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学视野下的武当武术文化特点解读

2012-04-12龙行年

湖北社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张三丰武当技击

龙行年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史”学视野下的武当武术文化特点解读

龙行年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文化的实质是价值观念的对象化,对于武当武术文化特点的认识与把握,必须结合武当武术文化自身的生成发展轨迹。因此,结合其纵向历史发展脉络来梳理,“史”学视野下的武当武术文化所具有的文化特点是:以道家“修道”为旨归所展现的文化融合力、蕴技击、养生与艺术价值“三位一体”所展现的文化生命力、以“武当张三丰”为崇拜符号所展现的文化凝聚力。

道家修道;文化融合力;文化生命力;武当张三丰;文化凝聚力

关于武当武术文化的特点,可以从横向视角,系统全面比较武当武术文化与其他流派、地域武术文化的差别,进而提炼武当武术文化的特点。明末清初史学家黄宗羲在其《王征南墓志铭》及其子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从技击战略角度将武当武术与少林武术对比,指出武当武术的特点是“以静制动”。与此类似,当代也有学者从横向视角、从武术文化不同层面对武当武术文化的特点进行概况总结,如江百龙教授在其《武当拳之研究》一书中,从武术功能价值的角度,谈到武当武术具有三性,即“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1](p161-169)实际上,“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处在文化多元交流、并行发展的交错格局中发展,首当其冲要唤醒失语的传统武术文化,并从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内涵自知入手获得自信,然后才能知己知彼,推陈出新,从而走向和谐发展,完成从传统武术转向现代武术的文化转型。”[2](p60)研究武当武术文化,就需要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进行横向比较认识和理解,把握它的长处和优点,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从武当武术文化生成、发展、演化的纵向历史视角,来研究武当武术文化的特点。因为,文化的实质是价值观念的对象化。据此,我们认为武当武术文化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一、以道家“修道”为旨归所展现的文化融合力

所谓文化的融合力,张岱年先生曾针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力谈到:“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羝、羌、契丹、辽、金等民族的文化,都会融会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3](p169)

上述张岱年先生所指的中国文化的融合力,应该是汉民族的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境内其他民族文化的有机吸收。文化的融合力体现在该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有机吸收”的能力。因此,如果我们按照张岱年先生关于“文化融合力”的思想来考量武当武术文化,就会发现我们常说的武当武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原因就在于武当武术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有机地吸收了其他文化形态、其他流派武术文化的文化内容。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泛泛而谈,不能从成熟形态的武当武术文化向后回溯、寻找武当武术文化所包含的众多文化内涵,这种路径下我们虽然可以得出武当武术文化博大精深的结论,而不能发现它们之间为什么能够“有机吸收”的内在原因。因为,如果按照上述思路回溯、探寻我国成熟形态的任何一个流派、任何一个地域的武术文化,我们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而且它们之间的主体内容“大同小异”,这个“大同小异”的内容和结论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带有“统一性”的文化内容。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探讨武当武术文化强大的融合力呢、寻找武当武术文化对其他形态的传统文化、其他地域的武术文化的有机吸收呢?

对此,我们认为应该结合武当武术文化自身的历史发展逻辑,以武当武术文化是怎样形成的为切入点。武当武术文化的形成,是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将道教内丹养生术与少林武术有机结合的结果。实际上,从武术文化形成的文化渊源及历史条件来看,在张三丰“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创立武当武术之前,在武当武术文化的两大基本构件,即道教内丹养生术与少林武术中就已经对武当武术文化所包含的文化要素进行了有机整合,或者说武当武术文化所包含的一些文化要素已经在道教内丹养生术与少林武术中进行了有机融合,这种有机结合的内在机理就在于无论是道教内丹术,还是少林武术的发展都是以道家“修道”为旨归。

首先,从道教内丹养生术这一方面来看,宋元时期成熟的道教内丹养生术其本身就是先秦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与“清静无为”修道理论,春秋战国以来道教的各类炼养方术(包括各类养生方术和成熟的道教外丹术)和炼养理论,以及佛教的“明心见性”思想和“顿悟成佛”修炼理论等文化内容的有机融合,而由于成熟道教内丹养生术的修炼旨趣本就是“以道为归”。[4](p50)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道教内丹养生术是以先秦道家修道文化为理论基础,来统摄、融通上述文化内容,并最终在道教内丹养生术中实现道家修道之文化理念。这种文化融合能够实现,首先与道家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融合力有关。对此,胡孚琛先生曾指出:“道家之学是综合哲学、社会、自然、生命多种领域的大学问,可以穷理,可以经世,可以摄生,可以修道”。[5](p74)可见,道家文化本就是一种内涵丰富且有着很强的包容性、融合性的传统文化,正是由于此其才能对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产出如此深远的文化影响。进言之,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道教内丹术将道家文化强有力的文化融合力特点引入武当武术文化,这是武当武术文化具有很强的文化融合力的理论根源,而成熟的道教内丹术以道家修道文化为理论基础,有机融合道教各类炼养方术(包括各类养生方术和成熟的道教外丹术),以及佛教的修炼思想和修炼方法无疑是其强有力的文化融合力的具体体现。

其次,从少林武术这方面来看,元末明初时期的少林武术在技击技术层面虽然还带有很多古代军事武艺重视“力量”、“速度”的痕迹,但其本身就处在中国传统民间武艺开始脱离古代军事武艺之主导和影响,开始独立探索、追求中国传统民间武艺“以柔弱胜刚强”之技击之道的阶段。中国传统民间武术的技击之道在于“以柔弱胜刚强”,这从先秦时期的“越女之剑”和“庄子说剑”中对技击之中的“虚实变化”和“阴阳变化”便可以体现出来,这种技击诉求的形成可谓是多方面的,从文化渊源上看其显然是受到了道家“以柔胜强”思想的影响,从技击技术层面看其无疑是受到了古代兵家兵法思想的启迪,而且在宋元以前传统民间武术基本上是依附于古代军事武艺而向前发展。而当宋元时期火器被开始用以古代军事战争之后,重视“力量”、“速度”且技法相对简单的古代军事武艺的技击价值消退,其对于传统民间武艺的带动作用也就丧失。因为,少林武术所依据的佛教禅宗理论重视精神方面的“性功”修炼,而对形体方面的“命功”修炼不太注重,而后一方面恰恰是道家内丹术所擅长,这也为张三丰开启“武当内家拳时代”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把少林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武术历史发展中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其对于中国传统民间武术发展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实现了古代兵法、古代军事武艺乃至佛教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思想的有机融合。

再次,从武当武术的形成来看,其本身就是张三丰将少林武术与道家内丹养生术的有机结合而实现的。而张三丰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有机融合,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能够解决少林武术自身无法解决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其结合内在理论逻辑是,成熟的道教内丹术本身就是道教养生方术与佛教炼养术的有机结合,而张三丰进而又运用成熟的道教内丹术与传统民间武术有机介绍,找到了复归先秦时期传统民间武术“以柔弱胜刚强”技击之道的合理路径。在张三丰创立武当武术文化之后,武当武术文化的融合力还体现在它积极地与其他地域、流派武术文化的有机结合。所以说,武当武术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在其本身具有的强大的文化融合力。

二、蕴技击、养生与艺术价值“三位一体”所展现的文化生命力

从文化的具体表现来看,文化的融合力实际上也是文化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因此,可以认为武当武术文化的强大融合力也是其强大生命力的具体体现。但是,如果从武当武术文化的功能价值角度考虑,武当武术文化强大生命力则表现为其将技击价值、养生健身价值以及艺术价值完美地融为一体,这使得其不会因为某一方面的价值的消退而消失。因为,任何一种事物要得以存在和发展,其关键一点就在于其自身所蕴含的功能价值能够迎合、满足社会与个人的发展需要,否则将会为历史所淘汰,如只有单一技击价值的中国古代军事武艺曾经在宋元以前一直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主流,但当火器被用于古代军事战争之后,其技击价值的逐步消失也就使其失去了存在的根据,进而逐步淡出了历史舞台。

武当武术文化,完美地将技击价值、养生健身价值及艺术价值融为一体,使得其能够在武术被作为体育运动发展的今天,特别是近年来竞技武术“一花独霸”的境况下,依然能够得到生存繁衍的关键。而武当武术文化之所以能够完美地将其内在的技击价值、养生健身价值及艺术价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其根源在于张三丰在创立武当武术之际,就实现了融技击、功法、套路的“三位一体”的构建工作,而张三丰“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技”,“详推用以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的论断,可谓武当武术文化实现技击价值、养生健身价值及艺术价值完美融合的明确彰显。那么,要理解武当武术文化上述三种功能价值的完美融合,首先还必须弄清武当武术文化的技击价值、养生健身价值及艺术价值的具体所指。

武当武术文化的技击价值,使其在元末明初时期得以创立,并在其后的岁月中得到不断发展的前提。目前,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类武当武术,特别是各派太极拳往往被人们当作“老年健身操”在习练,我国武术界也流传着“十年形意打不过少林”的说法,更何况张三丰在创拳之始便明确提出了“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技”。据于此,人们对武当武术文化的技击价值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认识。那么,武当武术作为内家拳之始,就只是注重养生健身吗,武当武术文化就真的是一种没有什么技击价值的传统民间武术文化吗?从目前挖掘出的史料来看,从技击实战的角度,对武当武术文化的技击价值,进行阐述的是明末清初黄宗羲及其子黄百家,他们都谈到武当武术文化的技击价值在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在对阵主于进攻的外家拳比如当时的少林武术时,具有“后发先至”的技击效果,这也就是说武当武术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技击价值。而武当武术文化之所以具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的技击效果,这与它特殊的武术训练方法及其自身所追求的武术技击之道有关,这就涉及到武当武术文化的养生健身价值和艺术价值。

武当武术文化的养生健身价值,主要是通过武当武术的功法和套路训练体现出来的,但同时也蕴含在武当武术的技击过程之中。武当武术的功法,主要是来源于道教内丹养生术,而成熟的道教内丹术则是对中国古代各类养生术的系统整合,可以说道教内丹术集中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精华。追求“长生不死”,是中国古代道教的重要价值诉求之一,这一价值诉求在先秦时期的各类导引术、服气术和房中术等养生方术中就有鲜明的体现和反映,后来经历了服食外丹以求长生之失败,至宋元时期成熟的道教内丹术虽然放弃了内体之长生不死,但却由此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以道家哲学理论为基础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养生炼养理论,该理论可谓系统地吸收和涵盖了中国传统中医、筋络之学的精华。那么,很显然以道教内丹术为建构基础的武当武术文化必然具有鲜明的养生健身价值,或者说道教内丹术的养生价值是武当武术文化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动力之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导引练气的时候,引入了具有技击内涵的动作,使之成为既能养生健身,又可护身御敌,具有鲜明道教风格与特点的内家武功。值得强调的是,道教导引术与技击动作的结合是直接与道教徒的养生健身的社会宗旨相吻合的。这也是武当内家拳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6](p25-27)此外,武当武术的套路训练,如各类太极拳中,不仅是技击动作的汇集,也讲究武当功法的运用。如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讲:“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轻。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那么,吸收成熟道教内丹文化营养的武当武术功法与套路训练方法系统不仅具有明显的养生健身价值,而且由于其以道家哲学为基础,也必然能够由此体悟道家哲学之精神意境方面的艺术价值。

武当武术文化的文化艺术价值,是通过武当武术的技术动作而直观的显现出来的。武当武术的技术特点是非常鲜明的,即“不尚拙力,顺其自然,注重行圆取像,炼气凝神,尚柔文静,不躁不僵,静若山岳,动若江河,行入蛇,动如羽,沉肩坠肘,虚胸实腹,松而不垮,停而不滞,中心安适等”。[7](p26-28)对于武当武术的技击特点,也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五美,即“真实的技艺美”、“对立统一美”、“精神意境美”、“均衡的对称美”、“武德修养美”。[1](p167-169)实际上,由于武当武术的技击、套路、功法训练都与道家哲学关系紧密,所以通过武当武术的技术动作我们能够体悟到道家哲学所追求的那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意境,也能体悟到中国传统民间武术“柔弱胜刚强”之技击之妙,这其中综合体现出来的就是武当武术文化的艺术价值。

因此,武当武术文化的武术技术理论充分吸收道家“道法自然”、“发于阴阳”、“尚弱处雌”等哲学思想有关系,使得武当武术在技击过程中处处闪耀着道家哲学思想的光辉,投射出道教哲学所追求之精神意境;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训练体系充分吸收了道教内丹术的修炼方法,成熟的道教内丹术讲究“性命双修”,受此影响武当武术训练中讲究内外兼修,讲求用意不用力、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对此,也有学者研究指出,这是一种“科学的把身体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特殊运动形式”。[1](p166)所以,武当武术文化的技击价值的体现,并不是单纯的技击效果,其中也蕴含着道家哲学之精神意境与道教内丹术之养生健身思想和方法,在武当武术文化之中,其技击价值、养生健身价值以及艺术价值是完美地融为一体的。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习练太极拳,我们认为他们之所以这样选择并不是仅仅看中了太极拳的养生健身价值,恐怕这其中有很多人是希望通过习练太极拳来回味传统民间武术的技击之道,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意境,而当前人数庞大的太极拳习练人群便是武当武术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当代确证。

三、以“武当张三丰”为崇拜符号所展现的文化凝聚力

从武当武术的历史发展来看,武当武术文化一直保持着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这种文化凝聚力具体表现为,张三丰之后的历代武当武术人自觉尊崇和保持对张三丰的崇拜感与认同感,表现为那种超越武当山地域地对武当派武术的文化归属感,这种认同感与归属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皈依武当武术,支撑他们孜孜以求并不断推动武当武术文化向前发展,进而形成了庞大武当武术流派。

实际上,如果分析张三丰本人的思想,我们会发现张三丰本人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门派观念,因为张三丰本人历来都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他提出“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8](p29-34)那么,为什么张三丰之后的历代武当武术人自觉地尊张三丰为祖师,自觉地归宗武当派呢?

首先,这与张三丰本人对中国传统民间武术的巨大历史贡献密不可分。张三丰对中国传统民间武术的历史贡献在于,其找到了如何通过武术技术训练来达到中国传统民间武术之“以柔弱胜刚强”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以柔弱胜刚强”的技击之道,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但是,在张三丰以前,古代军事武艺一直占据着主导和主流地位,这与其作为古代国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备受重视不无关系,而同时,传统的民间武术人则恐怕一直思考着如何通过有效科学的技击训练,在个人对个人的技击实战中战胜力量和速度均优于自己的对手(这是古代军事武艺与民间传统武艺在技击实战上的区别,古代军事武艺主要由于军事战争,对闪躲腾落、虚实变化几乎没有什么要求,更加注重力量和速度,而民间则更加注重后一方面)。而张三丰选择的则是,挖掘道教内丹术的修炼方法,将其引入传统民间武艺,这就使原来武术训练中的“内功”与“外功”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因为道教内丹术中有详细且非常具体的“聚气凝神”训练方法,这就使中国传统民间武术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武术由单纯的“拳术”而入“道”。所以,没有这层历史贡献,后世大多数内家拳派便不可能尊张三丰为祖师。

其次,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崇拜祖先的文化传统以及张三丰本人所具有的独特“传奇性”相关。在中国古代社会,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华民族都以“炎黄子孙”自居,道教尊“老子”为祖师等,而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也都有着自己的崇拜祖先。如医药界尊神农氏为祖先,木工界尊鲁班为祖师,水利界尊李冰等等都是这种祖师崇拜传统的具体体现。在这种祖师崇拜的传统之中,历代都流传着与其崇拜祖师相关的各种神话传说,都有对崇拜祖师不断“神化”、“玄化”的特点。这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类神话传说、神话故事激励后人不断地努力创造,另一方面可以使同一行业凝聚起来,以形成一股“合力”。所以,祖师崇拜,以及神话祖师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人们自觉尊崇的文化传统。

历代武当武术人自觉地尊张三丰为祖师,除了上述文化传统的影响之外,还与张三丰本人具有的传奇身世不无关系。实际上,在历史史料之中,并非是明末清初史学家黄宗羲及其子黄百家第一个提到张三丰,从明史的记载中来看,张三丰与周癫和铁冠道人是当时家喻户晓的三位江湖传奇人物,这是后人自居尊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创人,为武当祖师的主观原因。关于这一点,可以从现今流传的大多数太极拳流派、内家拳流派都自觉地尊张三丰为祖师得到说明,如现今习练人数最多的杨式太极拳,虽然从渊源上看与陈式太极拳关系密切(当今陈式太极拳传人大都宗陈王廷为祖师)。但是,杨澄甫先师之子杨振铎在邯郸一次会议上说:“我对太极拳源流没有研究,但是我们杨家历来祭祀的就是张三丰”。[9](p29-32)因此,可以认为对张三丰的祖师崇拜,既是武当武术文化保持强大凝聚力的内在根源,也是武当武术文化强大文化凝聚力的具体体现。

从当今挖掘出来的29个门派的208种功法来看,其中有许多门派的拳术、功法、套路显然不是创造于武当山地区,而且它们的传承谱系相当模糊,但其当代传人们仍然自居尊张三丰为祖师无疑是武当武术文化强大文化凝聚力的最好的明证和体现。

[1]江百龙.武当拳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2.

[2]龙行年.中国武术文化发展视闽:从自知自信走向现代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5).

[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戈国龙.道教内丹学溯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5]胡孚深.道家文化探索[J].哲学研究,1995(7).

[6]刘代荣,吴建军,刘大伟.武当武术养生探源[J].搏击·武术科学,2005,(4).

[7]杨群力.武当拳功养生技击原理与特点[J].武当,2003,(1).

[8]刘国梁.试论张三丰的哲学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1985,(2).

[9]路迪民.太极拳源流争论因果新探[J].武当,2007,(5).

B223

A

1003-8477(2012)06-0191-04

龙行年(1962—),男,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周刚

猜你喜欢

张三丰武当技击
武当佳境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武当还馍录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穿越在历史中的“张三丰”
穿越在历史中的“张三丰”
为何明朝历代皇帝都苦寻张三丰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张三丰的手掌有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