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ESP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2012-04-12李瑾
李 瑾
(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17)
一、ESP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心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或专业英语,是伴随着二战之后日益密切的国际间交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ESP相对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普通英语)而言,是与某一特定的职业或学科相关,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1]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技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也提出“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程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实现EGP与ESP的有效衔接和顺利过渡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唯一出路和真正突破。
蔡基刚教授在对比《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就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以及发展方向引发了思考,提出积极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理念。的确,伴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大力推广,中小学英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课程设置的日益完善,我国多数高中毕业生都具备了良好的英语基础,完成了大学阶段基础教育的目标。如果让这些学生无休止地徘徊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与学生工作后的实际需求完全脱钩,那不仅仅是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必然是一种扼杀。正如章振邦教授所言:“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普通英语教学太长,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学的都是普通英语,所谓‘四级’、‘六级’测试,都是在测试普通英语的水平。高校英语教学迟迟不与专业挂钩,怎能要求学生毕业后走上需要专业英语的工作岗位能够胜任愉快?”[2]
此外,蔡基刚教授也指出,专业英语有其独特的词汇特点和句式结构,与基础英语在篇章结构及表达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单纯凭借扎实的英语基础是无法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更是无法满足今后的工作需求的。然而,随着英语在国际间各个领域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很多专业(如医学)的主要学术期刊以英语为主,学术论文都要求用英语发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更要求用英语宣读学术论文。正因如此,ESP教学注定要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心。
二、目前ESP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ESP教学是以基础英语为依托,针对学习者特定的学习目的及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实现英语知识与专业技能对接的应用型课程。它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局限,更具针对性,使学生在掌握一门语言的同时获取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知识或技能。这无疑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语言+专业的双重标准。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很多院校的ESP教学工作都是由专业教师承担的。然而,ESP教学并非双语教学,而只是向双语教学的一个顺利过渡的阶段。蔡基刚教授曾经提到,ESP教学的内容专业性不宜太强,但语言上要有代表性,要涉及特定专业常用词汇和一般科技文章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同时更要有语言方面的练习。由于专业教师缺乏必要的语言教学经验,从而使得ESP教学无法真正展开。而由语言教师承担的ESP教学,大多数高校都采用“阅读+翻译”这一单一的ESP教学模式,或侧重于专业词汇的讲解以及长难句的分析。这种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譬如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词汇、理解专业英语独特的句式结构,提高学生阅读外文文献资料的能力。然而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反感这种沉闷的课堂气氛,认为这种模式下开展的ESP教学挫伤了学生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教师仍然扮演着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缺乏对课堂的整体控制力。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削弱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无法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以英语为媒介进行专业的学科交流,更不能直接满足学习者的某些迫切需要,如撰写英文摘要和实验报告以及用英文发表科研文章等。
三、开展合理的ESP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理论最能体现ESP教学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在协作、互动、开放的环境中根据自身的需求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与基础英语不同的是,ESP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及学习动机,教学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发展到以学生为中心,并逐渐扩展到以学习为中心。而教师应当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与激励者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估者。英国学者Pauline Robinson指出,语言本身的教学并不是ESP的终结,而利用语言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才是ESP的真正目的[3]6。这句话被公认为ESP教学的经典理论依据,揭示出ESP教学传递的新的教学理念。Hutchinson和Waters同样认为:“ESP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语言或教学法,它不包括某一特定的教材。事实上它是一种探讨各种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方法。”[4]19因此,单纯的语言知识的讲授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特定需求,真正意义上的ESP教学应当是以一篇文章为依托,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达到了解某种专业的目的,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必要的准备,而语言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
四、ESP教学模式实践与探讨
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探索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及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进行ESP教学的新模式。
第一,ESP教学应当采用分级教学、层层推进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三个层次,因此,有必要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各专业的特色进行分级教学。比如,一般性院校的外语教学可以侧重基础英语教学,同时将专门用途英语作为选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而对于重点院校,可以直接进入专业英语的教学阶段。此外,对于英语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在基础英语阶段多花些时间。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仍然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基础英语则必然是一种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以河北医科大学为例,很早便开始探索适合本校特色的医学英语教学,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固定的教学体系。学生在一、二学期进行大学英语的学习,巩固英语基础知识,并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近两年开始,根据大学新生的英语入学成绩普遍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普遍增强这一实际情况,将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由原来的五、六学期下移到三、四学期进行。此阶段采用《医学公共英语》这套教材,让刚刚接触医学英语的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属于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过渡阶段。在第五、六学期则主要进行基础医学英语的教学。学生会更加系统地掌握复杂的医学词汇,了解医学词汇独特的构词特点,接触医学专业文献的阅读并尝试英文摘要的写作,为今后的英文医学论文写作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考虑到本校三本学生的英语水平,这种教学目标和内容也会有针对性的调整。
第二,ESP教学应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学生课下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ESP教学强调“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更将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作为评价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外文报刊和新闻听力的网站,如纽约时报、时代周刊、VOA以及B B C等。这些外文网站中涵盖了不同的板块,如医疗、财经、教育、政治等,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阅读和听力资源,学生可以巩固并扩展课堂上所涉及的专业词汇。经过课堂讲解这一环节,学生的课下自主阅读也会更加得心应手,阅读的信心和兴趣也会随之增强。
第三,ESP教学应强调学生协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当扮演引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协作。语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动的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通过情景表演、会话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加深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同时,学生课下还可以在小组范围内共同阅读相关的外文报刊中的文章,小组内部讨论,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通过课堂展示的方式将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在此基础之上,也可以让学生尝试撰写英文摘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这不仅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系统输出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过程。以河北医科大学为例,在第六学期,教师会要求学生针对某一篇医学专业文献写出一篇摘要或是医学报告。根据调查,这种从输入到输出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对医学论文的写作有一个早期的接触和初步的认识,对于今后的学习大有益处。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展和推广ESP教学新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正如刘润清教授所言,“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5]专业英语必然是今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1] 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2] 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
[3] Robinson P.ESP:The present position[M].Ox ford:Pergamon Press,1980.
[4] Hutchinson Tand Water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Ox for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 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