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肾病诊治新论
2012-04-10南征朴春丽何泽王秀阁韩香莲孙胜君陈锐
南征 朴春丽 何泽 王秀阁 韩香莲 孙胜君 陈锐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病程10年以上者,约50%并发糖尿病肾病,每年新增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所占比例逐年升高,已成为发达国家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首位原因。然而,中医古籍中只是散在记载着与其临床表现相类似的病名和症状,如“消肾”、“尿浊”、“下消”等,而无独立病名记载。笔者与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经过大量文献研究,根据《圣济总录》中对“消肾”阐述,如“消肾,小便白浊如凝脂,形体羸弱”,“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能为水肿”,“消肾者…房事过度,精血虚竭,石热孤主,肾水燥涸,渴引水浆,下输膀胱,小便不利,腿胫消瘦,骨节痠痛,故名消肾。”认为本病中医命名应为“消渴肾病”,而此中医病名最终由2010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理委员会公布,并正式收入到《中医药学名词》一书中。现从消渴肾病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方面阐述己见。
1 消渴肾病病因病机
首先,消渴是因禀赋不足,过食肥甘高粱厚味,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公害蓄毒等病因,使体内燥热瘀滞,致使损伤散膏,侵蚀三焦。进而生化不行,气化失司致气血水津代谢失调而内生痰、饮、湿、浊、瘀,或升降失职,输布不能致脏腑失和,气机逆乱,郁、瘀、燥、热、虚火内盛。这些病理产物互结,使藏真受损,故喜患消渴。而消渴肾病是由于消渴日久不愈,散膏损伤,升降出入不行,输布水精失调,布散脂膏失常,三焦气化受阻,脂膏堆积,痰浊、湿热、瘀滞互结成毒邪,其毒邪盘踞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犬藏穴,药石所不及,久伏不出,损伤膜原,随其气迁,毒邪从气街处而入,经咽喉损肾络,肾之体用皆损,肾间动气大伤,气血逆乱而成消渴肾病[1-3]。
1.1 消渴肾病形成与散膏的关系
《难经·四十二难》说:“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黄庭经》明确指出:“脾长者,胰也,非脾也。以脾部与脾长并列,足以证明为二物而非一体也。”认为脾胃与胰腺有同主运化、消磨水谷的功能,为人的灵气与元气之源泉。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通过对古籍的研究,认为散膏就是现今所说的胰腺,由先天之精所化成,具有主裹血,温五藏,主藏意,内通经络和血脉,为津、精之通道,外通玄府,以行气液、人体内外之水精,其升降出入皆由散膏行之[4]。因此,散膏是脾的副脏,与脾共同主运化、化生气血、升清降浊、输布精微、供养周身。人体因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逸失度,医害药毒等病因条件下产生燥热瘀滞,首先损伤散膏。进而侵蚀三焦,而产生痰、湿、瘀、热,进而脏真受损而发消渴。因此,治疗消渴肾病应调散膏,以治病之本。
1.2 消渴肾病形成与毒邪、络病、膜原、气街、咽喉的关系
1.2.1 毒邪 散膏受损后产生的痰浊、湿热、瘀滞等病理产物在体内日久可互结为毒邪。中医学中毒邪泛指对机体生理功能有不良影响的物质,其涵义具有多样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点。所谓毒,至少应具备以下特征:(1)能够对机体产生毒害或损害;(2)损害致病的程度较重;(3)应与人体相互作用[5]。毒邪有内外之分,外毒是指相对于人体来说直接侵袭机体并造成毒害的一类物质,如细菌、病毒、瘟疫等,一般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内毒是因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机体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出现气滞、痰凝、血瘀、湿阻、水停等病理产物,蕴积体内过多,邪盛而化生毒邪,多在疾病过程中产生,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消渴肾病之毒邪主要是内毒。毒邪具有损伤、致变、顽固、秽浊、结聚、依附、入络等多种病理特点。毒邪盘踞膜原,从气街处而入,亦可经咽喉损伤肾络,肾之体用皆损而成消渴肾病。毒邪贯穿消渴肾病的始终,故治疗消渴肾病须用解毒法。
1.2.2 络病 消渴肾病属于络病范畴。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经年宿病,病必在络……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观点。消渴日久不愈,毒邪侵袭肾之络脉,络脉瘀滞是其病理基础,邪客络脉、营卫功能失常是其基本的病理环节,络脉失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痰瘀凝结是络病的基本演变过程。痰瘀积聚肾络,络气阻遏,络脉瘀滞,蕴邪成毒,毒损肾络。但邪毒所以入络,是因络虚所致,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邪阻肾络,郁久蕴毒,深滞于浮络、孙络,是消渴肾病病情缠绵、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上应重视通络益肾。
1.2.3 膜原 膜原是分布于机体内外的一种组织,这种组织在体内深处是分布在脏与腑互相连接的空隙之间,在体内浅处是分布在肌肉与皮肤相接的间原之地,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正如“孙络,络脉者,膜原中之小络”。《湿热病篇》中云:“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李潆《身经通考》中曰“膜,募也,募络全体也”。募,为“广求”之意,从而可以看出膜原在体内分布广泛。杨上善云:“五脏皆有募原。”毒邪盘踞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毒邪伏膜原后,附着于并证脏腑,邪毒渐张,内侵于肾,故消渴肾病病情复杂,变化多端,缠绵难愈。因此,治疗消渴肾病应开达膜原,邪尽病方能愈。
1.2.4 气街 气街是经气聚集和运行的通道,《灵枢·动输》指出:“四街者,气之径路也。”《灵枢·卫气》曰:“胸有气街,腹有气街,头有气街,胫有气街。”说明了人的全身均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路。毒邪从气街处入肾络,由此难去矣,久而损伤肾间动气而发病。
1.2.5 咽喉 咽喉上通口鼻,下联肺脏,与自然界相通,故不耐寒热,乃易被邪侵,络属肾脉。《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循喉咙,挟舌本。”《素问》:“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咽痛。”咽喉为枢机之所在,传变之关键。邪客于咽喉,循经至肾,使肾的封藏功能失司,统摄无权,真微遗失,随尿排出而形成浊尿。其病因在毒邪,病位在肾,其络联喉,毒邪常易侵犯咽喉而使病情反复及加重。故治疗消渴肾病时应加用利咽之药,保护咽喉,此谓“下病上治”。
2 消渴肾病临床治疗
2.1 应用解毒通络益肾导邪汤
针对消渴肾病之病因病机,拟定治则为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调散膏,达膜原。方用自拟方解毒通络益肾导邪汤,其方剂组成为榛花10 g、大黄10 g、土茯苓60 g、黄芪50 g、黄精50 g、覆盆子10 g、金荞麦10 g、紫荆皮10 g、木蝴蝶10 g、穿山甲8 g、血竭3 g、丹参10 g、槟榔10 g、草果10 g、厚朴10 g。方中榛花解毒消炎、消肿止痛,大黄清热解毒、推陈出新,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三味合用清热除湿,解毒通络为君药。黄芪益气升阳,黄精补脾益气、滋阴生血,覆盆子滋补肝肾,此三味合用益气养阴,滋补肝肾,调散膏,为臣药。金荞麦、紫荆皮、木蝴蝶解毒利咽,穿山甲、血竭、丹参活血化瘀通络,草果、槟榔、厚朴为达原饮之主药,槟榔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草果祛除伏邪,共用可直达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诸药合用,共奏解毒通络保肾,开达膜原之功。
2.2 随证加减
拟定主方后可根据消渴肾病之气阴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痰浊、水毒、湿热、痰瘀等证兼瘀毒证候轻重情况随证加减。气阴两虚兼瘀毒加人参、枸杞子、熟地;阳虚兼瘀毒加制附子、淫羊藿、紫河车;阴虚兼瘀毒加寸冬、五味子、墨旱莲;阴阳两虚兼瘀毒加冬虫夏草、鹿角胶、玉竹;湿浊瘀毒加藿香、竹茹、姜半夏、白豆蔻;痰浊兼瘀毒加天竺黄、黄药子、瓜蒌、胆南星;气滞血瘀兼瘀毒加郁金、虎杖、坤草。尿毒症加用灌肠方,予大黄、制附子、厚朴、枳实、土茯苓、牡蛎、黄芪、甘草,水煎100 ml,每天1次保留灌肠。
2.3 消渴肾病验案举例
患者,男性,65岁,退休。2010年9月18日初诊。患者患糖尿病20年,糖尿病肾病3年,下肢浮肿7天。现用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早23 u、晚12 u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以降血糖。刻下症:口干渴,尿频,腰部酸痛,乏力,双下肢轻度浮肿,耳鸣,畏寒肢冷,大便尚可,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缓。血压140/80 mmHg。空腹血糖7.3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0 mmol/L,尿蛋白(2+)。
诊断:消渴肾病(脾肾阳虚兼瘀毒)。
治法:助阳益肾,解毒通络,调散膏,达膜原。
处方:淫羊藿20 g、肉桂10 g、黄芪50 g、黄精50 g、穿山甲8 g、血竭3 g、土茯苓60 g、益母草10 g、金荞麦10 g、木蝴蝶10 g、草果10 g、槟榔10 g、厚朴10 g、车前子10 g(包煎)、茯苓15 g、泽泻5 g,7剂,每日1剂,100 ml,三餐后及睡前温服。并嘱患者严格糖尿病肾病饮食,适当运动,避免劳累,调情志。
二诊至八诊:下肢浮肿已消,畏寒改善,畏寒好转,偶感乏力。空腹血糖5.3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4 mmol/L,尿蛋白(±)。将胰岛素剂量改为早18 u、晚9 u。上方去车前子,茯苓,泽泻,连服49剂。另予紫河车粉,每次3 g,每天2次温水冲服。
九诊至十九诊:空腹、餐后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尿常规正常。已将胰岛素剂量改为早13 u、晚6 u。予上方10剂,4剂水煎,100 ml,每天2次温服,另6剂研面,3 g一次,每天2次冲服。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该患因嗜食肥甘厚味,脂膏堆积,积热内蕴,损伤散膏,侵蚀三焦,气血津液代谢失调,脏腑失和,气机逆乱,而致消渴。消渴日久,缠绵不愈,产生痰瘀、湿浊、燥热、外毒等互结为毒邪,毒邪盘踞膜原,通过气街,经咽喉入肾络,最终肾之体用受损而致消渴肾病,从症状可以分析出本病证候为脾肾阳虚兼瘀毒证。方中淫羊藿、肉桂补肾助阳,为君药。黄芪、黄精可气阴双补、补脾、调散膏。土茯苓、金荞麦,木蝴蝶、穿山甲、血竭、益母草为佐药,利咽清热,解毒通络,活血化瘀。草果、厚朴、槟榔为达原饮之主药,三药合用直达膜原,使毒邪速离患病之巢穴。全方药物合用,补而不滞,标本兼顾,相辅相成,共奏助阳益肾,解毒通络,调散膏,达膜原之功效。治疗过程中,辨证求因,审因论治,随证加减,最终得到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南红梅,周凤新,韩香莲,等.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新路径[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52-53.
[2] 朴春丽.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6):947-948.
[3] 王檀,南征.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1,31(12):1152-1153.
[4] 南征.国医大师任继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92.
[5] 于敏,史耀勋,田谧,等.南征教授从毒损肾络立论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74-75.