的利益矛盾。由于生产的私人性质,私人生产要靠市场来调节,于是难免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控制,其造成的经济恶果也更为突出,甚至还会酿成局部性、暂时性的经济困难,引发更为严重的利益矛盾。

2.政府权力配置是民生问题的解决之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逐渐向权力分化转变,政府目前主要负责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事务,在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方面占有主导地位,实施宏观调控。政府在权力配置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层级的政府、基层自治体以及区域自治,系统地、稳定地、周全地划分权力。权力的合理分配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遏制了地方政府的地方主义行为,提高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效率。从中国目前的形势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的配置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有层次有梯度地全方位多角度解析。在实行中央集权的同时,某些环节上可以适当地进行政治性和行政性分权。从发展来看,在社会转型期,中央集权的因素可以多一些,转型期结束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政治性分权,特别是行政性分权的因素可以适当地增加。当前,中国的发展是政府主导型,政府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居于重要的位置,而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行政权力趋于部门化,部门权力趋于利益化的权力嬗变所引发的政府部门利益挤压社会公众以及民间利益空间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调整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强政府自律,有效防止政府与民争利,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

3.政府的制度、机制完善是民生问题实践的基础。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共福利机制的设立就是要完善和稳定现代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完善选举制度,进一步确立和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推动着中国的民主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解决民生问题需要保障公共福利的最大化,这就需要政府在公共财政方面进行投入,但最根本的是要关注民生的价值理念和制度基础。切实改善民生必须完善政府制度并弥补制度的缺失,深化改革,突破制度性障碍。

三、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中的责任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1.积极推行就业促进政策。就业事关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在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和指导下,尽可能以市场调节的方式解决再就业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应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首先,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市贫困群体中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通过就业促进政策积极推动这类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使他们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生活水平。其次,以创业带动就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像原来那样包办一切,而是用优惠的政策积极地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自谋职业或者自由创业,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最后,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选择,为失业群体以及贫困群体提供更多的公共政策支持,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加快建立统一健全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加强对劳务派遣的规范管理,开展劳动关系争议排查,加强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公共服务体系的优化分配和再分配,改善城乡“二元化”、非经济因素对收入差距的作用等制度瓶颈对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改善。扩大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监管以及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社保服务能力建设等相关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实现保值增值。政府应该积极建立和改善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要努力保证弱势群体获得均等化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效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政府解决公共事务的能力,为全体居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稳定的环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应该重视解决人民群众全面、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把公共服务的重点放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上,切实做好这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满足人民教育的需求;抓紧改革医疗保险、医院管理制度和医药流通体制,积极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和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行积极的就业扶持和促进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和再就业,降低失业率;扩大妇女、儿童、养老等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妇女儿童的权益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和解决公共事务的能力,适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促进公立医院、学校等事业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兴办医院、学校等社会事业,鼓励慈善捐助,发展慈善事业。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提高政府实施社会政策的能力,创新社会管理。社会政策对于确保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问题,协调社会各群体、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社会安全,促社会整体发展,提升社会质量,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关乎民生问题能否切实地得到解决。因此,政府应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提高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建立社会政策实施责任制,即通过对社会政策目标的实施程度、实施效果进行跟踪监控,使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对社会政策执行者行为的全方位监督,规范政府行政人员权力的行使,约束其行为选择,保证社会政策的顺利执行,使社会政策能够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在一个健全的现代社会中,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应是协调、统一的,二者共同支撑着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增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政府以及广大公众应充分认识社会政策对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健康运行的重要意义。社会政策是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诉求,以收入再分配为基本手段的,其涉及政府财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其本身具有经济功能。如果把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结合起来,这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迁,缺乏科学的社会政策调节的社会,在经历利益分化和重组之后,各种社会矛盾就会凸显,如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失业问题日益严峻;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环境状况持续恶化,社会运行的风险加大等等。社会政策的初衷和使命是通过政策安排以利于实现公民普遍的社会权利。因此,社会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要做到公开、透明,让公众特别是与社会政策利益相关的群体参与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来。畅通公民参与渠道,促进社会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不仅可以防止社会强势群体控制社会政策的制定,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公众的广泛参与,增强了社会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从而降低社会政策的实施成本,缓解社会矛盾。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民生问题已经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为此提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对策。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是政府的最高价值追求。政府在任何时期都不能忽视民生问题,要以真抓实干的作风不断改善民生状况,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制度建设,要保证党的决策运行在改善民生的正确轨道上。此外,还要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遏制在解决民生问题中公共权力被滥用的问题,协调好各方利益,真正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实现和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行政要点,切实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制度和机制。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生利益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