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视角下大学文化内涵建设的解读*
2012-04-12王睿
王睿
(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沈阳 110870)
文化哲学视角下大学文化内涵建设的解读*
王睿
(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沈阳 110870)
大学文化建设是我国推进文化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文化哲学通过实践观点所达成的哲学与文化的双重自觉能够将大学文化置于文化系统进行展开,实现对大学文化内涵及功能的本质解读。大学文化内涵建设的实践途径包括主动承担解释现实、维系人心的育人任务,重视社会对于大学文化的选择和建构,摆正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这对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现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哲学;大学文化;内涵建设;文化改革;文化传承;文化创新
当前,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已成为我国事关大局的发展要务,对作为先进文化传播重地的大学来说其更为重要。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大学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旗帜鲜明地要求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努力方向。文化哲学对文化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探究无疑为大学文化的内核构建提供了研究依据,对弥补我国大学文化研究主要从教育学视角切入而缺乏对大学文化根本精神理解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哲学对大学文化的总体性考察
文化哲学作为各种人文学科的内在逻辑和根据,具有正视现实、反思历史、预测未来的鲜明特点。文化哲学通过实践观点所达成的哲学与文化的双重自觉,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有助于具体文化问题的系统展开,有助于重新审视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功能、途径和方式,避免大学文化研究中的顾此失彼。
1.文化哲学对大学文化概念的重新考量
国内学者将大学文化定义为:“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1]87这种对大学文化的广义理解有利于涵盖整个大学文化世界,但也容易偏重于文化的外在特性和总体特征,忽视对大学文化本质属性的揭示,弱化其在应对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多元化、世界利益格局变化带来的思想变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激烈碰撞带来的文化激荡等方面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大学文化作为承载着先进文化传播和育人责任的特定文化形态,其核心价值在于长期形成的自觉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这不但是大学保持鲜明特色的基础,更是大学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发展方向和师生行为模式的灵魂所在。
2.文化哲学对大学文化建设对立统一关系的强调
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处理好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大学文化与传统文化创新的关系[2]。如何将每一所大学都承担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引领时代发展的社会职责同维持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文化凝聚力和竞争力结合起来,如何将大学文化对大学组织独立的文化和精神追求同大学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呈现和整合结合起来,如何将大学文化具有的历史传承性同其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融合发展的开拓精神结合起来,并将大学文化建设与政府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融合在一起统筹规划,这些都需要对大学文化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整体考察,并以哲学辩证统一的观点审慎地加以对待。
3.文化哲学对大学文化失范的反省和批判
从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大学文化同其他文化形态一样有一个逐渐完善发展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转型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一些文化失范现象:一是官本位的文化,过多的行政干预剥夺了大学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导致作为文化主体的师生失去了文化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急功近利的文化,追求论文数量、学校排名、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造成大学上下的浮躁和学术腐败;三是高、大、全的文化,热衷于升格、改名、升博,造成“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失去了原有的办学特色;四是平庸的文化,满足于通过评估、不犯错误,造成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缺失[3]。这是大学生活层面实际地发生着的文化冲突,也包含着大学的精英阶层,即大学领导对于现实文化冲突的自觉反思和检讨。一般来说,精英阶层不只是以感性的方式体验大学文化的危机,作出直觉的反应,而且要以自觉的理性反思来解释和把握主导性文化的失范,它代表着人类精神的觉醒,体现出文化的自我调适和发展。
二、大学文化内涵的生成与功能
在将大学文化理解为承载着特定时代先进文化传播和育人责任的文化形态以及长期形成的自觉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时,我们只是指出了大学文化的基本范畴,如欲对大学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必须对它的发生、起源及功能等作出描述和解析,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包含着丰富的、多样性内涵的文化范畴。
布鲁姆认为,大学因其信仰而使得其建筑成为神圣殿堂,“一旦信仰消逝,先哲与圣人传播的经典成为无稽之谈时,即使房舍中活动不断,圣殿也不再成其为殿堂了。”[4]29克鲁克洪等认为:“文化的基本核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传统(即从历史上得到并选择)的思想,一是与他们相关的价值。”[5]20可见,通过大学活动表现出的大学文化内涵应体现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人文品格、价值理念及创造活动。它们表现为一种意向性力量,是包括价值观念、情感系统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内隐模式。
康德认为,构成人类本质力量的精神的内在性因素属于文化[6]287。据此理解,大学文化的内涵就是大学的灵魂。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和师生的行为模式,是大学提升办学水平、实现特色发展的内在支撑,其生成至少与3个方面休戚相关:第一,大学文化内涵与大学的性质相关。大学虽然是教育机构,但从根本上讲还是文化机构,是培养文化人的重要场所。育人文化本身就是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基本体现,这就决定了大学文化应该是积极且有益于人的发展的文化。第二,大学文化内涵与大学的使命相关。如成立于1701年的耶鲁大学位居世界最顶尖大学之列,该校在创立的时候就有一个建校使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耶鲁大学是老布什、小布什、克林顿等五六位美国总统的母校,迄今已培养了530名美国国会议员,还为墨西哥和德国培养过总统,为韩国培养过总理,为日本培养过外交部长等,很多一流大学杰出的校长也毕业于耶鲁大学[7]。第三,大学文化内涵与时代要求相关。任何一个文明时代都有主导性的文化模式,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也会随着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等发生变化。在中国高等教育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的主流思想经过了这样的变迁:在教育价值观方面,体现为从社会本位向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统一的转变;在教育发展观方面,体现为从急功近利向追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转变;在教育质量观方面,体现为从片面知识观向素质主导的多元化质量观的转变[8]。
从大学文化内涵的功能来看,其具有导向、凝聚、激励、调节、渗透等功能,大学文化精神通过内部文化要素的交互作用渗透到大学的方方面面,成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眼中“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中科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针对文化的非凡功能作了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三流的研究所是人管人,气死人;二流的研究所是法管人,累死人;一流的研究所是文(化)管人,‘闲’死人”,这意味着通过文化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3]。文化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创造出大学环境,提供了该环境公认的、对于个人行为起着普遍制约作用的文化规范;同时,也使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相互交织,不断升华大学文化的价值创造过程,丰富其价值体系,使其成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三、大学文化内涵建设的实践途径
1.主动承担解释现实、维系人心的育人任务
随着物质、能量、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交流,人类已经彻底进入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变得空前频繁,在为人类文化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的同时,也加剧了文化间的矛盾冲突,冲击着社会价值观、传统价值观和大学价值观。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需要将大学文化看作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深入挖掘新形势下的文化内涵,主动承担起解释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生活、维系道德情操的任务,扮演好先进文化推动者、先进文化传播者、先进文化践行者的角色,把文化育人作为大学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作为大学育人的新手段,作为提高大学竞争力的新内容。应坚持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的价值取向,用理想主义的情怀去实现大学的超越精神、自由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践层面上,一方面,要通过顶层设计、有机融合和战略协同消除大学文化改革创新的“战略壁垒”,发挥大学领导在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向上的引导作用,提高全体师生把文化建设推向深入的文化自觉性,努力营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努力克服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极端思想,消除文化建设占用大学核心资源、文化建设脱离学校中心工作、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错误认识,使大学文化内涵建设成为彰显特色、突出优势、提升创新力的主阵地。
2.重视社会对于大学文化的选择和建构
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和反映,又被社会文化选择和建构。社会文化对一所大学的文化内涵是否支持和认同,直接决定着这所大学占用社会资源的多少,决定着生源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师资力量的强弱。因此,既要处理好“学术本位论”和“社会服务论”的冲突,避免或过于追求学术而导致“为了学术而学术”,或过分追求成果转化而失去了大学基础研究的功能;又要处理好“学生中心论”和“学科中心论”的冲突,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文化理念与学校建设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将培养具有高远的志向、精深的学问、强健的体魄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就像耶鲁大学校长Richard C.Levin对大学使命所作的引申那样:第一,要有有形资产(tangible assets);第二,要有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第三,要有文化内涵(internal culture)。有形资产不仅包括大楼,而且包括设备、图书等;同样,人力资源也不仅仅指大师,还有学生和管理人员。一所大学若没有优秀的学生,是成不了一流大学的[7]。从更深的层次上看,只有当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形成良性的共生关系,彼此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发展的前提时,大学文化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3.摆正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大学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也具有与时俱进的变革性和融合发展的拓展性。大学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尤其是百年老校,其文化特质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印记。例如,上海交大校训中的“爱国荣校”就体现出中国古老文明中道德的高尚境界,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放弃对这种本初性道德的坚守和传承。与此同时,创新性是全球化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不断创新是大学文化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是人类追求内在自由与创新性特征的极致发挥。因此,要认识到大学文化内涵建设的过程性、建构性和创新性,摆正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一是破旧立新不要忽视大学文化的长期积淀,认识到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沉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内涵建设不要忽视社会文化的选择建构,认识到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亚文化的从属地位,不可能一意孤行;三是改革创新不要忽视文化的失范与调适,认识到大学文化内涵建设必须以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作为支撑,不可能一帆风顺。
综上所述,大学文化既是承载着特定时代先进文化传播和育人责任的文化形态,更是大学核心价值观念、情感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实践成果。只有植根于大学文化运行的内在机理对大学文化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刻探究,全面解读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路径,才能将大学文化的“文化”本质发挥出来,使大学真正发挥传播先进文化、培育创新人才的作用。
[1]王冀生.大学之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夏仕武,刘术娟.浅析大学文化建设中三种对立统一的关系[J].教育探索,2010(3):9-10.
[3]吴绍芬.视学生发展为本,铸大学文化之魂:大学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 47-48.
[4]艾伦·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缪青,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克莱德·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M].高佳,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6]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N].学习时报,2007-09-13(2).
[8]潘懋元,肖海涛.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1-5.
Interpretation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from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hilosophy
WANG Ru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10870,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 to promote the reforMandinnovation of culture.The double consciousness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which accomplished through the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of cultural philosophy can expand university culture in cultural systeMand realiz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ssence of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The practical paths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include actively undertaking the educating task of explaining reality and maintaining popularmorale,emphasizing the se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society to university culture,and properly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inheritance and culturaLinnovation,which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inheritance and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in China.
cultural philosophy;university culture;connotation construction;cultural reform;culturaLinheritance;culturaLinnovation
G 647
A
1674-0823(2012)02-0110-03
2012-01-15
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L09ADJ002);辽宁省教改重点项目。
王 睿(1979-),女,辽宁鞍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哲学、科技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2-02-27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DOI为CNKI:21-1558/C.20120227.1406.008,http://www.cnki.net/kcms/ detail/21.1558.C.20120227.1406.008.htm l.
(责任编辑:郭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